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苏联著名提琴家列昂尼德·科根曾讲过自己的一段有趣经历:他决定在一次音乐会上演奏苏联作曲家创作的新乐曲,在他妻子的伴奏下曾短期练习过这首乐曲。当时,正值他的妻子临近产期,不久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到4岁便学会了拉提琴,有一天,他突然奏出了一支从来没有人教过他的乐曲旋律,正是那次音乐会上演奏的乐曲。那支乐曲仅在那次音乐会上演奏过一次,后来未再演奏过,亦未灌制成唱片。他的儿子出生以来也没有听过那支乐曲,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记忆。还有不少类似的报道,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胎儿已具有惊人的能力,不仅有感觉,而且有“记忆”。
西德医生、催眠疗法的先驱人物保罗·比库博士,最近治疗过一位男性患者。这位患者的情况,清楚地证明了胎儿期的潜在记忆对人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位患者遭受剧烈不安时,全身常出现暂时性发热感觉。
为查明原因,比库博士将患者引入睡眠状态。于是这位患者渐渐回忆到胎儿时期,回想起当时发生的重大事情。他在讲述胎儿7个月以前的情况时,语调平缓、神情自若。当开始讲述其后的情况时,突然嘴角僵硬,浑身颤抖,身体发高烧,露出惊惧的神色。显而易见,这位患者回忆起了导致他出现这一症状的胎儿时期的体验。但是,其原因何在呢?数周后,博土走访了这位患者的母亲。
据患者的母亲说,当她妊娠7个月后曾洗过热水浴,试图堕胎。
在出生前数月内,胎儿的行为渐趋复杂、成熟。这是因为迅速增大的记忆储存促进了自我形成,并开始引导胎儿行为的发展。
在某一阶段内,人的对立情绪皆起源于记忆。不管这一记忆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譬如说,比库博士所治疗的男患者,在他的记忆中并未储存不安的发生源,但从其发生源中产生的恐怖却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因为20年来,胎儿期的深刻记忆一直潜在地支配着这一患者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忘却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正在无意识地对人们的一生产生着巨大影响。
(4)胎儿有视觉
胎儿的视觉如何呢?胎儿的视觉比其他感觉的发育缓慢。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即子宫虽说不是漆黑一片,却也不适于用眼睛看东西。但是,胎儿的眼睛,并不是完全看不见东西,从胎儿第四个月起,胎儿对光线就非常敏感。母亲进行日光浴时,胎儿就可通过光线强弱的变化感觉出来。
对母亲腹部直接进行光线照射,有时会使胎儿感到不快。这时,即使胎儿不背过脸去,也会显出惊恐不安的样子。现代医学利用B超观察发现,用电筒光一闪一灭地照射孕妇腹部,胎儿心搏数就会出现剧烈变化。
刚刚生下不久的婴儿,视觉并不特别敏感。而且其视野比较狭窄,但不至于把一棵树看得像一个足球场那样大,这只不过是个比喻。其实。树木也好,球场也好,都不是新生儿所关心的东西。如果把一样东西放在新生儿眼前,新生儿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到那件东西。而且,新生儿还能够在离自己15~30厘米处分清自己母亲表情的变化。甚至还有报告说:新生儿能够在离自己3米左右的地方,看清手指的轮廓。
艾伯特·赖利博士从理论的角度精辟地论述了这一点,据博士讲,新生儿视觉上的缺陷,至少还部分地残留着胎内生活习惯的痕迹。如果说新生儿只关心30~40厘米以内的物体,那是因为这一距离与他所刚刚脱离的子宫长度相等。
(5)胎儿有性格
胎儿和新生儿的区别仅在于是否经过分娩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具有能力的人来说是一样的。在母体内有爱动的胎儿,也有不爱动的胎儿,一旦出生之后立即就会发现他们在个性上的差别,有光睡觉的婴儿,有睁着眼睛张望的婴儿,也有手足乱动的婴儿,还有低声长时间哭泣的婴儿。在哭泣方法上,既有像着了火似的大声嚎哭的婴儿,也有低声长时间哭泣的婴儿。随母体内环境和母子组合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理应有个性。
布拉泽尔顿博土研究出一种叫作“新生儿行动评定法”的独特观察方法。他利用手电的光、哗啷棒(玩具)或通过抱、哄等各种行动来观察婴儿的反应快慢、强弱、注意力的持续程度,以及适应能力和精神稳定状况等有关个性的基本行动特征。
从博士的检查来看,即使在出生当天,有的婴儿就能紧紧盯住博士的眼睛。当博士上下左右转动自己的面孔时,他也用眼睛进行追踪,有的婴儿看了一下马上就不追踪了。有的婴儿很快就习惯于听那些令人讨厌的声音而昏沉入睡,也有的婴儿对外部的刺激十分敏感,总在哭泣。有的婴儿,安抚一下就立即停止哭泣,有的婴儿若不抱在怀里摇晃一会儿就安静不下来……每个婴儿都有很大差别,令人吃惊。
而且,出院后回到家里,环境发生变化。一个月后再对同一婴儿进行检查,其结果又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例如:有的在出生后一周内,曾是一个很有持久力、情绪稳定的婴儿,但是,在外婆家生活一个月,由于外婆和外公过分疼爱,其控制自己的能力就变弱,结果,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变得消极起来。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事例。日本的婴儿,由于照顾比较周到,情绪非常稳定,注意力也很强。这恐怕是日本育儿文化的特征,很难说是好还是坏。在美国,很重视让婴儿掌握控制自己的能力。
另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前,一直将雌激素、黄体酮与雌激素的化合物用于防止流产。但现在,这些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受到怀疑,因此。已被禁止使用。在此以前,有流产征兆的孕妇,通常要摄取远比自身体内含量多得多的雌激素和黄体酮。禁止使用的原因是这些药物对身体有害,而且这些药物还具有给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危险。
研究报告证明:如若对孕妇投以雌激素和黄体酮(或是其中之一),那么,所生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女性特点。如是女孩子,其特点更为明显;如果是男孩子。则比普通的孩子懦弱,具有女性特点,且对父亲极少攻击心理。
另一有趣的事实是,由于所服药量与行为有密切联系,所以,同时注射了雌激素及黄体酮、雌激素化合物的孕妇所生的孩子,与只注射雌激素孕妇所生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具女性特征。即胎儿过分接受母体的特定激素,就会引起器官上的变化,使胎儿特定性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胎儿出现先天的性格变异。
这种先天的异常,不仅表现为行为上的异常,如心神不宁,性格变异,而且还表现为缺乏男性气质或缺乏女性气质。
黄体酮和雌激素均为孕妇血液中常见的激素,其分泌量的多少取决于孕妇植物神经与中枢神经互换信号的平衡状态。而控制信号的是孕妇日常精神状态,即孕妇的思维、感觉、行为、言语。
这样看来,婴儿出生之后就应有个性,而此个性与母亲妊娠期间的环境、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6)胎儿有习惯
据瑞土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博士的研究报告分析,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胎后数月内由母亲所决定的。博士在此项研究中。
以极其简单的事例证明了这一事实。
博士将孕妇分为早起和晚睡两种类型,然后分别对他们所生的孩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出所料,早起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则有晚睡的习惯。我们对于这一直接表明胎儿出生前母子之间就存在“感通”的例证很感兴趣。因为舒蒂尔曼博士将调查的起点提前了一步,就发现胎儿与新生儿一样,会准确地适应母亲的日常生活节律。
新生儿能与自己的母亲“协调一致”是十分幸运的,但协调一致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但是,常使我们发生兴趣的是,母亲和新生儿最初阶段保持协调一致并不太困难。
据最近研究表明,母亲产后会本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事先未经“排练”,即使有这种本能,母亲和新生儿也绝不可能演出如此技艺精湛,配合默契的“双人舞”。
据舒蒂尔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在胎儿出生前的数月内,母亲和胎儿就已经把这一节律和情绪相互连接在一起了。
从这项研究结果中,可直接得出下述结论,即出生后母子间的“感通”,是出生前就早已开始的那一“感通”过程的延续。
(7)胎儿通过母亲的梦向母亲“讲话”
梦,既非随意而为的,也非自然形成的,而是因某种原因产生的现象。妊娠女性的梦,大都是因本人无意识地畏惧分娩而形成的,梦见过自己遭受不安的孕妇,往往分娩时间较短,分娩顺利。据最近的调查表明,梦是孕妇处理不安的一种便利方法。
据医学文献记载,在妊娠女性的梦中,存在大量的成为“正梦”的例子,恐怕还有数不清的“正梦”,因做梦者本人与听说者(医生)怕被人扣上迷信或非科学的帽子而未公诸于世。
孕妇的这些梦,与我们通常所做的梦一样。往往同其觉醒状态下的情绪或思维活动有关。妊娠女性做梦时,常梦见自己与胎儿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
现举一个患者的例子。据这位孕妇说,她在自然流产的前一天晚上,曾梦见自己在梦中喊叫:“我要出去!让我出去!”那一夜,她喊叫了许多次,而且每次喊叫都从梦中惊醒,她确信那一定是由于腹中的胎儿通过自己的躯体在向她呼喊的缘故。
另举一个患者的例子。这位患者与那位患者的所有情况均不相同,但其胎儿不断向母亲发出信息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据说这位孕妇在进入妊娠后期时,曾做过有关阵痛的梦。她妊娠期间,躯体和精神均正常。而且从其病历以及心理学的诊断结果来看,也无早产征候,但此后她又多次做过有关阵痛的梦。于是,她觉得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便开始做分娩准备,以备万一。结果,据说她在两周后就分娩了。
有关生产前的梦的情况介绍到这里,下面似乎该就其结论问题做种种设想了。我们认为,这是胎儿对母亲的一种感知觉的信息传递形式。在科学家中间,这一现象正在引起注意。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超感知觉特别研究小组已对此研究了几十年。而且,甚至连世界公认为最有权威的美国科学振兴会也已充分认识到这种超感知觉的信息传递形式的重要性,并在对几项研究计划予以支援。总之,我们期待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3.胎儿在子宫内是怎样学习的
人们发现,婴儿从出生第一天起就能辨认出母亲的声音,而且对这种声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法国学者曾经对一些婴儿进行过法语和俄语的选择试验,结果发现他们对法语发音反应更为强烈。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生命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
人们都说婴儿是一张白纸。其实,早在胎儿时期这张白纸上就已经开始描绘图画了。瞧,深居在母亲子宫内的小生命伸出小脚来探测他的胎盘,“这是什么东西?”经过几个回合的研究,他终于放心了,确认这是一个柔软、安全的物品;一个偶然的机会,胎儿的手碰到了漂浮在旁边的脐带,“这又是什么东西?”很快,脐带就成了胎儿的玩具,一有机会便抓过来玩弄几下;对于包围他的羊水,小生命更是潜心研究,不时地吞咽几口品尝一下;母亲子宫的血流声、肠道的蠕动声以及心跳的搏动声,对于胎儿来说无异于一首美妙动听的曲子,统统被收入大脑,储存进记忆系统。以至出生后依然念念不忘;对于外界传入的音乐声,胎儿也颇感兴趣,转动头部,让耳朵贴近外部世界认真倾听。久而久之,一旦这种声音传来,胎儿便产生一连串的动作作为反应。
总而言之,子宫内的小生命具有出色的学习能力,他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抓紧学习。他学习吞咽、学习吮吸、学习运动、学习呼吸……当然,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心理学家”,通过母亲传递过来的一切信息揣摩着母亲的心绪,学习心理感应。鉴于胎儿这种潜在的学习能力,母亲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后半期应强化与胎儿的交流,及时施行早期胎教,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使胎儿接受有益的刺激,获得良好的胎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