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具讽刺性的例子是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环保纪录片《不能忽视的真相》,以直观生动的电影方式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影片中,戈尔引用了大量图片和数据资料,让观众了解气候变化的真相:沿海地区将被淹没、一亿人将成为难民……影片的最后,平静深沉的戈尔呼吁观众,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尽快采取造当行动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比如减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种植更多植物。戈尔也以他在环保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世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很快戈尔本人便被揭露出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真相”他居住在一栋面积超过一万多平方英尺、拥有20个房间和8个浴室的豪宅之中,他在自家院子的通道上,安装了一排煤气灯,还有电控的大门。该豪宅每个月的用电量惊人,超过了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当地邻居说:“戈尔天天大声疾呼,教我们怎么生活,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好莱坞的知名环保女星芭芭拉·史翠珊,高喊要别人节省水、电,但媒体报道说,她每年浇灌自家草坪就花费22000美元,可想而知要用掉多少水。
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等,尽管在道义上应该受到谴责,但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消费份额。如果说市场是推动产业的动力,那么,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等客观上拉动了市场,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低碳生活所倡导的节俭性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消费的一种约束,更减少了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从而也减少了整个市场的消费,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
但是,这是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现象。低碳生活倡导的消费理念,只是强调减少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减少对传统常规能源的消耗,节约和保护资源,这固然会影响传统产业,但低碳生活的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选择资源节约型产品,这可以促使社会消费需求向低碳产品转型,为低碳产品提供市场基础。低碳产品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这样的转型已是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短短几年里,国际市场上就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体系中所买卖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奇特商品——碳排放配额现货、碳期货期权及各种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碳排放权交易”。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高达近1300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交易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尽管“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品还不为人们所熟悉,但这一商品隶属的市场属性、基本结构和运行法则与过去任何一个商品市场相比毫无二致。而其中空前规模的经济利益更是诱人,这必将推动各种低碳技术的发展。这个尚在形成中的巨大市场对于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各种低碳技术参与碳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碳交易市场促进国内各种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碳交易市场的背后是各种低碳技术,包括各种新能源技术。各种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需要低碳产品市场的支持,低碳生活可能在短期内会降低一部分内需,但这有助于促进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并反过来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日常生活中的碳与碳足迹
碳,化学符号是C,它是自然界和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千万年来碳在自然界中处于平稳的、自然的循环流动状态,不停地在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地圈和水圈中循环流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大气圈是二氧化碳储存库,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含碳的有机物,即转化为葡萄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再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动物则把植物作为食物,将植物组织的有机物消化掉,然后转化为动物组织;人体中的碳元素也来自于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我们吃谷物、蔬菜、肉和鱼等动物,这些食物中的碳元素就到达我们体内。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或者是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碳库中。这样二氧化碳又从生物圈回到了大气圈。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埋压在泥土或水底下,在数万年压力及高温的作用下变成煤炭或石油等燃料,并储存起大量的碳。煤炭或石油等燃料燃烧后就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进入到地球大气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碳水化合物,各种水生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而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而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就这样有规律地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致平衡,自然碳捕获过程进行得相对顺利。自然碳捕获是指由海水、绿色植被等构成的对大自然的“蓄碳池”体系所进行的碳吸收。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随着现代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煤炭和石油消耗也快速增长,对能源的这种贪得无厌的需求和消耗引发了碳氢化合物燃烧量的骤增,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并打破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从每年1亿吨上升到每年63亿吨,大约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如果对碳排放不加控制和约束,将造成地球温度进一步上升,导致的严重危害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一半,同时极端天气增多。2004年1月,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在《科学》杂志的特约社论中警告说:“气候变化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的威胁还要严重。”
虽然此番言语似乎有点过激,但是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因此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关注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威胁,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要替代以往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是随心所欲、没有任何约束、无节制地进行高碳生产和能源消费,而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前提来发展经济。回顾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气,再到核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低碳的一个重要途径,原先依赖石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变革,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脱钩”,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高效利用能源,并积极开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并且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绿色GDP。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无力解决臭氧层保护、沙漠化防治等重大课题,但是自下而上的普通民众的行动能够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达到人为碳排放的降低。低碳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还涉及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实现低碳生活,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碳足迹、碳足迹的走向和存在方式。只有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碳足迹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了多少,哪个环节排放了最多的碳,才能考虑对策,有的放矢减少碳足迹。
测测你的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英语“CarbonFootprint”一词。维基百科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是:Acarbonfootprintisthetotalamountof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semittedoverthefulllifecycleofaproductorservice.也就是说碳足迹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假如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他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碳足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你早上起来,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一块蛋糕,穿上毛衣、外套,坐电梯下楼,然后坐公车或地铁去上班,再乘着电梯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时,你吃了牛肉、蔬菜、鸡汤,晚上回家你马上打开电视机、电灯、空调,那么可以说,你已经排放了很多二氧化碳,碳足迹也渗透于你的上述行为中。因为无论是使用电灯、看电视、用电脑,还是公交车、地铁、电梯、空调的运行都离不开电,都在间接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在中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52克,牛奶和牛肉都离不开养牛场,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我们每个人旧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工厂的每一道工序,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会留下碳足迹。
碳足迹计算公式相当复杂,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我们的家园、运输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消耗品。“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组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颁布了一种碳足迹计算方法,可以很直观地用“碳计算器”公式,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消费行为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不仅如此,连塔电梯、沸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小事,也有办法算出碳的排放……搭电梯24层、用电脑10小时、外食三餐、热水澡15分钟、洗衣机40分钟。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
可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多少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要减少碳足迹需从衣、食、住、行、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入手。
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低碳也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一些改变,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因此,只要你愿意,只要那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你不会感到生活质量降低了,你的生活目标仍然可以达成,只是在一些细节、在一些行为方式上与以往稍有不同,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或者消费方式的自觉改变。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会购买汽车,低碳生活主张的并不是不要买汽车,而是在选购汽车时要衡量自己的需要、用途以及油耗,选择车辆不是一味追求大排量轿车、崇尚气派,而是以实用出发、以低油耗为主要考虑因素。如果有很方便的轨道交通,即便有车也不一定要开,可以搭乘便捷的公共交通。开空调时要注意温度控制,夏天不要太低,调高一度;冬天不要太高,调低一度,26℃被认为是个合适的选择。若房间里没有人,就把房间的灯关掉,不要让家里的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而是关掉,这样既安全又节省,还避免了浪费。你仍然可以享受社会进步、高科技下的文明、舒适生活,可以开汽车、用空调、享用任何一种电器,只是请你稍微注意一下细节,避免浪费,就可以实现低碳生活。可见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既节省了资源、降低了碳排放也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低碳生活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