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央军委对总前委报告作了答复,并指出,在渡江作战中,“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
随后不久,广袤的黄淮大地,人民解放军的千军万马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汇成一巨大的洪流向南挺进。
第三野战军的部队先后到达安徽的无为、巢县、滁县和江苏的扬州地区。
第二野战军的部队从河南的周口等地区出发,先后到达安徽的望江、安庆、宿松等地。
邓小平修订《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1949年的3月下旬,总前委进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26日,总前委扩大会议在这大半是土墙茅舍的村庄里召开。会议由邓小平主持。
会上,小平同志首先说:“陈老总、谭震林同志和我这次去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渡江问题特别关心,和我们谈了很长时间。从今天起,我们用几天的时间来研究一下渡江作战的一些具体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的主力已基本丧失,残存的100多万作战部队,退守到长江以南及边远省份。国民党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争取时间编组新的军队,以便等待条件成熟,进行新的反扑,在美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又一次玩起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一方面,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以代总统的名义,出面。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另一方面,搜罗残兵败将,加紧布置江防。企图以残存的军队凭借长江天堑阻遏人民解放军前进,梦想重复“南北朝”分江而治的历史。在上海至宜昌的长江防线上,国民党军兵力不敷使用,只能以两个集团实行重点防御:一个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集团的26个军共75个师,约45万人,主力置于京沪杭地带,以54个师担任湖口至上海段的沿江守备及控制江北各桥头堡,其余21个师配备在浙赣线、苏南、浙江、皖南纵深地区;另一个是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14个军40个师,约25万人,其中27个师担任宜昌到湖口段江防租武汉地区守备,以13个师配置在长沙、南昌等纵深地区。此外,国民党当局还调集其海、空军主力,投入长江防线:以镇江为基地的“第二舰队”辖舰艇89艘,归汤恩伯指挥,担任长江下游防务;以九江段为基地的“江防舰队”辖舰艇44艘,受白崇禧指挥,担任长江中游防务。这就是当时国民党军拚命鼓吹的所谓“陆海空立体防线”。
国民党军队的长江布防,还有所谓“直接配备”、“前进配备”、“后退配备”之说。所谓“直接配备”,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
所谓“后退配备”,即以一部配合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纵深的机动地点,在判明解放军主攻方向时,抓住解放军渡江的困难之机适时出击。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固淮”。这些都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
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做。如此,他就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做了。汉口以下长达1000多公里的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岸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地点,也分别只有两个基于军的机动兵力,从而使其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可任人横斩,且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其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在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炮兵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的反人民内战已走到了穷途末路,士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
刘伯承预测:“我军渡江以后,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各部队可能发生这样的一些变化:(一)江防溃败的敌人,可能会把兵力收缩在南京、芜湖、上海、杭州地区,以阻止我东线部队和西线部队靠拢或会合,并趁西线部队相距尚远之际,集中一部分主力,和我东线部队决战,企图击败我东线部队,以确保和巩固南京、上海。芜湖以西的敌人,向浙赣铁路线撤退,控制浙赣铁路,坚守第二道防线,然后视情况,利用浙赣铁路运送兵力,或者依赖仙霞岭山地在浙赣线与我军决战,或作战略退却。(二)敌人可能会放弃沿江一线,或者主力退守杭州、上海和浙赣铁路进行顽抗,或者退居上海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顽抗,最后从海上撤逃。(三)可能分别固守南京、杭州和上海。(四)白崇禧的部队,在我第四野战军的进逼和打击下,将继续向武汉及武汉以南收缩。防守安庆的部队,将撤逃到九江、南昌方面。”
刘伯承认为:“敌人主要是扼守长江,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如何处置,战局的发展都会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我军渡过长江之后。在陆上作战,将会如虎添翼,纵横扫荡,可能会使敌人整个战线发生混乱。因此,保证渡江胜利,是京沪杭战役的关键。”
粟裕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率部往返三次渡江,当时敌强我弱。
采取的是趋敌所不意,避实就虚的战法,选择敌人薄弱部位进行偷渡。他认为:“这一次渡江形势已大为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大部队公开地、宽正面地以强渡的方式渡江。可以说是以实击实。我们选择这样的战法,是建立在我军强大优势条件下的,我军的炮火已空前强大,可以压制对岸敌人的火力,在一定范围内。还有能力对付敌人的兵舰和空军。而敌人兵力、火力不足,防守空隙甚大。我军宽正面渡江,敌防不胜防,使我渡江有绝对成功之把握。但是,水战不同于陆战,除了陆战所必须的准备外,还必须对沿岸的地形、水情、天候等进行仔细的调查;对渡江器材进行周密的计划;对部队和船工进行有力的政治动员和训练,把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得更充分、更扎实、更科学、更严密。”
谭震林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国民党的前进配备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过去曾强调‘守江必固淮’,可是淮海战役一败,他们已没有能力实现前进配备。据侦察部队报告,敌人设在江北滁县指挥所已被取消了。”
邓小平说:“渡江作战的重点就在于能不能登上对岸,首先可以不进攻那些设防坚固的要塞。历史上的渡江作战,对南京的进攻一般都将渡江点选在南京西南或以东地区,而且侧面渡江者多正面渡江者少,通常南京西南以采石矶至当涂间为宜。”
陈毅说:“我很同意小平同志刚才说的,渡江作战关键在于首先突破长江防线。蒋介石在长江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号称‘立体防御’。可是他的兵力根本就不够,70万人要守1400公里的正面,他是守不住的。为了渡江的成功,我们可以避开国民党的要塞,哪里能渡江,我们就在哪里渡。只要将部队开到南岸,事情就好办了。”
几天的会议,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总前委制订了我军渡江作战的方针。针对敌人的兵力部署,决定把战役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胜利渡江以后,消灭当面敌人,站稳脚跟,接应友邻登陆,迅速巩固和扩大阵地,向纵深推进;第二阶段,对敌人实行包围,控制浙赣线,截断敌人逃跑的退路;第三阶段,消灭被围之敌。
总前委指出,战役的准备,应以能够应付敌人可能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为出发点。要估计到东线部队(也称东集团,由第三野战军的8、10两兵团组成)可能会遇到敌人的严重抵抗,因此,西线部队应准备给东线部队以有力的支援。但是,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中线的第三野战军部队(也称中集团,由第三野战军的7、9兵团组成)渡江后,除留下必要的兵力协同第二野战军(组成西集团)消灭当面的敌人和进占南京,主力应迅速东进,和东线部队形成东西对进的态势,将敌人紧紧包围。总前委强调,此着为渡江后全战役的关键。
总前委还估计到敌人可能出现的其他几种情况,但无论哪种情况,在歼灭敌人的步骤上,最后解放上海较为适宜。
会上,总前委对参战部队的具体作战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保证战役计划的实现,总前委决定:将已在安庆至张黄港地段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以夺取南京为中心,分别组成东、中、西突击集团。首先以中集团从芜湖、南京段突破,击敌左侧背,切断敌南撤道路;再以东集团从镇江、江阴段突破,切断南京、上海间交通,割裂敌人防御体系,尔后视情况留必要兵力控制京沪线,以主力协同中集团合击可能南撤的敌主力于太湖西侧的郎溪、广德地区。
鉴于镇江、江阴段敌防御部署兵力较强,为保证东集团的渡江突击,除加强炮兵支援作战外,总前委还决定东集团比中、西集团晚一天发起渡江作战,以减轻敌人对东集团的压力。为保证第三野战军中、东集团的渡江突击,第二野战军西集团由安庆东、西地段渡江,进击浙赣线。为便于组织指挥,邓小平、陈毅率轻便指挥所进至合肥附近,统一协调组织各集团的行动;粟裕和张震率第三野战军司令部进驻太州白马庙,指挥东集团;谭震林随第7兵团行动,指挥中集团;刘伯承、李达率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进驻舒城附近指挥西集团。
西集团由第3、4、5兵团组成,此时兵力约35万人。在湖口与枞阳镇之间渡江。具体部署为:第3兵团在枞阳镇至安庆以东渡江,第5兵团在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第4兵团在望江至湖口段渡江。三个兵团过江以后,要以勇猛果敢的行动,消灭沿江之敌。得手岳,第3兵团首先消灭殷家汇的敌人,后以最快的速度向歙县挺进,截断徽杭公路,并沿徽杭公路东进杭州。第5兵团渡江后,快速沿景德镇、婺源前进,占领衢县江山段铁路。要求该兵团抢在第3兵团之前完成此任务,以保证截断敌人的退路。第4兵团渡江后,则迅速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的任务,监视芜湖的敌人,并准备进攻和占领南京。
东集团和中集团从南京的两侧实施渡江后,对敌人实行钳形包围态势,力求从东西两个方面,向心压缩,把敌人包围在广德、长兴以北地区,并夺取南京。此着胜利以后,再向上海、浙江、福建进军,协同西集团消灭向纵深逃窜之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东集团和中集团作如下具体部署:
东集团由第8、10兵团及第5、6榴弹炮团、苏北军区3个警备旅、海防纵队、坦克团、炮兵预备队等组成,约35万人,渡江地段为张黄港至口岸之间和三江营至京口之间。在发起渡江作战的同时,以一部兵力积极佯攻两浦敌人,吸引南京之敌,以保证渡江作战成功。渡江后,留一部分兵力歼灭沿江之敌,力求站稳脚根,调整态势,巩固阵地和后方联络线,然后扩大战果。主力则迅速推进,控制宁沪铁路。会同中集团合围南京、镇江和芜湖的敌人。
中集团由第7、9兵团及第2、4榴弹炮团、第1榴弹炮团的1个营和骑兵团组成,约30万人。在裕溪口至姚沟段和姚沟段至枞阳镇段实行渡江作战。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芜湖和县地段上进行佯渡,牵制和迷惑芜湖的敌人。渡江后,留一部分兵力配合西集团消灭当面之敌,主力则迅速东进截断宁杭公路,会同东集团完成对敌人主力的合围。
第四野战军的第12兵团和江汉、桐柏、鄂豫军区部队约20余万人,以一部分兵力进占浠水、蕲春、黄梅等白崇禧集团的防区,钳制九江方面的敌人,保证西集团渡江作战的侧翼安全。另一部分兵力进占武汉的外围据点花园、孝感、黄陂,造成进攻和夺取武汉的态势,并准备在武汉至九江之间地段渡江南进。
以上湖口至张黄港地段,敌我总兵力的对比为1∶2,2;在强渡地段八圩港(江阴)至口岸,(扬中)地段,敌我兵力对比为1∶3。
这样,解放军在主要攻击方向上的兵力,相当于敌人的二至三倍。
在整个渡江作战中,我军参战主力部队为120余万人。这个数字是出乎敌人预料的。
这次总前委扩大会连开数天,参谋处将会议纪要整理成《京沪抗战役实施纲要》,经邓小平、陈毅审阅,最后由邓小平修改定稿。
这份纲要于4月1日呈中央军委并告第二野战军。
中央军委对这个报告十分重视,4月3日,即复电总前委:卯东电悉,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