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3800000030

第30章 佛陀的人格及其教义(2)

佛陀在最后的行程里,即从毗舍离城到拘尸那城途中召集僧众发布的教言是他一生说法的总结。这是应阿难提出的要求而予以答复的,因为阿难担心佛陀灭度之后,倘若佛陀无所嘱咐,僧徒就会无所归依,因此阿难请求佛陀作最后的说法。佛法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四谛和十二因缘,解悟了四谛之法及十二因缘生灭的道理,就能证悟佛道,得到彼岸。而助成这种成道因缘,佛教称之为助道品的是三十七条规则,分别叫做四念住(或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又称七觉分、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又称八正道)。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和小乘共同修行的法门。四谛,简单地说就是苦、集、灭、道四种佛陀所说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也是佛陀初转法轮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说的内容,是佛法的基本教义、佛法的核心。佛陀强调四谛是佛法的精髓,修行的根本,因此他在传法过程中反复宣示这样的真理。有一次,佛陀在憍赏弥城申恕婆林时,他手拿几枚树叶,问众比丘:“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我头顶上的申恕婆林树叶多?”比丘们回答说,是佛陀头顶上申恕婆林的树叶多。佛陀因此对他们说:“对的,正是这样。“我知道的但没有宣示给你们的佛法很多,我向你们宣示的只是我佛法中的极少部分。“为什么没有向你们全部宣示?“这是因为那些没有宣示的没有多少用,不是根本究竟的梵行。“它们对厌弃人生、远离欲望、达于灭寂、趋向平静、通向智慧、得到正觉、进入涅槃等没有帮助,所以我不向你们宣示那些枝枝叶叶的道理。“但我向你们宣示的是有助于你们能尽快通向智慧、得到正觉、进入涅槃大道的真理。“我宣示给你们的就是: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生起、什么是苦的灭寂、什么是灭除苦的方法。”什么是苦?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是苦,怨憎会是苦,亲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人的色身是众苦的根本,所有种种苦恼情境都要逼迫此身,使这个身体受尽种种不尽的苦。这八种苦都是时时刻刻人人亲身感受的,是无法避免的,即使身在最高位置,或者富有八方,都离不开这种种苦。三界之内,尤其是人道的众生,随业因而感受种种苦的结果,因而经常感受着无量无边的苦恼。这种种苦是无法推卸的,无法转嫁的,只能由自身一人承当,因此是最根本的东西。这无量无边的种种苦,都是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倘要明了苦的来源,则必须懂得四谛中的第二谛:集谛。集,其义为集成(聚)或生起。苦集,也就是三界内苦集成或生起的原因。或者说是关于苦的生起或根源的真谛。苦的根源是渴(爱)。它造成来世与后有;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时随地引起再生,以及伴随而起的欢乐和激情。

渴爱有三种情况:一、感官享受的渴求,如眼耳鼻舌身所产生、接触以及追求的可喜可爱者,称之为欲爱;二、生与存的渴求,谓之为有爱;三、不再存在的渴求,称之为无有爱。这种以各种形式表现的渴求、贪婪、爱著,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续不断的根源。但这种根源并非苦最初的或惟一的因,但却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佛说,一切都是相对待而生,相对待而灭。苦的根源如渴爱等也是相对于其他条件而生起或生成的。这条件就是受,即感受;而感受又须依触(与他物的接触)而生起。这样辗转相依,就构成了十二缘起之说。可以说,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也是苦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二缘起之说,将苦的原因追溯到人的无明,即无知。所有渴爱都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了解了苦的原因,即缘渴爱、缘无明而生,就知道要断绝苦的根本就须消除渴爱、消除无明。如何消除,这就到了四圣谛的第三谛:灭谛。灭谛指示人们如何去灭除、解脱苦的方法。佛陀说:“要全部舍除渴爱(或贪求),摒弃它,放弃它,摆脱它,脱离它。”要想彻底去除苦,就须去除苦的根本,即渴爱。因此,涅槃亦谓之断爱(断除渴爱、贪求)。

阿罗汉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见思烦恼之惑,灭除分段生死之苦,因此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或无余依涅槃。这就叫灭谛。这样,灭除了烦恼和生死之累,灭除了贪、嗔、痴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可以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但还有残存的色身,即现身,这叫做有余依涅槃;倘若色身均不存在,智慧亦不再有,无原因无果报,这叫做无余依涅槃。十二因缘反过来说,即从生成(起)的相对面来说,各种缘的依次灭除,如缘无明灭尽无余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入)灭,六处(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苦灭,由此灭尽一切苦的集聚,这是灭谛的另一种表述。无明是十二因缘中最根本的一支,可以说它就是苦因苦果的总根源,灭除了它,其余十一支因缘就全都断灭。灭谛的另一种表述是贪、嗔、痴的断灭。灭除了贪、嗔、痴,即可灭除一切苦的集聚,摆脱生死轮回,从而进入涅槃的最高境界。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谓之道谛。这种道叫做中道,因为它是避免趋于两个极端的。两个极端即:一、从感官的享受去追求快乐,这是低级的、平庸的、无益的凡夫之道;二、通过各种苦行,乃至自虐,去追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苦行头陀之道。佛陀曾亲历、亲证此两极端,深知其不是解脱的方法,是无益于道的成就的,因此佛陀将它们均加以摒弃。中道是由佛陀亲证的,能够产生正确知见的,能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方法。中道又称之为八正道。八正道的组成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或观点。佛陀说,只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原因、什么是苦的灭除、什么是苦的灭除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正确的见解。有这样的正见,就可不堕落于生死轮回。什么是正思?正思指的是正确的意向或意图。

它分三种情况:一、无欲思;二、无恚思;三、无害思。无欲思是摒除欲念;无恚思是不发怒;无害思是不起害人之心。什么是正语?正语指的是正确的说话方式。它主要指的是要禁止妄语(说谎)、禁止两舌(挑拨离间)、禁止恶口(恶言恶语相骂)、禁止绮语(花言巧语)。佛陀要求说话要切合时宜,符合事实,符合义理,符合法、律,是有必要的、有选择的、有益处的。什么是正业?正业指的是正确的行为。这要求人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做邪淫之事。业通常指身业、口业和意业。正见和正思是保持意业的清净,正语是保持口业的清净,正业是保持身业的清净。什么是正命?正命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这要求人摒弃邪恶的谋生方式,以正确的,规矩的,符合法、律的手段谋生。什么是正勤?正勤指的是正确努力的方法。这要求人对于未生或已生之邪恶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摒弃;对于未生或已生之良善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坚持。什么是正念?正念指的是正确的意念或观想。这要求人对于身体的活动、情绪的感受、心智的活动、观念思想见解等都要经常加以审慎的注意和考察,一心不懈,从而摒弃世俗的贪爱和烦恼,确立正确的意念和观想。什么是正定?正定指的是正确的禅定方法。它要求人们遵照一定的禅定方式正确而平稳地进入禅定的四个等级,即第一禅为远离各种欲望,远离各种不善法,寻找和伺察适当的地点,远离一切苦恼的原因,从而得到欢喜之心;进入第二禅时,就不再寻找和伺察适当地点,内心非常平静,心定于一,因进入禅定而生出欢喜之心;进入第三禅时,离开欢喜的情绪,停留在什么都要舍弃的境界里,有正确的意念和观想,有正确的知见,身体直接接受快乐,停留在快乐上;进入第四禅时,摒弃所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灭除以前欢喜和忧虑的情感,既无痛苦,也无快乐,因舍弃一切,确立了正确的意念,从而进入清净的境界。以上八正道讲的是涅槃修行的方法,它可以灭除诸苦,进入清净极乐之境。

八正道又可分为布施、持戒、安忍(又称忍辱)、精进、静虑(禅定)、般若六部,或简括为戒、定、慧三部。这都是通向涅槃解脱的途径。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住、四正勤等都在八正道已经得到表述,但此外尚有几种与修行方法有关的内容:四神足、五根、五力等。四神足,是指达到神变和其他神通的四种修行方法。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念如意足;四、慧如意足。修行了四如意足,可以发出种种神通妙用,凡所有愿望都能如意满足。五根,是指修行者的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是什么?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良善的方法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三、念根,只忆念正确的修行方法,心不杂乱;四、定根,收摄身心,使念念相应,不至放逸;五、慧根,洞察生灭,通向苦灭。与五根相应的是五力。什么是五力?它们分别是:一、信力,有正确的信仰;二、进力,能够精进努力,坚持不懈;三、念力,有正确的意念(包括好的记性等),可以破除邪见;四、定力,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与妄想之心;五、慧力,可以洞察生死,破除黑暗,发出智慧之光,而入于苦灭之境。佛教的正法特征中,有“三法印”之说。法印,就是“正法的印章”;佛的三法印,表示的就是弟子们在修行时,能够具备这三种“印章”特征的,就是佛的正确的教导,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否则,若无此三法印的印证,那么这种修行,就是不正确的佛的教导,就是魔说,就不是真正的佛的弟子。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简言之,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的正法。这三项是佛的根本法,其实是佛的教义的三项根本精神,它可以印证各种说法是否正确,离开这三项根本法,再谈佛教,那就是不真实的了。

3.制戒末节

僧团成立后,比丘们集聚在一起,虽然大家修行清净之道,但人多患生,许多麻烦以及过误随时随地产生。为了比丘之间的团结,有必要制定一定的言行规则来约束比较狂肆的僧徒。首先提起这件事的是佛陀有名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弗聪明特达,他已预见到如果僧团内部没有纪律的约束,僧团就会走向混乱,乃至引发危机。所以,一次侍坐于佛陀身边时,他提起请求佛陀制定刑罚以惩罚犯过误的比丘。当时许多僧众都认为舍利弗多事,因为比丘没有过患,干吗要制定戒律以约束僧众呢?

佛陀就回答那些僧众,说:“不仅舍利弗今天提起制定刑罚,就是过去前生某个时候也曾经提起过要制定刑罚。”然后,佛陀向舍利弗等比丘僧讲述了制定戒律的好处,佛陀说:“有十种好处:第一,可以收摄僧众;第二,可以将所有僧众统摄起来;第三,使僧众安乐;第四,使无羞耻的人折服;第五,使有惭愧的人得以安稳居住;第六,使不信仰佛法的人得以信仰佛法;第七,使已经信仰佛法的人更加信仰佛法;第八,使信仰者在现法中得以灭除烦恼;第九,预防僧众产生烦恼;第十,如来正法得以长久存在。

所以要制定波罗提木叉法(戒律)。”当时佛陀带领五百僧众从舍卫城出发,游行于憍萨罗农村,然后前往跋祗国。到跋祗国时,住在毗舍离城的大林重阁精舍。当时毗舍离城,人民饥馑,五谷不熟,白骨纵横,乞食难得。毗舍离城长者子耶舍跟随佛陀出家,此时也侍从于佛陀身边。因为耶舍父亲是一个大富翁,因此每当乞食时分,耶舍总是回自己家里吃饭。他母亲见此情状,心里为耶舍难过,就对耶舍说:“儿子,你太苦了。你这样剃除须发,穿这样破烂的衣服,拿着钵沿街乞食,为世人所笑,真是太不值得了。现在我们家里大有财物,你父母的钱及先祖的财物,足供你恣意使用;而且你的爱妻现在还在这里,你们应当一起生活,为什么要受这样大的苦楚呢?你现在应当回到家里,过世俗生活,至于你愿意在家中布施供养三宝随便你去做,我们绝不会干涉。”耶舍听了,回答母亲说:“不,不,我喜欢修习梵行。”每次耶舍回家,母亲总是要拿以上的话来说服耶舍,希望他改变主意,蓄发还俗。但每一次都被耶舍婉言拒绝。母亲见耶舍不肯还俗,就退一步和耶舍商量,说:“你如果不愿意在家生活,那么也应当留一个种以续继嗣,不要让门户断绝,财物没官。”耶舍听母亲说只要在家留一个种子,就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于是,耶舍就与妻子住在了一起。不久,妻子怀了孕,满月后,生下一个儿子。他父母就给耶舍的儿子取名为续种,因为这种子是向耶舍乞讨得来的,所以取了这样的名称。这个名字在当地的意思并不好,但被人叫得顺了,因此到处流布开来。耶舍听了这样的恶名,顿觉非常惭愧。他私下想:“我做了这样的事,是否合佛法的规矩呢?”他自己并无把握,就把这事告诉了尊者舍利弗,让舍利弗去问世尊这究竟符不符合佛法的规矩。舍利弗当即将此事告诉了世尊,佛陀将耶舍召来,亲自问他:“是否确有其事?”耶舍回答说:“确实有此事。”佛陀说:“耶舍,你犯了大过错。比丘僧中不应有这种行为。“你这愚痴人给佛法首开大罪之门。本来僧团未有烦恼,你却为僧团增加烦恼。“那些天魔经常伺察我们的过错,却从未得到过,而你现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你的行为破坏了佛法和僧团的声誉。“我曾经多次跟你们说,即使有被利刀割截身体,或者被毒蛇、疯狗咬,或者跌入大火、炭火之中的危险,也不应当与女人共行淫欲之事。“耶舍,你不曾听过我曾无数次呵责淫欲吗?淫欲是迷醉之药;淫欲有如大火,它会烧掉善的根本;淫欲是大祸害。“我曾经无数次称叹离弃淫欲、断绝淫欲、越过淫欲的行为,你今天为什么要做下这种不善的事呢?“耶舍,这种行为不符合佛法,不符合佛的戒律,不符合佛的教诲。它不可以长期保持养护良善的佛法。”佛陀当即宣布在毗舍离城的比丘们都必须到重阁精舍集合。佛陀对众比丘宣说了这样的行为会给佛法带来极大的祸患,希望各比丘弟子都要记住这个教训。并对众比丘解释了制定戒律的好处。佛陀说:“我今天当为各位比丘制定戒律。所有的比丘都应当听从我的教言,以后倘若某一比丘在和合僧中受了具足戒,却犯了淫欲之事,这个比丘就得了波罗夷罪(意译重禁、断头、无余、弃等,亦称根本罪。意为极重之罪),他不得和僧众们住在一起。”佛陀宣布这样的戒律之后,有一些比丘还是并不能遵守戒律。

同类推荐
  •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本书将以现代人的视角全面演绎仓央嘉措短暂却又多彩的一生,全书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丽的情郎。该部分主要以散文的形式来解析仓央嘉措的情诗,通过对其诗歌的理解,来展现仓央嘉措多情多才的一面。第二部分:住在布达拉宫。我是这雪域之王,该部分以传记体的形式阐述其作为达赖喇嘛的生平。
  • 李白(名人传记丛书)

    李白(名人传记丛书)

    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青年时成就诗名,壮志凌云,心怀匡扶社稷的政治热忱,却终因不能见容于权贵而落魄终老。他的一生既饱含着悲愁,也闪耀着不朽,确切地说,正是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的忧愁成就了他的不朽。该书讲述了李白从富商子弟成为一代诗仙的淬炼历程,有助于青少年读者认识这位并不完美,但却有血有肉的伟大诗人。
  •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记载了铁血将军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提出了“犯我中华天威者、妄图分裂我疆土者,虽远必诛之”的爱国理念。
  •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侯艳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红伶在路上”、“秦韵兮飞扬”、“影视大舞台”、“爱是醉心莲”、“原为连理枝”等内容。
  • 杰斐逊(名人传记丛书)

    杰斐逊(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斗士,走上了革命与从政的道路,最终成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怀着梦想和激情,起草《独立宣言》,订立并完善宪法,拯救国家危难,并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书中生动客观的讲述了平民总统杰斐逊求学、从政、执政的生命旅程,展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勤奋与坚韧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热门推荐
  • 保镖王妃腹黑王爷装傻

    保镖王妃腹黑王爷装傻

    有没有那么倒霉呀,只是被撞了一下,因该进的是医院,而不是穿越。其实有个傻子老公一点都不好,在家做保姆的活照顾他,在外做保镖的活保护他,一个人顶2个人,我要拿两个人的工资要不然我不干了。娘子要那么多工资干嘛,我比工资贵多了你应该要我才对,你看我有钱你要什么都有,我有脸带出去有面子,还有力气让你下不了床。你是有钱但是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你有脸有用吗老是给我带回来一堆蜜蜂,你有力气我没看出来。娘子我让你看看我有没有力气让你下不了床。结果第2天木紫后悔呀,都怪自己嘴贱,然后还真是让自己下不了床。
  • 好心好报:总裁大人,别逗我

    好心好报:总裁大人,别逗我

    一次意外,她被酩酊大醉的他给睡了。她安慰自己只是被一只漂亮的狗给咬了。没想到,对方竟然扬言说要咬她一辈子。这怎么行?她可是一个对爱情有追求的人。但是当对方如神祗一般从天而降,她才知道,这辈子,算是栽在对方手里了。
  • 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的大千世界)

    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的大千世界)

    世界如此广博与深邃,无论今天的科学多么的发达,终会有许多未解的谜团让我们无能为力,就是在我们身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去探究,也隐藏着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奇妙的大千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试图从多角度、多方面,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成果进一步揭开背后层层的面纱。
  • 守护甜心之王的孤独

    守护甜心之王的孤独

    被唯世背叛的亚又该何去何从?新的家人梦新的朋友新的甜心新的爱情新的背叛亚梦又该何去何从呢?
  • 孙绍振幽默文集

    孙绍振幽默文集

    本书内容包括:幽默逻辑的基本规律、幽默逻辑结构的两大类型、关于幽默逻辑建构的对话、幽默原理等。
  • 仙踪囧途

    仙踪囧途

    二十年前,不过七岁的小宸子,和小伙伴们在东渡河洗澡,逮到了一条大鱼。在鱼腹发现了一枚珠子。被他当做弹珠来玩。二十年后,那个早已经消失的弹珠又突兀的再次出现,从此一个根正苗红的屌丝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惊天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开始为他展现出另外一张面孔。
  • 戮魂魔圣

    戮魂魔圣

    论天赋,不算天才,功法武技却能一学都会,论面貌,不算英俊,却能将各方美女都迷得神魂颠倒,论气势,算不上霸气,却能震慑天地万族。谁能想到,这些都源自一个被称为天生废物的少年?路还长,别太狂,以后指不定谁辉煌,莫欺少年穷!新书开张,求收藏!
  • 异界之禁忌之书

    异界之禁忌之书

    蛮荒远古之时,传闻流传有一卷羊皮之书,只要能得到它,就能通往神魔禁地,获得最强的力量。这书上面记载的,是触及神魔之禁忌的内容,它总共分有五卷,分散在世界的不知名角落里,至今无人发现。千百年来,所有的种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它,包括神!这一天,一个被蛮人村落所认定的废柴少年意外获得了。。。。。
  • 诛天谕

    诛天谕

    诛天下神佛,屠各路妖魔,灭豪门世家。天地法则?吾本天地之法则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