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5300000006

第6章 爱德华·默罗(2)

慕尼黑危机期间,默罗的广播新闻报道班子在3个方面胜过报纸:比它快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快一两天;覆盖面更广,在美国的乡村与小镇上,地方小报很少刊登的国际新闻也被当地居民知晓;他们报道的新闻未经任何编辑插手,都是现场直播。他们用实践表明:广播不再是一个娱乐消遣工具,而是一个严肃而日益成熟的新闻媒介。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两天后,与波兰有同盟关系的英国、法国不得不对德宣战。9月3日上午11点15分,英国首相张伯伦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广播讲话。紧接着默罗在地下广播室发出一篇报道:“英国首相宣布:英德之间存在战争状态。”与英国一样,默罗开始走向战争最前沿。

战争期间,默罗令人不可思议地创造着广播新闻的一大奇迹。当时,无论柏林还是伦敦,都实施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新闻广播必须经审查后才能播出,以防止泄密。但是默罗巧妙利用检查官们无法检查混杂的声音与音调来发表倾向与看法;在播音中又不时讲一些稿件之外的东西来传播信息。这样,建立在伦敦与柏林间“圆桌会议”——新闻综述始终得以畅通无阻进行下去,将交战双方的战况源源不断传向保持中立的美国。

1940年5月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默罗一直在英吉利海峡地区采访。白天他和英国空军呆在一起,晚上开车回伦敦广播。置身于战争第一现场的默罗,开始筹划用一种新方式来报道战争。

默罗的二战前线现场广播

1940年伦敦轰炸期间,默罗制作的现场新闻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给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看他的播音:“我现在感觉探照灯似乎就在头顶扫视。你将马上听到更近一点的两声爆炸。听!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声……”使人终生难忘。

8月24日星期六,3000万美国家庭坐在起居室内收音机旁,收听默罗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接着,默罗以一种慎重、准确而有节奏的声音道:“你们此刻听到的噪声是空袭警报发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探照灯突然亮了,一道强烈的灯光正在我上空划过。人们在静静向前走。我现在正在一个防空洞门口,我得把电缆线挪动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们腾出进入防空洞的通道。”在现场音响与现场情景的生动纪实中,默罗传达给那些看不见战场的人们一个基本事实:在欧洲大陆发生了那么多难以置信的事件,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闪电战”,比利时、荷兰、法国相继沦陷;此刻又轮到英国,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正在英伦三岛上空肆虐,不列颠人正在孤军奋战。

在不列颠战役中,默罗的主要广播报道是在午夜后进行,即与德国空军空袭同步进行。通常情况下,他在前往演播室路上就开始广播。这期间他好几次在街上被炸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击倒,有一次一个大弹片甚至就落在他几秒钟前的位置上。

默罗最不愿意的事是进防空洞,除非是去那儿采集新闻。他自己解释说:“一旦进了防空洞,你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他说:“我有一种农民的头脑,我写不出没有看见的东西。”他认为这样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在做一个战事记者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当空袭最猛烈时,默罗要求站在BBC广播大楼顶上做现场报道。因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丘吉尔首相受到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感染,出面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听到了默罗在最危险的地方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

以生命为支撑,默罗将现场播报的技巧与方法发挥到极至。现场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边观察边叙述,将现场解说、现场效果音响融为一体。而他也便成了西方40年代解释性广播新闻报道最出色的代表。他知道这样的广播本身就是一场战斗。就这样,默罗夜复一夜走上BBC广播大楼顶上,把世界名胜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的劫后灾情报道出去。有时他甚至跪在下水道中,伸出话筒,让美国听众也能听到扑向那些古老街道的爆炸声。人们能从他的话筒中听到他周围的房屋在爆炸声中纷纷倒塌。

BBC广播公司大楼被炸了3次,CBS设在伦敦的办公室也被炸了3次。可是,他那每晚出现的权威的声音,依然不断把最新战况,把英国人生存现状,带给美国家庭,使他们身临其境。轰炸再猛烈,他也总是用平静沉郁的声音报道其见闻,从不借机渲染以哗众取宠。广播结束时,他总是用伦敦最近习惯语向听众道别:“再见——祝你幸运。”

难能可贵的是,默罗在战事新闻报道中,从不对英国苦难袖手旁观。正是通过他的声音,当时处于中立的美国政府与人民认识到欧洲正发生一场灾难;也正是通过他的声音,美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欧洲和美国虽一洋之隔,但命运已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对处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人民无动于衷,则欧洲的今日就是美洲的明天。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请求国会批准美国对日宣战。3天后,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默罗看到美国青年应征入伍,也想入伍出征。但华盛顿方面告诉他,作为广播记者他在起着重要作用。未能入伍的默罗没有放弃战士身份。盟军转入反攻后,他离开伦敦,随盟军到德国上空报道轰炸德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一次行动中,与他同行的4个记者有2个死于炮火中。默罗没有后退,他继续参加飞行报道,总共参加了25次空袭战斗。

1944年6月6日清晨,默罗在伦敦宣读了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布的大规模反攻命令,期待已久的欧洲第二战场终于开辟。此后,在默罗不断的组织与协调中,广播新闻史上又一桩伟大新闻事件,再次吸引着千百万听众注意力。在诺曼底登陆过程中,从欧洲大陆传到伦敦的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多达29次,默罗又把这些报道传回纽约总部,让听众不时听到最新战况,听到总统讲话,听到来自纽约、华盛顿与伦敦的评论。无线电里充满了战时新闻。在这次大规模报道中,默罗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新闻组织报道才华。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此时有55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比战前的1939年增长了一倍。

此年,默罗出任伦敦记者协会会长。当初拒绝他参加这个协会的新闻界,以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

1946年,默罗担任CBS公司的副总经理与公共事务部经理。

默罗的二战之后电视传播等成就

1948年美国两党代表大会期间,默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迥异于广播的全新媒介,他在寻找新突破。

1950年,默罗以电视记者身份前往远东,采访报道朝鲜战争。他对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是:美国不应卷入,应撤出朝鲜。基于这一观点,他发出的报道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被CBS枪毙。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大挑战。但是,如同二战前奔赴英国一样,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新媒介上一显身手。

1951年11月18日,默罗迎来了他战事报道的第二个高峰。他创办的电视报道《现在请看》正式播出。节目所采取的视听结合、以连续运动变化的屏幕形象来传达事实的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真实感。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电视时代开始的标志。这同时说明,默罗也非常重视广播电视在服务社会和公众方面的功能。

在此之前(1950年),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合作创办了《现在请听》,此时他又和唐·休伊特合作创办了《现在请看》。这两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坚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资讯的理念,开创了深度报道先河。他身体力行,领导着这些节目使之成为美国广电新闻深度报道典范。而由《现在请听》到《现在请看》,其实就是对广播节目家用属性的继承和扩大。

经过默罗不懈努力,《现在请看》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轰动的节目。默罗的实践再次表明:战事新闻传播是媒介革命的助产士;只有那些敢于并善于利用新媒介的人,才可能摘取战事新闻王冠上的明珠。更重要的是,默罗同时也给美国新闻界留下了一份良心与价值观念遗产,那就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

50年代初,默罗还创办了《面对面》人物专访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采访了500多位社会各界名流和政界要人,包括1956年对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专访。默罗在《面对面》节目中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以交谈为主的同时还穿插画面展示名流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及个人爱好。直到今天,他的专访节目仍然是美国新闻院校教学例证材料。一般认为,默罗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推动者,他开创了一种轻松的人物采访风格,并将轻松风格同高超采访技巧结合起来。

默罗为电视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名气和成功的节目,还有巨大的受众群,也就意味着大数量的广告预算和电视的进一步普及。据《广播年鉴》统计,1950年时仅有13%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到1955年这个数字增长为68%。昔日广播网巨头已成为不断壮大的横跨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关行业的传播巨人。1953年美国ABC、CBS、NBC三大电视网迅速崛起,开始进入“三国演义”时期。

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美国推广其“麦卡锡主义”,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默罗利用媒介的力量,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初出茅庐的威斯康辛州参议员麦卡锡,自称已掌握政府内部共党奸细的大批资料,利用美国民众的恐惧,发动了一场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迫害运动。而默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却秉着报道真相和伸张正义原则,不愿向强权低头,决心挺身对抗他们,力图戳穿其谎言。这最终消灭了该派的坏作风,改变了当时政治和电视新闻的面貌,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默罗对他主持的新闻节目赋予很高品味。他很少为投入产出而斤斤计较,他要做的仅仅是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最终他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被迫结束了在CBS近30年新闻生涯。

1961年默罗就任美国新闻总署署长一职。有感于商业广播电视公司过度商业化,为满足公众需要,他又促成了PBS(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诞生与运营。

默罗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默罗巨大成绩的取得,首先源于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940年,他为捕捉到德军进攻英国的有价值新闻,冒着德国飞机轰炸的危险,开着敞篷车穿行于伦敦大街小巷;1943年,他为亲眼目睹英军对德国的轰炸,秘密搭乘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深入德国腹地达25次之多。他那身临其境的空袭现场报道,给听众带来巨大冲击力,也为他赢得皮葆迪新闻大奖。

默罗引人注目的还有他无私的人性关怀。二战爆发前的30年代初,默罗在进入CBS工作前,曾就职于“救助危难外国学者紧急委员会”。为使这些生命受到威胁的外国学者能顺利进入美国,他成功地使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及其他一些机构为该委员会提供资助。在默罗努力下,先后有100余名欧洲一流学者逃出纳粹魔掌;这其中就有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奠基人之一肯特·卢因、法兰克福学派健将马尔库塞等人。

1941年,遭遇轰炸的伦敦一片狼藉。这一年整个冬季默罗夫妇都在各地演讲,并把收入所得都捐给一个名叫“英国战争救济”的慈善机构。1945年对德战争胜利后,默罗到德国集中营采访时,把身上所有钱都送给那些刚从集中营出来的急需帮助的人们。

可以说,默罗从参加工作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面临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面对粗暴和野蛮无知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勇气、对柔弱群体的关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尊重。

一个是非凡的勇气和创造力(默罗敢于站在二战最前线的炮火硝烟中,无畏牺牲,用平静的口气,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战争现场的直播,从此战地记者几乎成了评价记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个是正义与公允(默罗的声音鼓舞了千千万万被黑暗势力笼罩下的民众,他给了他们战胜邪恶的勇气和信心),“炼”成了这位一代名记。

默罗还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和优秀领导者。担任CBS欧洲负责人期间,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记者,如夏伊勒、莫勒、格维塞、赫斯、塞瓦赖德、布雷肯里奇、格兰丁、霍特莱特、亚历山大·堪德瑞克、乔治·泊克……战后,他们中一部分人回到美国,成了耀眼的广播电视明星。当然,他也在参与二战报道时发现了同样是在进行战时报道的美联社记者克朗凯特,并邀请后者加盟CBS。可惜后者当时拒绝了其请,直到9年后才正式加盟CBS。

不过,默罗在为人处世上也稍有不足。为进入新闻界工作,他曾伪造过个人简历;为泄私愤,他与多年老友夏伊勒故意相互诋毁,恶意伤害对方(他认为夏伊勒不该在新闻中加上自己评论);由于克朗凯特当年没接受自己邀请,他怀恨在心,在克朗凯特进入CBS后,他对人家非常不友善,等等。但瑕不掩瑜,相对其伟大成就与优秀品质言,这不过是些小缺点而已。

同类推荐
  • 蓝色火焰(纪伯伦全集)

    蓝色火焰(纪伯伦全集)

    本集整理了对纪伯伦影响较大的人物与之互通的书信,这些书信在纪伯伦短暂的一生中给予他鼓励与慰藉。在亲人中,本集收录入了纪伯伦与父亲、与堂弟奈赫莱·纪伯伦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纪伯伦传递出了对亲人的浓浓亲情。在友人中,本集收入了纪伯伦与诸多良师益友的通信,表现了他们之间纯洁、珍贵的友谊。
  • 元曲三百首(中)

    元曲三百首(中)

    这套鉴赏辞典的最大特色在于,编写者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绝大多数古典文学专家。初一看,其中有些知名专家的学术重量似乎与“鉴赏”一词的轻松格调不太相称,但事实证明,只有彻悟才能轻松,只有轻松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和艺术。辞典中所选古代作者和作品,都十分精当。每篇鉴赏文字,融合古代意韵和现代视角,不空不繁,不涩不滥,对当代读者有不小的帮助。
  • 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

    真正的名人,吸引人们关注目光的往往并非是他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而是他们的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盛名之下,真实的名人是何样子?《光荣的荆棘路》辑选的文章将带您一起走近名人,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光环背后的苦乐喜忧。这里有大师的画像,有岁月的朝花夕拾,有繁华落尽后沉淀的思想。他们经纬交织的阅历,映射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一起来走进这一精神殿堂吧!
  • 钓金枝

    钓金枝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直析都市女性的生存抉择,折射出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本书用投影的笔法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贪婪、腐败、堕落等阴暗面,在冷峻的言语和深切的反思背后,作者以一颗善良豁达的爱心,带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本书语言利落,情节紧凑,生活在都市人海中的读者都能于其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凌宝漪的现状来源于母亲凌准精心周密的部署,灰姑娘几经踌躇,转身飞上华美的枝头。原本的任性上升为骄纵和嚣张,她成了母亲的机器娃娃,她在台前表演,母亲在幕后操控。母亲成功离间了她和初恋情人赵饮的爱情,把她推给某机构书记田有利。在金钱的诱惑趋势下,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满足。
  •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卷一“小说卷”精选马竹中短篇小说25篇,如《红尘三米》《芦苇花》《荷花赋》《竹枝词》《父亲不哭》等多部作品在《长江文艺》《芳草》等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小说精粹》《传奇文学选刊》等多家刊物转载并先后荣获多个文学大奖,社会影响广泛;卷二“散文卷”精选马竹散文随笔作品56篇,大多可谓美文,被较多读者形容为“下了猛药”的言情文字;卷三“诗歌卷”精选马竹诗歌作品30首,是从马竹开始文字生涯以来数百首诗篇中遴选而出;卷四“文论卷”包含思想随笔、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影视评论共22篇,对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相守一生,爱你一世

    相守一生,爱你一世

    “当我对你挥手时,便代表永远!”这句话,林浅的母亲说过。也从林浅的口中说出来过。
  • 一梦笙歌卿相许

    一梦笙歌卿相许

    一夜情深,她带球跑路。不成想,四年后,某男荣升职场大boss,某女沦为小职员,酒后失态,他们再次碰撞在一起。大boss挖坑填土埋下陷阱,誓要把单身妈咪追到手……
  • 一块大陆

    一块大陆

    六块在地球各方漂泊上万年之久的大陆终于再次合并归一,在兽潮不断的冲击下,此消彼长,人族数量不断减少,兽潮越扩越大。人类在看着同胞一个接一个地在自己面前死去时,终于感觉到了自身是多么地渺小卑微,多么地无能为力,但他们也万分刻骨的认识到了“自身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这是用无数同类的死亡得到验证的真理。千年后...
  • 苍龙圣使

    苍龙圣使

    世人笑他太无用,却不知他心中痛。十四岁把恩师跪,幸好此生还未废。三年时光空流过,躲不过的红颜祸。旷世神兵手中握,傲视群雄不为过。此生此名四方扬,天下何人敢不降。千百佳人身旁陪,你可认识他是谁。[注]本书原名《九灵归一》此书适合观看人群;成年人,十八岁及以下,儿童请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
  • 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

    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百鬼夜行1

    百鬼夜行1

    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每年的九月九日傍晚12点就是百鬼们聚集在一起之时!等待着大头领的到来!白天是人来的天地,晚上是妖精和恶鬼的天的,这一天傍晚就是大头领到来之时,也是百鬼夜行开始之时!大头领的四护法酒吞童子,红叶狩,雪女,鬼灯同时从黑玫瑰雨中走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最强保镖之我是僵尸

    最强保镖之我是僵尸

    一个沉睡醒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僵尸,却带着修真天师的记忆;一块龙形玉佩,他成为了美女校花的保镖。传道法、炼尸药、淬阴兵、通忍术、降妖、除魔、抓鬼、暖床……样样都通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拽,因为我是僵尸
  • 在梦里等你

    在梦里等你

    故事以杜梦蝶生命结束为开头,讲述梦蝶死后,来到奈何桥边,请求与檀萝国王子庄周共赴黄泉路,却发现庄周还活在人间。孟婆好心成全两人,不料,阴差阳错,梦蝶复活在人间,王子踏上黄泉路,有情人阴阳两隔。而且忙中出错,王子喝下搀杂了梦蝶泪水的迷魂汤,不纯的迷魂汤能消除前世的爱恨情仇,可是却抹不掉深深埋藏在王子心底的记忆。庄周和梦蝶前世有未了之情,注定来生有缘。可是,庄周遇见梦蝶,必然会想起前尘往事。孟婆害怕泄露天机,于是派主笔去阻止梦蝶和庄周相遇。过度紧张的主笔,竟然阴差阳错把两个完全没有缘分的人拉扯到了一起。
  • 扮猪吃老虎:驯服太子爷

    扮猪吃老虎:驯服太子爷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麻辣女教师,穿越到丞相千金女儿的身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朝太子胖揍了一顿!什么?胖揍完了太子,还要去辅导他去做作业当家庭教师,不要啊!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就当个腹黑女教师,好好治一治这个顽劣腹黑的太子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