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像,作为一种艺术作品,采用不同的材质,按照合理的比例,将人物的瞬间动作和个性化特点凝固下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典的塑像,令人过目难忘,其魅力无穷。
罗丹的《思想者》塑像,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但丁的著名作品《神曲》,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右手托腮,嘴咬自己的手指,双眼沉重地望着下面被滔滔洪水吞噬的人们,双唇紧抿,陷入一种痛苦的沉思之中。看到他如此神态,人们内心不禁发问:他在想什么?思涛也仿佛随着他的内心世界而跌宕起伏,给人一种沉思美。而米隆的《掷铁饼者》亦是一尊震撼人心的杰作,作者撷取运动员在发力瞬间的姿态,头侧歪,右手握铁饼,甩至最高点,左脚踮起,脚趾竖地,脸部表情松弛,刻画了一个田径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形象,给人一种动感美。亚力山德罗斯的《断臂的维纳斯》,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女之神,她那俏丽的面容,并不因为缺少双臂而使人遗憾。反之,让人产生了无穷想象的空间,给人一种残缺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屹立海上,连基座高达93米。她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她头戴额箍,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独立宣言》,眺望大海,基座则为博物馆造型,巧妙地将建筑与塑像结合在一起,气势恢宏,给人一种震撼美。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翻开中华民族的雕塑史,我们惊诧先贤的智慧在想象的空间里竟发挥得那么淋漓尽致。1974年出土的秦兵马俑,那宏大的场面,排列有序的对形,或跪或立的各种姿态,可以说,开创了世界大型塑像的先河。它们在地下隐身了两千多年,一朝出土,即引起了世界的注目。在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里,保存着宋代的彩塑圣母像,圣母邑姜雍容华贵,面色慈祥。侍立在两旁的33个侍女,个个鲜活。她们的身段或丰满,或俏丽;她们的脸庞或圆润,或清秀;她们的神情,或天真,或哀怨。充分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再现了宫廷的生活情景,仿佛令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她们有的打扫,有的奏乐,有的梳妆,有的歌舞。这些群雕,已一反过去的宗教雕塑的刻板模式,注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方面的刻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河南洛阳是六朝古都。在龙门石窟,雕刻家就地取材,将整座大山作为背景,凿下了一尊尊佛家仙像。大大小小的佛龛里,凿出了形态相迥的佛像,尤其是奉先寺的大佛卢舍那像典雅丰满,神态安然。这尊雕像,据说皇后武则天捐赠了脂粉钱两万贯。分立左右的弟子也栩栩如生,可谓是古代我国群雕的精品。只可惜许多佛龛里的雕像被侵略者毁坏有加,并盗走不少。造成了今天的残缺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塑像被赋予新时代的色彩。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创新中国群雕人物的先河。雄伟壮观,肃穆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四面,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题材,雕刻了八幅汉白玉大型群像,约有170个人物。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北京,都会情不自禁地来到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在很多城市,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在不同时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了民族利益,不惜捐躯的英雄雕像。文天祥,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金戈铁马,抗击外族的英雄史歌,连同他们的光辉形象一同镌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在各个行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模范人物,也大都被人们用雕像的形式,耸立在街头,公园,学校,工厂,激励人们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上海的岳阳路上,我们还可看到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塑像,他飘逸的卷发,淡淡的笑意,显示出他特有的俄罗斯诗人气质,耳边仿佛回响起他的“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就会传扬”的诗句。在石家庄中山路的烈士陵园,我们亦可一睹白求恩这位国际友人的风采。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站在他的塑像前,我们又似乎看到他鞠躬尽瘁,手拿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情景。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英名的杰出人物,刘胡兰,方志敏,鲁迅,不胜枚举,在他们的家乡都有塑像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勾引起人们对这些风流人物的思念情怀。
一座雕像,就是一幅永恒的立体画。
当我们徐徐走到雕像前,追思他们的业绩,寻觅他们的踪迹,心底里泛滥起对他们的崇敬之外,留下更多的则应是思索。即像他们一样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祖国的大厦,做一块砖,或是一块瓦,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塑像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它即可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还有很强的美学欣赏价值。
塑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