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纵横交错的道路,有的方正笔直,有的弯弯曲曲,有的犬牙交错,有的斜里冲刺,就像一张蜘蛛网。路,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又像人的经脉血络,通达全身,使整座城市跳跃,活泼起来。路,有的城市叫“道”,譬如天津的和平道;有的叫“街”,譬如北京的长安大街,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对于那些细如静脉血管的小路,有的叫“胡同”,譬如北京;有的叫“里弄”,譬然上海;有的叫“巷”,譬如南昌。而路的冠名,许多城市根据地域特色,人文历史,民间传说,不一而足,细细推究,妙趣横生。
考究北京的地名,首先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肃穆之感。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等级森严的皇城。它的布局结构,严谨方正,四平八稳。“井”字形的规划,以皇城为核心,道路的命名也以皇城城门和地理位置为主,如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等。而城门之外的路,则以“门外”相称,如西直门外,东直门外,崇文门外,宣武门外,概莫能外。当然,北京的地名也有诙谐逗笑之处,譬如菜市口,骡马市,灯市口,珠(猪)市口,显然是以集市贸易为特征而命名的了。这些地名,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时北京普通人的生活特征和内容。皇家的尊严与民间的随意在地名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穿行在北京那如同迷宫般的胡同里,也会产生一种历史沧桑感。那伸手可及的屋檐,那斑驳离乱的墙体,那曲里拐弯的小路,窄处仅可容一人坦然而过,俩人相遇则必侧身相让,这种尴尬,此时则化作一段历史,无言中能让人得到一种莫名的快感和满足。站在胡同中这样的小路上,望着那无边的院落以及院落中伸出的树干昂然刺向天空,我真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京城抑或是在偏远的乡村。直到来到车水马龙,宽阔笔直的长安大街,我才相信自己的确脚踩在京城的路上,北京的路就是这样奇特。传说北京的建筑高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平民百姓的屋脊不得超过一般的城墙高度,而胡同中的道路,或许没有什么规定,否则也就不会有仅容一人而过的小路了。
比较北京,上海的地名似乎使上海更像一个全国的中心,得到各地人的认同,随之而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产生大上海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感觉。这缘于上海是以全国各省和城市的名称来命名道路。不管是哪省之人,在上海都可找到以自己省份或城市命名的道路。走在这条道路上,或许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在上海逛了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豫园和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之后,我就喜欢徘徊在江西中路上。站在与福州路交叉的路口,看看三十年代就已落成的新城饭店及周边的建筑,放飞自己的无穷遐想。遥想当年,旧中国到处还是穷乡僻壤之时,大上海就有如此高大的建筑,它的繁华自是不言而喻的了。尽管这是半殖民地的畸形产物,但它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的终结,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最终还是回归到人民手中。有次,我还徒步走完江西南,中,北路,为的是一穷江西路的全貌。在上海还有条南昌路。虽然不是主干道,但许多名人别墅沿途掩映在法国梧桐中,为南昌路平添了许多文化氛围,夯实了南昌路的历史底蕴。走在南昌路上,思乡之情蓦然而生。相信许多外省人走在上海以自己省份或城市命名的马路上,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这或许是家乡情结使然吧。你看,远到宝岛台湾的高雄,西至新疆的乌鲁木齐,西藏,东北的大连,四平,包括香港,澳门,知名的或不太出名的城市,在上海都可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城市的路。从上海道路的命名方式,也可见大上海的包容性,也足以让上海在全国有了独特的地位,那就是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南昌市的路名也很有特色,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反映了南昌的特质和细节,细细品味,咀嚼,就会逐渐品出些韵味了。以老城区的主干道来说,大都以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如阳明路,叠山路,中山路,孺子路,永叔路,象山路,船山路,子固路等,我为这些路的命名抚掌叫好,拍案叫绝。因为,正是如此带有纪念性的命名,使这一条条路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文化感。走在这条条名人路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其人,促使人们常怀于心,不知其人其事者,但有好奇求知之心亦会追本溯源,刨根问底,或于家中,翻开尘封的书本,探究其实。这无形中传播了文化,传播了历史,传播了知识。为酿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亦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譬如阳明路上,拆去老市委的旧房,辟为绿地,建起阳明公园,塑起王阳明的雕像,为阳明路增色不少,亦使阳明路更加名实相符。心中只期盼南昌城内条条名人路上,都如同阳明路,建一公园,塑一雕像,树木葱茏,芳草茵茵,促使南昌早日成为花园城市。当然,南昌城的路名,也带有纪念意义,如八一大道,声震中外的南昌起义之地,当然要有一条最主要的大道来命名纪念;解放路,顾名思义,则是南昌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之路。而老城内的一些街巷的命名,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如万寿宫一带,就有棉花巷,筷子巷,醋巷,萝卜巷,珠宝巷等,这和北京菜市口等的命名都是异曲同工,如出一辙。此外,三眼井,六眼井,友竹花园的街巷命名,都是以明显的地域特色,而由老百姓自发叫出来的。朗朗上口,易记实用。
在我的老家,有几个地名,在未见地名汉字之前,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概因家乡土话与普通话音相去甚远。直到不久前返回故里,看到汉字标出的路牌,翻看资料,方才领悟其深奥真谛。譬如解元坊,孺学头,擂鼓岭,这些地名,一看汉字,便知其命名大有来历,大有讲究。这些地名的命名,都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提纲挈领,一语定音。这说明老百姓中,藏龙卧虎,大有高人。所以,我们的地名命名,还是多听民意为上,因为地名,究其特质,也是为民所用的。
地名,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习俗的体现。或许,不经意之间,通过考究地名,我们也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