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2月6日,市值累计达到8417.6万。而另一份传真显示着他在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组合,截至2006年1月24日,总市值为3957.2万元2005年至2006年,林园买入丽江旅游、黄山旅游、铜都铜业,并融资买入无风险套利品种:上海机场、五粮液。这些都让林园在熊市中都能赚到钱,是林园价值投资策略的最好体现。
在投资界的小圈子里,林园是出了名的“抠门”。飞机下来只坐大巴,酒店进去只住二、三星。买部手机一定要跑遍全城,就算30元的东西也要讲价,这就是他的原则。林园对大家的调侃非但不以为意,甚至有点自豪。可以想象,他花小钱都那么谨慎,做股票就更不用说了。
林园有个绝活——公司调研。只要是重仓的公司,他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调研,有时候是总部,有时候是它的竞争对手,或是市常和经销商。
林园曾向外界透露,他的投资秘诀是坚持价值投资,重仓绩优股、蓝筹股。他只看重那些价值被低估的绩优公司和投资行业的龙头公司。他买股时,首先要满足价格合理或者低估的前提,而在多数情况下,价格低估的股票并不涨,他是笨人笨办法,买入后就捂着,等它上涨。
事实上,只要坚信正确的价值必然有正确的价格体现的理念,其他人也可以像林园一样在熊市中踏进市场,持有那些熊市中的高价股。
传奇人物之七――扬州奇人发明15项专利炒股盈利千万“我决不去做赌徒,也不想一夜暴富,要说理想,我倒想充分利用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努力,做一名稳健的投资高手。”扬州股民刘大明如是说。
正是基于平和的投资心态及稳健的投资理念,1997年左右入市的刘大明目前在股市的收益已达到1000万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这轮牛市,他的资金增长速度更是迅猛。更令人称奇的是,刘大明先后发明创造数十项,拥有十五项国家专利项。
学生时代的刘大明爱动脑子,家里的半导体、小闹钟常常被他拆了又装。他还对电子等学科感兴趣,在读书时就发明了电声器件,获得江苏省发明创造奖。
参加工作后,刘大明在一家单位做助理工程师,除了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其他时间他都用在了发明创造上,其中“动态发光系统”和“自校直角尺”两项发明,业界好评如潮。他的部分专利技术还转让到了国外。
但刘大明也遇到了瓶颈。发明创造越来越向技术密集加资金密集的方向发展,做试验、做样品、申请专利,都需要资金,但资金的缺乏阻碍了他的继续发展。经过反复思考后的他决定走上证券投资、资金运作到投资分析之路。
投资钢钒转债是他记忆非常深刻的一次出手。他对该债券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其发行价100元,而实际价值应在118元以上。于是他决定拿出自己全部资金申购,结果中签率100%。这对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一级市场申购中签率来讲是极其罕见的。不出所料,上市后40个交易日,该债券即达到了每张118元,半年后涨到每张150元。
稳健投资,绝不做“赌徒”,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投资家都有这么一种认识和体会:证券投资能手你可以赢三次、赢五次,但谁也不能保证一直赢下去。如果有一次输了,也许能使你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刘大明一直把控制风险放在一切投资决策的首位,不去冒不必要的风验。
刘大明经常有着出人意料的投资方式,他最擅长市场大势和基本面的分析,这是他制胜的法宝。入市至2005年,尽管中间几轮熊市,但他操作的账户仍出现大幅盈利。2005年之后,他的炒股收益远远超越大盘,盈利已超过1000万。
创奇人物之八:熊市王者——巴菲特的炒股秘笈当美国股票市场上演高台跳水,股市财富一下减少将近5万亿美元时。虽然投资商们早已捶胸顿足,欲哭无泪,但华尔街却有这么一个气定神闲的人。他就是美国“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这使得巴菲特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股票。巴菲特8岁的时候就曾劝姐姐买一家名叫“城市服务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可不久股票突然下跌到27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菲特。后来股票回升到40元时,巴菲特赶紧卖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元手续费后,他自己还赚了5美元。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已涨到200美元一股。从这件事,巴菲特得出两个教训:1、投资时不能都听别人指挥;2、为客户投资可以,但不应该在投资的当时向客户每事必报。
后来,巴菲特读了格莱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深受启发,于是决定拜他为师。巴菲特跟着格莱姆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又跟着他做了两年。25岁那年,他组织亲友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他与他的投资者约定,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菲特得四分之一。从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时间里,巴菲特使投资年收益率达到30%。
巴菲特投资的灵感来自阅读大量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专业杂志和金融新闻。他根据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从而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
巴菲特将他投资的公司的经营状况从“佳到最佳”,它们的CEO从“佳到更佳”这两点视作“购入策略”,同时,收购价也要合理,每年税前回报在10%以上。卖入之后,他没有“沽出策略”,使不少有意引入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的企业均将巴菲特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巴菲特喜欢任用老人。在他投资的公司中,有六名CEO超过75岁,在他看来“教新手以老把式十分困难”。换言之,在这瞬息万变的投资领域里,传统智慧和经验这类老把式是教不出来的。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他认为,黄金白银最实际,若把钱押在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上,那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而已。
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果然从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跌,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华尔街的许多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零售、保险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
巴菲特在美国人的眼中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更是创造了神话般的成就。30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24%。当然,当技术股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黯然无光。当时的股市投资者对技术网络股几近疯狂,但巴菲特却不愿冒这个险,他宁愿与这类股票擦肩而过,为此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大幅回落。当华尔街各类股指连创新高时,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却赫然触底,由于1998年公司每股盈利2362美元,1999年跌至只剩1025美元,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跌到4万美元,相比全盛时期1998年6月底的8.4万美元,竟下跌了一半以上。
当时,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就连他本人在向股东交待过去一年投资情况的年报里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
不过巴菲特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美国企业高获利水准难以维持,利率长期在5.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权益报酬率能否维持在18%至20%很值得怀疑。
他的投资观点是,不听信谣言,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得失。他只选择那些在行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精湛,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盈利纪录的企业。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喜欢寻找可靠、便宜的股票,把它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等待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1969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涨。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等待股市下跌。
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急速下跌。在这个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迪斯尼、吉列、《美国快报》、《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只要网络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这或许又会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绩的机会。而他本人给股民们的忠告是:“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不愿须臾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呆得太久了。人们现在已经或者是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
几十年来巴菲特总结了一些投资理论,这些理论使他在股市中常胜,也使他远离高科技股:第一,长期投资,投资的不是概念、模式、股票本身,而是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第二:不要投资存有很多未处理的“股票认股权证”的公司,也要避开对退休计划花样太多的企业,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会计帐目做手脚的地方。第三,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比如高科技股,称这种股票是彩票。第四,买身边的品牌。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喜欢谁,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他最后说:“我只能给大家带来合理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