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士的三种境界
今日有幸体验中国式雅致生活,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甚欢。其间聊到隐士这个话题,大家各抒己见。我思前想后,好像隐士情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独具特色的人文现象。深思之,原来隐士也是分境界的。
第一种境界是善于雪藏自己的隐士。他们故作待嫁闺中的姑娘之态,只恨怀才而不遇王侯将相的赏识。如姜太公者,虽然年纪已是七老八十,可心中仍然不放弃做“公务员”这个当时社会中唯一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他每天不是像如今的老头老太们约在一起跳个广场舞以安享晚年,而是一大早的肩扛鱼竿出门去,坐到渭水之边以直钩钓鱼的怪象在那里死等,这哪是死等啊?这分明就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分明就是在求粉求关注的嘛。最终姜太公钓得文王这条大鱼,成为后世欲求逆袭之**丝的典范之作,堪称**丝逆袭的鼻祖。
如姜太公此类隐士,他们既渴望能够得到一个机遇展示自己安邦建国的才能。为了争取被当权者发现的机会,于是便以一种剑走偏锋、另辟蹊径的方式创造机遇,希望这个世界能够看见自己。他们常会效仿古人隐于山野,同时也制造声势,等待机遇的出现,方可以美其名曰出山,一展自己的才华。这一种隐士往往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虽然足不出山,可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隐逸期间,若有到访之人敲开山门,他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的,笑脸大开竹篱门,举杯道破世间事。在山水田园间摆上清淡之酒茶,与客人诗酒闲话之间笑谈天下大事,一阵涂抹星子乱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此三三两两的到访者便是其捕鱼长线了,不用多久在江湖上便会流传着这么一位神人,传说他有文可提笔可安天下之才,武可策马可定乾坤之能。一来二去,这传说便会传到求贤若渴的君王耳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的往往是圣贤的君主,这般一遇,就像失散多年的闺蜜,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成就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
第二种境界是在体制内被圈儿踢而成为了隐士。他们如同被休之妻赶回了娘家,或是忍受不了丈夫的暴行,无奈只得回了娘家。如陶渊明者,正所谓不想当官的隐士不是好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先仕而后隐,因为这些人一辈子仕途不顺,或是贬贬谪谪,或是平平庸庸始终无可升迁的机会,胸中有再大抱负也难以起草。于是心中自忖与其在体制内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不如自行隐去漫游江河,纵情山水来得快活。
如陶公此类隐士多生活在乱世之中,或是生活在政治昏暗的年代。生活在乱世之中的知识分子,虽然有治国安邦的智慧,但苦于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不得已而隐去。这就是乱世出名将,盛世出名相的道理所在。如果你饱读圣贤之书,却偏偏生活在乱世之中,那也只能感慨天妒英才了。另一种生活在政治昏暗年代里的隐士,其仕途则令人扼腕叹息。君主昏庸无能或是荒淫无道,奸佞之臣把持朝政,排挤贤良,既无力反抗又无处申诉,只得愤然辞官,归隐田园。虽然官场失意,却因玩弄诗词歌赋而青史留名,这也算是命运弄人给他们关了一扇门,历史却不愿辜负有情人,为其打开一扇窗吧。
第三种隐士才是我心中真正的隐士,他们读圣贤书只为修身齐家,不为治国,也不愿意平天下。他们爱书,读书不为献计于君王,只为枕书打盹炉火旁。他们也爱弹琴,不为成名成角,只为弄琴教妻儿。他们也爱茶,虽然也喝不出个好坏来,但是能够看着茶叶在破口的碗里舒展开来,然后再被路边口渴的行人大口饮去,他们便能领悟出人生的状态,不分贵贱,只有深浅。
他们叫什么?
我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名不见经传。
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来过人间,以观棋者的姿态,笑看世人你征我战。
以上三种隐士,究其境界也不应分出高低贵贱,或许只有深浅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