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可表现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与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两个方面。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不得不竭力扩大耕地,于是便出现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围海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的开发。由于违反了生态学规律,造成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从而使得人口本身的消极方面上升为主导地位,成为阻碍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废水、废气、废渣)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势必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下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主要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癌症;每天约有2·5万人的死亡与饮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许多污染物经过食物链可在胎儿和婴幼儿身上积累,损害他们的正常发育,影响人口素质。
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比发达国家大。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即人口超过了他们本国的资源承载能力。另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流、物流巨大,污染物排放量相应激增,生态平衡很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了各类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
1970年梅托斯(Meadows)提出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口激增必然导致下列三种危机同时发生:土地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粮食产量下降;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稠密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也随之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惊人,从而使粮食加速减少,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止。
该模型为纯数学计算结果,未考虑人类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和人类的创造力。然而该模型确实表明生态的平衡与人口增长关系重大。人口增加必然要开垦土地、兴建住宅、采伐森林、开辟水源,结果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偏离有利的平衡状态,如果偏离程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则生态平衡便遭到破坏,这时自然界就要对人类进行报复。因此,考虑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分布问题时,必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使其不断保持最优平衡。
2.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是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主要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许多资源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源总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电荒”、“煤荒”、“水荒”、“缺油”都昭示了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绝非应急之策,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它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计。
(1)自然资源短缺
沃野万里、“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曾令我们多么骄傲与自豪。然而,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国情又摆在面前: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缺水问题,其中136个缺水情况严重。能源、矿产、淡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型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再加之我们对资源粗放使用、无端浪费,使自然资源更加紧缺。2004年以来,煤、电、油、运对经济的瓶颈制约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2004年,就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蜡烛、应急灯脱销的现象。在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之后,国人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需求,使我们已很难背负“地大物博”的称号。我国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95%以上的肉、蛋、奶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耕地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以上的生活必需品。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流失。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从1996年到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从1·3亿公顷降至1·26亿公顷。与此同时,我国矿产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矿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部分矿种供需失衡,在大宗支柱性矿产中,大型矿床和容易选冶的矿产地少,在查明的资源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少。
(2)资源利用效率低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中国的资源能源节约问题,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从纵向比较看,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提高。1980—2000年,20年间累计节能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下降了20%。二是从横向比较看,与发达国家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出现连续上涨。目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其突出表现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2008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与发达国家相差1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8个主要的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耗的73%,在工业用水领域,我国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概是60%,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5%以上。相比之下,要比发达国家低20~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建筑高能耗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国的节能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的3·5%,但是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立方米的水能生产出的工业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用水的效率低下,农业用水在用水中占最大比例,而农业灌溉用水实际利用的系数只有40%~50%。这里讲的利用系数的含义就是从水库或者水源处放1立方米水,由于受水线路的限制、渗漏,真正用到农田里的只有一半,效率很低,这个系数在发达国家在70%~80%。在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输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损率就超过20%。
第二,资源需求增长过快,资源约束的矛盾不断加大。从2002年到现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在1980—2000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不到0·5,现在超过1。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大于1,电力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3)资源浪费严重
浪费资源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
——2005年8月10日在沈阳清文化主题酒店4楼,号称“天下第一宴”的“满汉全席”进行了展演。展演以1754年乾隆第二次东巡为背景,共有冷热荤素196道菜品。整个“满汉全席”动用演员80余人,高级厨师30余人,其他工作人员30余人,共计达100余人。即使不考虑3万余元的“龙椅”和2万余元的“万寿无疆”餐具,各方面开支就达20余万元。而3天后,菜肴被倒进垃圾桶。这次展演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为数不少的国人质疑展演是典型的奢侈浪费行为,甚而有人算了一笔细账:20万元约相当于沈阳地区30个农民一年的收入。
——卖月饼非得让名表、美酒和好茶当“三陪”!朴实清香的粽子却硬要金装银裹,一个标价数十元!如此奢华的包装使得寻常的月饼、粽子身价陡升,但食品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粽子、一个月饼,不管用什么原料加工,制作工艺如何精细、讲究,成本是屈指可算的。现在是月饼越做越小,包装越做越大,贵的只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豪华、越来越夸张的“外表”。
现实生活中,不只月饼、粽子如此,烟、酒、茶、化妆品、保健品等也大多如此。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用于月饼盒包装的费用达25亿元之多。仅2004年中秋节后,广州丢弃的月饼盒可平铺2500个足球场。我国每年垃圾总量为60多亿吨,其中废纸约为2亿吨,把被抛弃的月饼盒姑且按废纸比例的l‰计算,一年也有20万吨。1吨废纸相当于4立方米木材,20万吨月饼盒就是80万立方米木材。如果将这些木材竖起来,那就是一片浩如烟海的森林!更令人痛心的是,废弃的包装物没有得到回收利用。茶叶喝完,漂亮的茶叶罐很多人随手就把它扔了。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更大的浪费。如某省生产和销售的包装产品中,每年有70%的包装物是在一次性使用后即被随意抛弃,单单2003年就有80多万吨包装废弃物产生,平均每人约12公斤。另据报悉,某市一饭店每年倒掉3·5亿元,中国人往往缺乏剩菜剩饭打包意识。“消费”与“浪费”,一字之别,但差距千里。
3.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是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所决定的
中国还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不足,使得我国人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到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目前我国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与能源消耗均位居世界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我国二氧化硫的合理容量是1200万吨,2006年排放量却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例如,水是生命的源泉,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据水利部门1999年对全国11·36万千米河流的监测评价,被污染的河段占70%,而全球为14%;在监测的24个湖泊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仅10个;水污染不仅使不少居民饮水困难,而且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有资料表明,我国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江河湖海普遍受污,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七大江河水系741个监测断面中,41%的监测断面水质劣于V类标准。辽河、淮河、黄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接近90%;江河断流、地面沉降、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一些北方河流呈现出“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局面,生态功能几近丧失。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污染造成的缺水城市和地区日益增多。我国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突出,国土面积的1/3左右受酸雨影响;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沙化面积不断扩张,20世纪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后5年平均每年则高达3436平方千米;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2005年有关部门监测的401个城市中,21%的道路交通噪声超标;352个城市中近一半区域环境噪声超标,有些城市属重度污染;电子垃圾产生的高峰期已经来临;生物多样性锐减,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加剧,导致原有生物群落衰亡。
4.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很多,比如说有资源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科技的问题、人才的问题,但是硬约束可能就是资源的问题,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从国内的需求看,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造成的资源压力是相当大的,所以,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5.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