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山脱贫的主要经验
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成就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公室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助,政府工作一直围绕着如何使贫困山区农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这个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将高山深山需要搬迁的农民全部迁移下山。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实施至今已有14年,所取得的成就与政府的利民政策分不开,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现将其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着眼于“下得来”,注重“两个优化”
第一个优化是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山区群众解决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搬迁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搭建好山区群众自觉迁移下山的台阶。第二个优化是优化服务。包括迁移前和迁移中的引导、宣传工作,以及在组织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如建立由扶贫办牵头的下山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下山脱贫中的具体问题,强化工作督查,列入各乡镇和各部门的年终考核;在项目立项、新村规划、建房用地审批等方面实行乡镇全程代理、部门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妥善解决好下山脱贫村、行政管辖权归属、村级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建设、户口迁移、资产转移等问题。
(2)着眼于“稳得住”,注重“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搬迁方式由整村搬迁为主向整村搬迁和零星搬迁双轨制的转变。坚持农户自愿原则,让那些有强烈下山愿望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山区农户先下山,实现人口的梯度迁移,加快下山脱贫工作进程。第二个转变,零星搬迁中的安置地点由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转变。引导和支持下山群众向中心村、中心镇迁移,在这些地域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下山脱贫小区,从集约用地和经济适用角度出发,引导下山群众建设公寓式住宅小区。以接纳地的乡镇、街道为实施主体,实行“统一征用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整村搬迁和零星下山的群众向各小区集聚,县里还专门设立城北下山脱贫村——思源村,使下山农户能共享城镇各项公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第三个转变,政府资金投向由分散扶持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集中有限财力,加大对脱贫小区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搞好脱贫小区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为集中安置搬迁的群众创造优良环境。另一方面,鼓励零星下山群众进城购房,对符合下山脱贫条件的群众购买城镇商品房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且直接补助给农户。
(3)着眼于“富得快”,实施“五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下山脱贫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来转移山民、减少山民、提高山民、富裕山民。实现下山脱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促互动、共进共赢。一方面,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为下山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和新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下山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第二个结合,下山脱贫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2004年和2005年,武义县财政每年筹措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预计到2010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并把下山脱贫群众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点。第三个结合,下山脱贫与劳务输出相结合。过去,许多农民在劳务输出中不知道到底往哪里跑,干什么可以挣钱。武义县在实施下山脱贫工作中,加大了对大中城市劳务需求的信息收集、发布,为农民外出创业提供必要的培训、信贷等扶持,提升劳务输出水平,引导和鼓励山区群众由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劳务输出已成为武义县山区群众转移劳动力,快速致富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第四个结合,下山脱贫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来料加工业是“两只手”的工业,是没有围墙的工厂,不需要大的资本投入,可以不离乡离土而有效解决山区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特别是可以让那些年纪较大的或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能实现就业。第五个结合,下山脱贫与退宅还耕、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农民搬迁下山后,充分开发利用旧村巨大的生态资源,使其成为下山脱贫群众致富的一大有效途径。
二、下山脱贫与反贫困战略
1.下山脱贫的反贫困战略意义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反贫困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反贫困过程中,移民是让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大感头痛的事情,也是世界反贫困战略中最叫人伤脑筋的问题。凡有需要移民的地方,不是动员移民的困难,就是移民与接纳地的矛盾难解,或是移民“水土不服”而返潮。但是,这个常常让地方政府官员束手无策的问题,在浙江省武义县却大放异彩。
武义县过去作为浙江省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十几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3。如何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中,学者们公认帕累托式战略,即指如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结果是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福利增加了,就是最佳的反贫困战略。[1]武义下山脱贫战略的成功实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对此给予充分肯定,着名学者、《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的作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曹锦清教授说:
现在武义找到了一条道路,让山上村民安全地下来,心情愉快地下来,而且下来能够稳住,这很不容易。西北地区我跑过好多地方,像陕西、甘肃、宁夏我都去过,下来了又上去,为什么?因为下来了还是从事农业,农业土地已经人满为患,它要让周围的乡镇割让一部分土地出来安置山上迁下来的那些农民,结果呢?结果有限的资源发生了更激烈的竞争。武义这一经验对于沿海像浙江、福建、广东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三个地方已经进入工业化,它不是启动阶段,是中等发达的这个阶段,它们具备了这个条件,而且加之他们精细的工作。所以,我从武义的经验中看到了中国山区农民从上山到下山的历史轨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山是为了避难,靠红薯、玉米为生,但贫困状态“五百年”不变;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说,下山是为了脱贫,在工业化已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下山三五年”就可以脱贫致富,武义这个经验很有历史意义和推广价值。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徐杰舜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武义下山脱贫作了解读:
长久以来为了山区人民早日脱贫,各级党委、政府想了不少办法,也积极进行了多种努力,给钱给物、无偿捐助、挂钩扶贫、开发扶贫……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山凿路,架线通电。贫困山村的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热情和努力,在改善交通方面修了桥,铺了路。这一时期的扶贫走过了两个阶段:一是输血阶段,直接向贫困地区输送扶贫资金和物质,实际上是救济扶贫,其结果是能救一时“火”、难解长远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二是造血阶段,即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搞活经济。然而,对于那些“地无三尺平”、“打个电话都要跑几里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深山僻坳,“血”却很难造出来。前些年武义县在山区“造血”扶贫,基于“无工不富”的想法,号召山区农民发展工业,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严重制约,结果只能搞一些木材加工,到头来,农民没有富起来,反而把昔日长满树林的山坡开发成荒山秃岭,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正如农民所说:修一条路,毁一片林,穷一个村。
事实表明,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都无法让身居贫瘠高山的农民摆脱贫困。政府部门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认为要从根源上改变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搬迁下山,异地脱贫。这就是“下山脱贫”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反贫困战略。我们称之为“换血”战略,就是通过迁移下山,到平原安家定居,永远告别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贫穷高山,把过去的“血”通通换成今天的新鲜血液,改变了农民最基础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通过武义县上下十几年的努力,武义县“换血”式扶贫取得重大成果,山民不仅仅是改变了生存环境,而且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从“山民”变为“市民”。这种“换血”就是武义的反贫困战略。由于这种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所以十多年来,武义下山脱贫的村庄,没有一村、没有一个农户重新搬回山上生活,也几乎不存在在山下找不到经济来源的家庭。
有学者指出,反贫困战略有多种,只有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福利都增加了,才是最佳反贫困战略。武义县下山脱贫就是这种最佳的反贫困战略。
着名学者、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武义下山脱贫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