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99200000042

第42章 粱启超故居行

朋友,你读过《少年中国说》吗?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几十年前,做学生时,就被作者这篇华美的骈文所深深吸引。也为作者广博的学识所折服。掩书长思,就牢牢地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梁启超。

有年春节,在广东欢度。热情的亲戚将我们引领到新会市会城镇的梁启超故居参观。

汽车停在茶坑村外, 走在乡间的土路上,举目便可见不远处山峰绵延,秀色一片。万绿丛中,古塔耸立。村里有新会随处可见的大榕树。那网状形的树干,枝蔓叶翠,宛若巨伞。房舍栉比,鸡犬相闻。田野无垠,山风徐来。充满了古朴之气息。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幼读经史,才思敏捷。以12岁之身中秀才,17岁中举人。被当地人称为“神童”。18岁弃旧学而师从康有为。1895年入京,协助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后三年,又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名噪一时。并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创办《清议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1918年退出政坛,专心在清华任教,被誉为“四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一生在文,史,哲等诸多学科造诣颇深,著作颇丰。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史》都颇有价值。他的文集《饮冰室合集》,共148卷,计1400余万字。

谁能想到,大方之家就出此冷僻山村?

梁启超故居位于盘桓曲折的村落中心。2000年新会市政府在故居旁新建了梁启超纪念馆,故居和纪念馆之间,竖立了两米余高的青年梁启超铜像。背靠青山,双目炯炯,风衣飘逸,充满活力,他深情地注视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梁启超纪念馆是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房,穿过庭园,进入宽敞的大厅,琳琅满目的展览令人目不暇接。纪念馆以文字(中英文对照),图片,实物,年表,分“早年岁月”,“倡导变法”,“海外奋战”,“政坛沉浮”,“文教兴国”,“名垂青史”,“满门俊彦”七个专题,详尽地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事迹。缓步穿行在这1600平米的空间,似乎看到了一幅浓缩了的历史画卷。才华逼人的少年,新旧势力的较量,海外疾书的身影,忧国忧民的心灵,文教兴国的垂范,遗香于世的芬芳,教子有方的欣慰,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走进梁启超故居,这幢还残存童年梁启超气息的小屋,又是怎样一个世界?

梁启超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青砖黑瓦,有门廊,偏厅,客厅,厢房,天井,阁楼。尤其是古色古香的阁楼,辅之曲折栏杆,为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平添几分古韵。梁家且耕且读,看得出是一户殷实人家。他祖父是私塾先生,这使梁启超从小就有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他过人的聪慧,又得到了祖父的偏爱。据说,年仅六岁的梁启超嬉戏云梯,见祖父在平地,便说“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逗得祖父掩嘴而笑。十岁的小启超,在邻家采摘了一朵花,其父和主人同来,他藏于袖中,其父看见,婉转责之:“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启超见门前悬一“挡镜”,脱口而出:“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真乃天衣无缝。

怡堂书室是梁启超儿时读书的地方,正中挂着孔夫子的画像,三张课桌呈“品”字形,两边有“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对联。在这里,他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天赋给人潜质,勤奋使人成功。梁启超能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勤奋,正是他通向顶峰的“云梯”。

“日月有晦明,四时暑寒易。”这是十一岁的梁启超登家乡风山之凌云塔后作的诗句。当年,梁启超外出离家,是否会回头一瞥,对风山投去深情的目光?每每返乡,又是否在心底对最先映入眼帘的凌云塔诉说,游子回来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形依旧,物是人非。一代大师早已长眠,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难以估价的精神财富。

在乡间小路上,时有脚穿运动鞋,身穿牛仔裤,名牌羽绒服的靓女酷仔往来,他们如朝阳,他们如潜龙,他们如乳虎,他们如奇花,充满活力,勃勃向上。他们,不正是梁启超笔下少年之中国的新一代象征吗?

同类推荐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
  • 李渔文学思想的审美文化论

    李渔文学思想的审美文化论

    本书以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剧作家、出版家、戏曲导演李渔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学思想中的审美文化做了9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揭示了李渔在中国审美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将转换研究视角,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全面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李渔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在中国审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价值,从而作一种崭新的揭示、剖析与阐述,以期更加纵深而全面地把握李渔的文学思想。
  • 见贤集

    见贤集

    该书收录的21篇文章,按“解读书味”、“品读书画”和“点读书章”分类。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它怎么会不知秋的气息呢?它以最美的舞姿向生灵们昭示:秋之将至。之后落叶回到温厚的泥土中以膜拜的姿态欣赏这场秋的绚然和精彩。是秋让张扬了一夏,身心俱疲的叶得以回归到根的港湾,在这恰好的温度和湿度里,它正酝酿着一场冬眠。散文正如落叶知秋一样,可以走近读者的内心,触动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

    我曾像任何艺术家一样,期望通过种种美好愉快而意义非凡的事物,在这个创伤而笨拙的世间构筑一个小天地,并以自己的洞察力,向任何听到我的呼喊而看过来的同胞,展现一个真正的爱尔兰。因此我忠实坦诚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除了发些感慨之词,绝没有妄加臆想。
热门推荐
  • 我们终于走远了

    我们终于走远了

    初恋都是用来回忆的,但是我不甘心它只是一个回忆,一个悲痛的回忆。久别重逢,我本想只说一句你好再见,但是我却问了句你好吗。
  • 莫言鬼事

    莫言鬼事

    整个民国时代亿万国人朝不保夕,食不果腹,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战乱,饥荒,瘟疫,这个就是我对民国的整个记忆,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天灾人祸让原本消声灭迹的妖魔鬼怪,小鬼小判一个一个的出现,稀奇诡异之事更是数不胜数。野狗精,不死的僵尸、黑大个、黄大仙、吊死鬼、蛇精树怪、魑魅魍魉,小鬼小判、黑白路神等等,或吓人害人、或报仇报恩、或捉弄于人、或傍人避祸等等千奇百怪,我自从当了火居道士之后,遇到很多这样的的事,夜深了,说一说那些不能言的鬼事。
  • 最强打工仔逆袭

    最强打工仔逆袭

    因女友的一次车祸,颓废三年,一次意外让他获得了特殊能力,从此从一个收人微小的打工仔变成都市的高富帅,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帝国,为救活女友穿梭古往今来。
  • 去往梦的世界

    去往梦的世界

    梦即是醒,醒即是梦。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即为梦的最高境界,传说老子得道就是醒亦梦,梦亦醒。。。
  • 极品小魔女的青春

    极品小魔女的青春

    这个叫夏雨繁的女孩,带着不情愿来到这所学校,在这发生的巨大变故,差点毁掉了她得未来,当她想要离开的时候,因为有人紧紧牵着她的心夏雨繁肖洛铭莫紫凌三人之间会上演怎样的故事呢!
  • 宗元国

    宗元国

    宗元国是个国家。国家里面发生的事情。五大国家有百年一度的会盟。这是里面的大事情了。其他时候都是小事情,很小的事情。国家里面有西方教的各大教派的渗透,这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这个国家的人学习法术。这些法术也不是非常高明的法术。戴玉不学习法术,他是一个剑客,准确地说,是一个没落剑客的儿子。他处在一个盛行法术的年代里面。安珠是他的朋友,女性的朋友,好朋友,她会法术,但是是一点点的法术。他们两个人一起去旅行。去见识这个国家的山川河流,也见识了这个国家的各种法术。见识了这个国家里面的阴谋,也见识了其他国家的野心,见识了王公贵族,也见识了平民百姓。就是这样的故事,不值一提的故事,拖拖拉拉的故事。
  • 南方没有姑娘

    南方没有姑娘

    曲小北想了许久,乔嘉木果然还是没有喜欢过她吧,重来没有过。乔嘉木觉得这个在他身边待了许久的姑娘他从未喜欢过吧,真的没有喜欢过。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回望家园

    回望家园

    闲来翻书,常常由衷的羡慕古代所谓“文人”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诗、书、画犹如血脉,时而各行其道,时而汩汩交汇,径直通向他们的心灵。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穿行,反观当下,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当然还有诸多的原因),不要说达芬奇式的巨人不复出现,就连文艺也被分割成了不同的营垒。不同艺术门类之间隔山而望,跨门类的“通才”已近罕见。当然也曾发现几位作家朋友,或是因为家学,或是因为机缘,有幸对音乐、绘画、书法之类有所涉猎,其作品就有了旁人所没有的气象,着实令人羡慕。正因为如此,当我偶遇吕中元先生的散文集《回望家园》时,那份惊喜就可以想见了。
  • 唯有时光

    唯有时光

    听着恩雅如水般轻轻地浅唱,一种喜悦与忧伤交会的感觉从记忆深处重新拾获,美丽的故事悄悄远走,无由的哀愁随着“onlytime”的歌声涌上心头。可能,蓝萧涵和璐菲本就是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也许会相交,却绝不会到永远。“我们绝交吧!”埋藏在心底的话始终不忍心说出口,“我们有缘?无缘?”——血橙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