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98600000017

第17章 梦绕庐山(2)

董奉是隐居庐山的第一位文化代表。据考证,董奉公元207年到庐山,距今 1803年,比慧远来庐山早174年,比陶渊明归隐庐山早198年,比谢灵运第一次来庐山早205年,比陆修静来庐山早254年。就是说,董奉不仅是经过医药实践创建杏林精神圣地的鼻祖,也是庐山文化的早期开拓者和标志性人物。

过去,我们讲庐山文化史,往往从慧远创建东林寺开始,千百年来,儒释道“一团和气”,加上近代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和合共生共荣,而恰恰遗忘了董奉及杏林文化,这是一大缺憾。世界名山大会之后,庐山管理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10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就是从慧远开篇,未提董奉及杏林文化,显得美中不足。庐山杏林论坛的主办,为庐山锦上添花,为庐山走向世界增加文化魅力和生机活力。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而是对近百年来否定中医论调的回应,是传承杏林文化的宣示。

以杏林为符号的中医药文化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历史上曾经遭遇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出现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惨状,包括2003年肆虐的甲型流感,也败在杏林旗下。

然而,近百年文化选择的浪潮风雨变幻,五四前后“漏列中医案”和对中医存废之争,民国政府“禁止旧医案”的争论,到时下“洋中药”进占中药国际市场和前几年的“取消中医”网签,使中医发展日见萎缩,举步维艰。中医药的研究、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正如庐山杏林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所说的:杏林是一部无言的医著、无字的经典;庐山杏林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鸣皆是文章,皆是话语,皆可从中“悟”道。如何将这其中的文章、话语,其中的医道表现出来,诠释杏林文化的真谛,让它随着民族记忆力向识别力转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杏林文化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冯模健身体力行。凭着多年的知识积淀,在首届论坛之后,他潜心挖掘、整理、研究,率先编著出《建安神医董奉传说及养生智慧》、《杏林文化》两本专著,在第二届庐山杏林论坛前夕,由中国医药出版社作为“杏林文化研究丛书”隆重推出,被国医大师陆广莘评价为研究杏林文化的“奠基之作”。可以说,这两本书是庐山杏林论坛催生的第一批成果,是对否定中医药言论的正面回应,也是对张悟本、李一等中医骗子的有力回击。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古为今用,旨在推动中国中医药文化建设。

论坛一年一办,一次一个主题。首届主题是“汇聚东方传统医学,传承杏林养生文化”。第二届主题是“继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国粹,造福民生”。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个人智慧不时激起思想火花。透过名家之言,却不难发现其间凝聚着的诸多共识,比如:以文化人,重新焕发中华医学生机;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出路在创新;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等等。

在第二届论坛上,8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陆广莘以《中医是认识生命的智慧》为题,侃侃而谈,3个小时,不用稿子,也无提纲,座中老中青代表和列席代表200多人,无不折服于中医的魅力和大师的风采,如盛夏在庐山沐阵阵清风,如冬日浴星子汩汩温泉。

大师说:传统医学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认识生命的大智慧和高境界。而智慧的源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熔铸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血与情感,昭示了一代又一代从医者的觉悟,它呵护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杏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象征和符号。

与会代表无不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寄予的厚望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5个月前,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澳大利亚时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个月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在规划“十二五”科技发展时说,中国科学走向世界,寄望于中医。

卫生部陈竺部长说,中医的许多理念是我们创新的源泉。

国家领导人的高见和国医大师的宏论,给庐山杏林论坛的举办者和参与者以巨大的鼓舞和沉甸甸的压力,振兴中医药,杏林论坛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庐山的“土著”山民,我对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庐山杏林论坛由衷高兴,对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举家办论坛心生敬意。至于有人问:当年的“百里杏林”何时消失了,是因为气候、兵燹的原因,还是地方种植习惯使然?这是可以请历史学家、生态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杏林”回归庐山,不是董奉杏林园的重建,而是杏林文化的回归和弘扬。我所关心的是,庐山杏林论坛作为一个民办学术机构,如何在国家和地方当局及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民办官助,与时俱进,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这恐怕也是杏林人和众多人们的期待。

2010年11月

庐山四章

石刻

翻阅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历代庐山石刻》,如置身夏日庐山,有凉风习习之爽。

山水与人文难以分割,庐山石刻尤其如此。庐山石刻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将文字刻于石上,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的完美结合,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无论写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多为点晴之笔;二是多为书法精品;三是多刻于或立于景区景点的醒目之处或绝特之所。因此,石刻成为奇秀匡庐最抢眼最养眼的景观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钟爱。

庐山石刻博大精深。从东晋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那时以来的石刻分布于1300多处,其朝代之久远,分布之广泛,书家之众多,书体之齐全,书道之精深,在祖国名山中堪称翘楚。《历代庐山石刻》从1000多幅作品中精选出300余幅结集成书,成为迄今为止收录最多、释考点评最详、装帧最为精美的石刻图书。出版这部展示庐山石刻千年历史、荟萃中华书法艺术的宝典,对于推介庐山,促进旅游,传承文化,对于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石刻艺术,发挥其审美价值、史志价值、辑佚价值和校勘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庐山石刻时间跨度大,分布面广,搜集、整理、释考、点评、印制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编辑出版《历代庐山石刻》是一项基础性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本书出版以星子县的力量为主,体现了“两个三结合”,即领导干部、文物工作者与文史专家的结合,地方与省里、庐山相关部门的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机合成。主编陶勇清、副主编王忠芳是文化素养高、责任感强的领导干部,主持编委会工作,亲力亲为,发挥了主导作用。顾问、撰文胡迎建研究员,曾纂修《星子县志》,校点《庐山志》,参与主编《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对诗词书法和庐山文化有精深研究,是释考点评庐山石刻的不二人选。星子县文物管理部门为搜集石刻倾巢出动,涉峻履险,历尽艰辛。省里、庐山有关部门做了很好的支持配合工作。这本煌煌巨著历时三年,是依靠集体力量合作攻关的丰硕成果,其做法值得提倡,经验值得总结。

顾名思义,《历代庐山石刻》,是反映庐山千年石刻历史的带资料性质的书,但从现在收录的作品看,不尽如人意之处是山上少了些。当然,从历史上看,山下特别是山南,因为开发早,如秀峰、白鹿书院等地石刻富集,这是客观事实。但既然冠以庐山之名,就要尽可能考虑面广一些,收全一些。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庐山的开放开发,旅游重点已从山下逐渐转移到山上,像人们熟知的“花径”、“佛手岩”、“青莲谷”、“含鄱口”等,未见收录。扉页上的《庐山石刻分布示意图》,也有这个缺憾,山下石刻分布点细到一桥一石一潭一寺,而山上仅标出牯岭镇,像仙人洞、花径、锦绣谷等石刻较多的著名景点均未标出。此外,赵孟頫手书《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弥足珍贵,堪称书法极品,作者说明系“南康燕琦求余书此记,将刻石庐山以修故事”,应该收录,但可惜点评没有交待该作品是否刻石,曾立于何处,现藏何处,未免遗憾。当然,这些只是白璧微瑕,建议再版时适当增补,使之完善。

庐山石刻的价值决定了《历代庐山石刻》的价值,《历代庐山石刻》将与庐山同在。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文化名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像促成《历代庐山石刻》面世的有关人士这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做更多扎实细致的工作。

2010年6月

庐山别墅

在方圆五百里、海拔千米上下的峰壑间,聚集着十几个国家数百幢石砌别墅,形成中外名山中绝无仅有的建筑奇观。这座山就是庐山,一座别墅大观园。

庐山别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骄傲,也是庐山历史的记录。一幢别墅,一页石砌的历史。它见证了庐山百年的开放开发历史,见证了庐山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辉煌。

百年前,当第一幢别墅悄然降临在这大山以后,“庐山别墅”一曲文化变奏演绎着“神仙之庐”“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的激情。从此,庐山别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

庐山别墅的出现,在世界建筑大师的评价中是:“在中国,很难找到一处像庐山这样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并存的世界名胜”。黑川纪章在庐山别墅的林荫道上,说出了令人耐以寻味的话语。同样,也是世界建筑大师的德国人贝歇尔深情地感叹道:“石砌别墅,赋予了庐山的个性”,是“把尊重风景作为最高原则”的力作。在文化大师胡适的眼中,是“牯岭,代表了西方文化侵入的大趋势”。原本没有生命的大山,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了奇秀匡庐鲜活的灵魂。

庐者,屋也;秀矣,山哉。庐山别墅在今天成为一段不可曲笔的历史时,更是烙印在庐山文化青史上难以泯灭的记忆。一幢别墅一个故事,数百幢别墅散落在绿荫中,是庐山宽容心理的凝炼,是大同胸襟的展演,是博大情致的张扬……“菠萝皮、荔枝皮、一百镜”,在徐志摩《庐山石工歌》中跳跃出的个个音符,在它砰然落地时,留下处处让人注目凝神的历史。

匡庐别墅走过百年,成为世界文化景观中亮丽夺目的锦卷。一扇木窗,纳一缕山清水秀的阳光;一栅木栏,围一园欧陆的风情。

用别墅这一串建筑符号写成庐山一段精彩的历史,是庐山人的创造和自豪。走近庐山别墅,看着那道近似颓废的栏杆,透着锈迹的铁门把手,爬着低矮青藤的石墙,这里注定蕴含着沧桑往事。因为沧桑,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流逝;因为沉静,风月好像又回到了往日的时光。

泥痕侵壁观如画,雨脚滴盆听似琴。轻松与凝重等矛盾韵律演绎的庐山别墅文化史,荡气回肠。华夏传统文化的底蕴,化为了庐山近代文化史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浩浩荡荡。

庐山别墅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幅绘不尽的画,是一曲吟不止的歌。古人有云:少年读书,如井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赏月。别墅文化历史,这锦箔之册是值得不同职业、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们去窥、去望、去赏……

2010年11月修改

白居易草堂

2002年11月3日,一个星期天,我和南昌及庐山的几位朋友寻访了白居易庐山草堂遗址。所见所想,感慨良多。

白居易庐山草堂是国家重要文化遗址、优质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草堂位于庐山北香炉峰下,与东林寺毗邻。建于816年,白居易在此住过两年,他歌颂庐山的近百首诗及数篇文章,多是在草堂写就的。诗人在《庐山草堂记》中盛赞:“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而此处“其境胜绝,又甲庐山”,“云水泉石,胜绝第一”。草堂是一块瑰宝,不仅文化内涵丰富、风景优美,而且交通便利。如果以草堂为中心,10公里为半径,则向南可走慧远路,登牯岭、上庐山;向北紧靠东林寺、西林寺;向东可达太平宫、莲花洞;向西可连接石门涧、岳家市、岳母墓、陶渊明墓、狮子洞……,将构成一个景点密集、文化品位高、生态环境好的山北景区。现在人们说,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草堂开发后,人们也可以说,庐山之美在山北,山北之美在草堂,南北呼应,相映生辉。

开发庐山草堂,应以政府为主导,从理顺庐山管理体制入手,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草堂遗址是国家资源,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开发,永续利用。多年来,草堂开发未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体制性障碍是一个原因。草堂坐落于庐山区境内,属庐山垦殖场管辖,庐山管理局鞭长莫及,这就不利于草堂的开发与管理。建议省政府出面或委托九江市政府牵头,庐山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确定开发主体,明确配合部门,理顺各种关系,努力形成合力。

当务之急,是要迅速组织专家制定一个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开发规划。制定规划应是政府行为,组织专家来进行。制定开发规划,应以史为据,修旧如旧,特别是草堂这一标志性的主体建筑和主要遗迹、遗物,应尽可能在原址依原貌,切忌造假景、毁真景,当然,也要有所创新,不能简单地低水平再现。有了规划,即可搞市场化运作,公司或个人承包也比较好办了。规划一旦制定,不论谁承揽开发,都必须遵循。

目前,在草堂遗址进行开发和山林维护的,是庐山垦殖场原职工崔宏伦等人。崔宏伦钟情、执著,在这一带工作多年,情况熟悉,惨淡经营七八年,做了大量工作,应该给予肯定。但草堂开发是一重要系统工程,非一普通职工所能胜任,且时间一长,不仅影响景点开发质量和利用效果,而且有可能出现与其开发初衷相悖的结果。因此,政府应对崔宏伦的工作做出评估,给予适当补偿,并在自愿的前提下,今后还可将其纳入政府主导的按规划开发的计划之中,继续发挥其作用。

对庐山花径公园内现在的所谓白居易草堂,可以改名为白居易纪念馆或其他名字,作为一种象征性建筑存在,但不能误导游人认为这就是庐山白居易草堂,要激发、引导游人去寻访真实的草堂。

同样是唐代诗人草堂,成都杜甫草堂1200年来长盛不衰,游人如织,而几乎同时代建的草堂,诗名也相当的庐山白居易草堂却沉寂千年,至今仍默默无闻,值得江西人深思、奋起。

开发庐山白居易草堂,现在到时候了!

2003年1月

抗战纪念碑碑文

同类推荐
  • 有事生非

    有事生非

    本书收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先生近年对学者汪晖、刘禾、蔡翔等人的学术批评,这些评论与探讨虽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时的争议,但毫无疑问,讨论这类问题对于纯洁中国学风有好处与必要性。
  • 光阴拼图

    光阴拼图

    时间跨度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描写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细节,像一幅幅光阴的拼图,情节细而不碎,以小见大,用碎片反应时代,在轻松的阅读里引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既有欢笑,也有反思。
  • 伟大号角

    伟大号角

    本书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正式确立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确定目标、贯彻实施、付诸行动。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热门推荐
  • 乐来越爱:异乡罗曼史

    乐来越爱:异乡罗曼史

    渔村少女为寻找失踪的父亲,追逐音乐梦想,远离故乡,在异地半工半读,努力地生活着。直到认识了咖啡店的安逸,得以参加天使杯演奏会,再次邂逅小提琴手朴哲勋,凑巧遇见了钢琴美女宋恒音。但是......已经有意中人的安逸突然成了宋恒音的未婚夫,首席小提琴手朴哲勋偷偷在音乐教室弹钢琴,演奏会上众人各怀心思,评委席上却有人失声痛哭......光鲜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渴望友情,却无人伸手,渴望父爱,却遥不可及,接踵而来的打击,排挤,退学......少女会放弃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吗?同一座城市里,他们是不同‘社会’的人,却都是‘异乡’的人,他们该何去何从......
  • 赤剑情

    赤剑情

    人的命运凭什么由神来掌控,一位又凡人怎敢与神对抗
  • 快穿之炮灰攻略男神

    快穿之炮灰攻略男神

    古代杀手虞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为一名杀手,她已习惯沉浮于各地,时而为花楼里的花魁,时而又为某府上的小妾等等,可后来她却死于自家主人的剑下,她不解也不屈,于是被某智障系统锁定开始了各个世界的任务,攻略男配或男主或反派,完成炮灰们的心愿~
  • 双子星公主之星辰心愿

    双子星公主之星辰心愿

    新的力量,新的危险……花音的属性“光”究竟有什么用?是什么?恋情也发芽中……
  • 青春有谁

    青春有谁

    两个女生与tfboys的相遇,有一个合格的男闺蜜,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中有亲人,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本书纯属自编,怎么可能那么幸运和男神在一个学校呢!而且还是初中,哈哈)
  • 走一遭

    走一遭

    若是有天地公道,又怎可任人摆布。若是有天荒地老,又怎奈相望无期。若是有天下仁心,又怎会世人相向。若是有天辨奸雄,又怎能鬼神当道。李健挥手打破身前薄雾,义无反顾踏上了仙台灵路,不远处二位白须老者盘膝凝神关注着座下一盘黑白子,每每落下一颗都是举棋不定思量再三。李健不曾打扰,因这盘棋确是与众不同,每落一颗每吃一颗隐隐间都映出此生身边无数面孔的生与死。“少年,你且看我这最后一子该如何落下?”不经意间其中一位老者微笑着回头望向了他,手中棋子轻晃,子背端端正正刻着两个字--李健。
  • 爱情是命是混混的年纪

    爱情是命是混混的年纪

    她说“我身体里就是流着这种血液,你有种换了我全身上下的血啊...”他说“好,我特么就给你全换了”
  • 佚名天使

    佚名天使

    死亡信使卷土重来,米迦勒率领十字军,势必将其斩杀。主宰三界,决断生死。这一世沧海桑田,却唯独你,一眼难忘。
  • 暗之黎

    暗之黎

    “你只是一个抢走他人希望的强盗!你应该坠入修罗地狱!”“你不过是一个走了别人道路的骗子而已,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你早就该死去!为什么还要活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的人生到底怎么了?!”在生命中的人一个个消失的时候,在周围的人以怪异的眼光看着我的时候,我就已经坠入了地狱!既然走了别人的道路,那就杀了那个人吧!既然早该死去,那我就把自己献给恶魔吧!既然他们都消失了……那这个世界是否就可以不再存在了呢?带着面具,藏着黑暗。在黑暗中我的黎明究竟在哪里?
  • 浮世残欢三生劫

    浮世残欢三生劫

    千年前,他是天界众生仰望,举世无双的墨离神君,她是凡界尚未化形的小妖,几百年的相伴,舍了魂珠,弃了皮肉,却换来他指剑相向,她一念成魔,这一段纠缠,化谁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