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2)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己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英国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其后的延展,虽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战”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动力。自1990年起,英国环境教育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明确的、强调有效参与的目的与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丰富,就地取材,便于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注重实效,形式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不同起点,设计相应内容,实施过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学习体验和团队精神;评估注重学生行为态度、师资培训和对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督导。
德国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1.德国环保产业政策和战略
(1)教育与法制结合,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德国政府认识到,一切环境污染的发生,都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具有直接关系。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防止环境的恶化,就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环保宣传,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为此,德国政府不仅将环保知识纳入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与科学研究的范围,而且政府、新闻媒介以及举办的各种环保展览会,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国民广泛宣传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害,介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如水资源法、空气污染法、废水收费法、噪声法、洗涤剂法、废物处理法等,规范国民的环境行为。
(2)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环保设施
工业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长,会使废物、废料和有害气体与日俱增。这些废弃物是否会成为环境的污染源,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与对环保事业的投入。随着污染源数目的增多,花费的资金也必然增多。因此,为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给经济造成的损失,德国政府采取了国家投资、企业集资和提高环保收费的方法,加强了对环保的资金投入。仅1986年,政府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就高达1036亿马克。现在,德国每年的环保贷款近100亿马克,企业每年的环保投资在60亿~80亿马克之间。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加强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预测环境风险,监测环境指标与治理环境污染能力等方面。同时,德国的化工企业还实行自我责任监督,即国有化学工业新产品的投资,必须拿出5%的资金用于环保设施。
环保投入的增加,推动了环保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产品的开发。目前,德国的环保技术与产品占全球市场的21%,并为7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据估计,2000年德国环保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60万个。在1983—1993年的10年中,全世界共有5500项环保专利技术申请,其中85%的项目来自德国。德国已有400万人自愿加入了环保协会。同时,环保投入的增加,使企业的环保设施得到了改善,环境状况有了显着好转。到1995年年底,德国已有90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项目在发挥作用,另有在建项目20个。1975—1995年,德国社会总产值增长60%,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减少了75%。
环保投入的良好效益使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保护环境同企业经营并不矛盾,在许多情况下,保护环境不但可以节省开支,而且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给那些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进行投资,对于企业工作来说,应视为一种潜在的获利因素。
2.德国环境教育
(1)学校环境教育
德国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环境课.但在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语言、艺术等课程中都有可能渗透环境教育,这并不是教育部门的规定,而是依任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如生物课中,就有关于水的讨论和修建河堤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讨论。德国是世界绿色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成年人特别是教师的环境素质对教育的影响颇深。
从1997年起,汉堡市所有学校都参加一个被称为“FIFTY—FIFTY项目”的环保活动。这个活动现已成为汉堡学校环境教育的最重要项目。这个活动是1994年由汉堡环保局发起的,活动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热等能源,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教师、学校员工养成随手关灯、关窗户、关水龙头等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1994年汉堡有24所学校参加了这项活动,当年节省能源花费42·2万马克,这些钱的50%作为奖金发给了参与活动的学校,而这些奖金又被学校用来添置节能设备,开展环保活动。
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能够自觉地从环保角度约束自己的行为。“FIFTY—FIFTY项目”就是这样一种养成教育,只不过选择了“不说教”的方式。
汉堡的中小学还开展环保课外活动(类似于中国学校中的课外小组),教师带领很少的几个学生做环保课题,或在校园内种植作物等。
(2)校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还是“在环境中的教育”。在大自然中开展形式活泼的教育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德国,有很多校外环境教育场所,如KARLSHOHE环境教育中心(由汉堡环保局建立,原来是国营田庄,占地9公顷,可见传统农业景观、森林、草地、农民花园);杜凡斯达特沼泽自然保护地(于1958年成立,保护最后冰河纪形成的沼泽地貌);生物与环境教育中心(可开展环境教育,也向学校出租环境教育材料、设备、仪器、动物,还提供师资培训);ECKHOLT野生动物园(此动物园占地是20年前由个人捐赠的,动物园介绍中欧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北海HOOGE岛沙滩保护地(此岛是北海中一个湿地岛,潮间带宽5~10千米,此保护地保护北海沙滩生态系统);户外学校(专门在森林中为学生提供野外游戏和了解自然的活动)。
这些场所虽然名称不同,形式各异,工作重点也不一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向学校开放,都有大面积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与之相配套的生动的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教室或展室,有专业的辅导教师或志愿者,学生可以在这里接受如环境游戏、实地观察等形式活泼的环境教育。这些地方都强调让孩子用看、听、摸、闻等最直接的方式接触自然,这些地方都会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那份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情感。这些场所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孩子提供了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亲近,孩子们对环境才有了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会成为日后他们保护环境的最大动力。
(3)社会环境教育氛围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例如,垃圾分类工作非常完善,人们会自觉地做垃圾分类,不但街上的分类垃圾箱很完备,就连德国人家里也有小的分类垃圾桶。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节水、节电、节约粮食行为也随处可见。
德国还有很多民间环保团体,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其中为青少年提供长期或短期的环保活动也是他们的重要项目。
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养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日本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1.日本的环境保护和治理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环境质量也得到极大改善。当前,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特别强调污染预防,并针对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采取对策,形成了由国家、消费者、产业界、国际合作构成的环境保护体制。
(1)组织管理
日本于1971年成立环境厅。自2001年1月起,日本对政府机构进行了精简,原有的日本中央省厅由1府22个省厅精简为1府13个省厅,在此种情况下,仍将环境厅单独升格为环境省,体现了日本政府对环境工作的高度重视。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
日本于1972年发布《自然环境保护法》。20年后,于1993年颁发了《环境基本法》,其中包括化学物质、能源、公害、固体废物、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地方条例等方面共52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性法律文件。2000年5月,制订、发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共包括《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和包装再循环法》、《家电再循环法》、《建筑工程材料再资源化法、《食品再生利用循环法》和《促进绿色购买法》7部法律。
(3)开展环境保护战略和实施有关计划
在这方面,日本政府从最初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生的工业污染和环境公害问题逐步转为日常生活中垃圾废弃物、水质、空气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适时地出台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战略,并且将战略意图很好地融合到有关计划中去。继1994年制定第一个环境基本计划后,又于2000年出台了第二个环境基本计划。在第二个环境基本计划中,充分体现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新战略,即由过去的控制工业污染,转为以循环、共存、参与和国际行动四项长期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最终建立以再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