登陆注册
6884300000008

第8章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4)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用道德的态度来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矛盾,虽然是广泛的和重要的,但却不是万能的。因为能否起到解决这一矛盾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每一个人自身道德水准的高低,还在于社会舆论、教育和示范的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付诸于人们的理智、觉悟等等,虽然这些亦为道德的调节功能,但还取决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第四节)人类的生态道德责任

既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它具有不可忽视的道德价值,应当成为我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遵守。

人类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人类对于自然界所必尽的义务和权利。这个应尽的责任,可以分成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两部分。

一、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法律责任

作为人类,应该承担起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我们先来看看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法律责任。

法律主要是用行为准则来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法律必须经过国家机关的批准或认可,它所凭借的是有组织的惩罚机关和系统的惩罚措施,是一种靠国家强制的力量。

为什么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人们要负有法律责任呢?

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平衡与否,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若被破坏,便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乃至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人类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时,必须负有法律责任,这既是由法律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愈加感受到在维护生态平衡的时候必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德国为例,在德国各地旅游,树总像是影子似的伴随着你。即使在慕尼黑、法兰克福这样的大城市,也都有大片森林。原联邦德国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森林面积为730万公顷;31%是国有林,44%是私有林,25%是市镇所有;林业人员27000人。城市森林工作委员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联邦级会议,交流经验。为什么原联邦德国有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呢?用巴登市的森林管理局局长、城市森林工作委员会主席安东·哈默博士的话来说就是:管得严。原联邦德国各级政府都制定有森林法,一级比一级严格、细致。其中,一个古老不变的原则是:砍伐量不得超过生长量,砍多少棵种多少棵。

法国林业发展迅速亦得益于森林法。法国有了今天的森林面积,首先是因为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法规。法国从1115年制定的森林土地丈量法开始,到现在涉及全国性的法规有36种。

原联邦德国和法国的经验表明,以法治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森林资源外,其实整个自然界都如此,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规,并且做到有法必依,相信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可以维护的。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很好遵守,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郭方认为,这首先是因为目前的法规大多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使得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缺少量刑标准,无法制裁破坏行为。其次,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素质也差。他打个比方说,维护社会治安,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公安部队,同样,保护生态也需要有一支阵容整齐的队伍。第三,对于生态保护法的宣传教育不够,在许多公民中,说杀人抢劫是犯罪,他承认,可是盗伐木材、非法狩猎也要坐牢,他就会有怨言:“难道动物、木头比人还重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少农民片面追求生产而不注意甚至随意破坏环境和生态,如滥伐森林、任意捕猎珍稀动物等。我们的国家已颁布了《环境法》,召开了环境工作会议,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贯彻起来却不是容易的事。有的地方往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流于形式。

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的报复,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切的感受。沙尘暴就叫生态报复。新中国成立前50年,沙尘暴是17次,而最近50年是62-63次,而且越往后频率越高,20世纪90年代是2-3次,这几年,年年都有,大环境使人们对生态有认识。中国人对环境保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如果我们现在立即采取措施,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生态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可以停止,甚至可望好转。这些措施当然包括资金、科技的投入,但在目前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管理、严格执法是保护生态免遭进一步破坏的更为切实的办法。

二、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道德责任

法律和道德虽然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调节力量,但两者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道德调节的范围比起法律所调节的范围来说要大很多。因为道德调节可以广及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而法律则不能。正因为此,在调整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法律责任的同时,更应该强调道德责任。此外,道德的调节是完全靠人们的自觉程度,“道德法庭”遍布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心中,是由每个人自已来实行的。

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人类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会显得更为重要。就道德的功能来说,它可以具体化为:

(一)调节功能

它在道义上规范着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其得到合理的调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求人们不再把人类自身看成是纯粹自身的事,而应该把它同整个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以后者为标准去正确地处理。

(二)认识功能

道德规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规范一经确立,又反过来去指导人们的行为。我们大力提倡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要求人们总结人类在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人类自身的能力,认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

当人们普遍地认识到若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就会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一点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或比较自觉地去实行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道德责任,从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

(三)激励功能

道德总是以“善”和“恶”的双重形式反映出来的。它肯定“善”,就有助于人们去防止和克服“恶”;它批评“恶”,就有助于人们去行“善”。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道德责任包括着实行它是“善”,不实行它就是“恶”的含义。因此,这就有了比较和激励的作用,使“善”得到强化和发扬,而使那些“恶”的行为为人们所否定和抛弃。

人类来自自然界,自然界又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关系。人们如果置长远利益而不顾,急功近利,一个劲地“改造”自然,势必要破坏生态平衡,即打乱了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质以及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对稳定,其结果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人类一定要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道德责任。

一些有识之士和专家认为,多年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但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走的是一条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道路。某省的一位副省长也曾在一个不算小的场合很坦率地说,虽然我是主管环境的人,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我还是要经济效益的。

能完全责怪这位地方官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吗?多少年来,我国在制定政策时,在衡量各级政府的政绩时,生态问题总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树砍了、卖了钱;开了田,打了粮,均是功劳,而生态失调所造成的潜在危机反倒忽略不计。这不是在有意无意地鼓励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退化上的吗?

我们从上到下,都缺少一种道德意识,一种对生态系统应有的道德意识。正是由于我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淡漠,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比如我们曾为之骄傲的“壮举”——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其结果不仅未增产粮食,反而使优质林地、优质草场退化为低产田,甚至变为沙漠,结果,在今天接受了大自然的惩罚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投人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

须知,人类始终不能脱离自然界,我们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一,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

(第五节)中国历史上的生态伦理观

千百年来,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许多观点或主张。现在,我们仅就中国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观作简要的评介。

一、先秦儒道两家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现代生态伦理学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问题。汉代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谈到撰写《史记》的宗旨时说:“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天人之际”的问题,天人之际即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先秦儒家和道家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儒道两家虽然讲法不同,但实际上都肯定人是天地自然所生的,“天”与“人”既区别又统一。孟子说:“天之生民久矣。”肯定人是天所生的。荀子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生万物。”也肯定人是天地所产生的。道家的创立者老子关于万物生成问题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都受天命决定,天命决定一切,但是,孔子承认天命,却并不认为天可以直接对人发号施令。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过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说,天虽然是最高主宰,但它并不表现出自己的意志,自然界四时百物自己在那里运行生育,都是天意的表现,这是要人通过观察和行事去体会天意,这种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知性则知天,”如何知性就知天呢?孟子认为人的性是天所赋予的,性出于天,所以天与性是相通的。

孔孟这种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后来被发展为“天人合一”说。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天人合一”是在肯定“天、人”区别的基础上再指出“天、人”的统一,这是一种辩证思想。

与孔孟不同,荀子不同意“天人合一”,反对天人感应说。他宣称:“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至人即是最高的人格,最高的人格是懂得天人之分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着名命题,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的必然规律,与人间的治乱、祸福并无联系。“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这是说“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阴阳变化,四时交迭,这是天的职责,人不应也无法干预。相反,修身治国,则是人的职责。不能依赖于“天”,也不能违背“天”道,去干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完成自己应有的职责。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改造自然的主张,在中国哲学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光彩。

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最大代表庄子,给“天”与“人”这对范畴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庄子·秋水》说:“牛马四足,是渭天;穿牛鼻落(络)马首,是谓人。”这个定义是用庄子所惯用的比喻手法下的,它的涵义鲜明而又生动。在庄子看来,所谓“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状态。所谓“人”,专指人的那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行为。这与儒家学者把“天”看成是所述现象的规律;把“人”看成是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是不同的。

二、先秦儒道两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和道家都看到了“天”与“人”的区别,肯定人是天地自然所生,并认为在天地之间有卓越的位置,人类与禽兽相比具有较高的价值。

《孝经》记载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肯定:“人人有贵于己者。”即肯定人人有自己的固有的价值。荀子明确指出了人与天、生物及其他有生物的异同,从而论证人为价值。他说:“水火有气而天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气有知亦有其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到战国时代,在儒家的理论着作《易传》中,以“天、地、人”为“三才”,但三者地位并非均等,“人之超然万物之上。”儒家一方面承认天命,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卓越、人的价值,很显然这必将导致一种调和论。孔子说:“尽人事而待天命。”孟子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纪之子焉能使予可遇哉?”他们看来,在人的力量所无法达到之处有“天命”在冥冥之中决定着一切。但是,不可因此放弃人而诉诸命运,强调人应当积极行事。

到了苟子,他清楚明白地看到了主体性原则,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人定胜天”,这显然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道家也肯定人与他物不同的卓越地位。道家的代表着作《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在宇宙中为四大之一,与天地同为一大,而非与物同等,实出于物之上。但是,在“道、天、法、地、人”的梯级结构中,人处于底层。道家认为“法天贵真。”只有自然,才是宇宙的第一原理,与无穷大之宇宙相比,人是极为藐小的,《庄子》的《外篇》及《杂篇》多有论述。《外篇》有这样的话:“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以暑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外篇》又认为,人毫无独立的地位,人只是天地之附属品而已。他说:“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日: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身体生命皆非人所有,即皆非人所能自作主宰,人毫无所有,不过是天地间偶然形成之寄生物。

人在天地之间是藐小的,不足一提的。并且,庄子在《秋水》中又进一步认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亦即人为或“人力”,是与自然、本然相矛盾相对立的。“人”应当顺从“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苟况曾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个批评是恰当的。

既然,“天”与“人”的关系是这样的,亦即先秦儒道两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见上)那么,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儒家和道家各有其自己的见解。

同类推荐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热门推荐
  • 梦亦有道

    梦亦有道

    凡是思想皆有所梦,凡是有梦借以苦思。。肆意的行为,无端的理由。给一切梦想垫上攀登的阶级,所以给你的梦想带上翅膀,俯瞰所有曾今走过的路!
  • 舞西

    舞西

    她,是一只小狐狸,为妖。他,是窒修仙尊,为仙。“师父,舞儿虽为妖,但一定会潜心修炼,将来和师父一样,做一位心怀苍生,济世救人的仙人!”他不语,只是轻轻抚了抚她的发丝。“我没有杀人!为何不信我!”她望着众人,眼底写满了绝望,视线被泪水浸的模糊。忽而,她睨到了站在一旁的那抹白色身影,眼中又燃起丝丝希望。她跪行到他的身侧,小手颤抖着抓上他的宽袖,“师父,我没有杀人.....”他屹立不动,任她扯动衣袖。许久,他开口,“即日,送舞西至断魂谷。”
  • 穿越之我的弑神之路

    穿越之我的弑神之路

    他是一个大家眼里的废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人跟着别人走掉他不甘心他要做到最强
  • 乱世凰后

    乱世凰后

    本是男身却穿越古代成为皇后。组建凰军,平灭三王,灭万机,永靖天国,五族为博她一舞甘攻城逼宫。她男人?她是女人?也许不重要了,她的功绩不言自喻。黄沙百战风飘摇!醉卧长沙迷人眼。还道江山谁人享。红颜一笑倾国城。愿博佳人百媚生,群雄并起战四方。不羡鸳鸯不羡仙,皇权富贵抛何方。
  • 烟花末散

    烟花末散

    第一次睡醒,发现亲爱的老妈与闺密的老妈对换了。第二次睡醒,发现自己回到了几个月之前。这样下去还得了!!!!!于是许沐汐拼命寻找怎样让她自己不睡觉。
  • 巅峰传承

    巅峰传承

    心的传承不知道是另一个开始?还是另一个的轮回?亦不知道传承在何方?又走向何方?经历心的历程,是走向巅峰还是再一次的轮回?没有人知道,路究竟在哪?已没有人知道!大道难道就是尽头?也没有人知道,请追随一个少年,笑看走向大道的路程。
  • 腹黑校草专宠小恶魔

    腹黑校草专宠小恶魔

    【1v1甜文】她是圣狐,也是天帝的妹妹竺影舞,为了渡劫,被打下凡间。遇到一个霸道腹黑却宠她如命的邵轩璘,不管她是否捅破了天,他也会为她撑着。宿命之门即将开启,他执起她的手,踏进了属于他们的世界。一道幽远的声音传来:“唉,你们的未来肯定不凡且困难重重,不管如何,都是宿命,准备好了吗?”两人对视一眼,双双点了点头,“绝不放弃,也绝不从命!”
  • 逆动天穹

    逆动天穹

    天穹之下微末界,仙不全武残缺,囚界衍万年。天涅出,少年生,一身铁骨热血长,驰骋天下谁与争!天不在,道何存?杀仙灭神为情故,生死浮沉不为尊!且饮酒一壶,看我长刀狂舞,持剑逆天穹!叶凡穿越九州大陆,唤醒天涅戒中的戒灵,得到了祖龙武魂传承,更获得神秘天书,凝练仙脉之体,悟五行、修灵体,从此武震英雄,仙惊天下,同修仙武,以命逆天!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新大学

    新大学

    临近毕业的我,接触了太多的陌生,此书献给所有在毕业路上迷茫,颓废的大四学生。
  • 陆斯特

    陆斯特

    大概就是一个孩子到处走来走去然后而越来越强越来越厉害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