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事都真诚去管,这跟思想价值观有关。
男孩子变声期,我变不过来,这事很重要,可以说奠定了我思想的基础。你嗓子说不出来,别人就会笑你。一笑你就会自卑、紧张,根本不敢去跟女孩子交往,到现在我还不会跳舞,那个时候流行歌曲已经进来了,我也没办法学。
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地方,县图书馆。80年代以前我们的思想是禁锢的,图书馆里只有一些高、大、全的东西。而从1983年到1984年,现在常见的一些书,比如泰戈尔的作品,和那些史学类、诗歌类的书籍大量涌进各个县城的图书馆,我们甚至经常讨论民族性、人性问题等。那个时候懵懵懂懂的,一看到那些书,脑袋里面一下子接受了那种平等的价值观。
什么教育给你什么思维,如果你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那种,你对打工者的看法就是传统的,这个跟管理没有关系。为什么我就能做到员工有什么事情,我都很真诚地去管,跟思想、跟价值观有关系,也就是跟十四五岁时的那一段经历有关系。
——张勇谈学习经历
【背景分析】
在张勇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他只动过一次拳头,就连这仅有的一次打架经历也只是去充人数。即便如此,这毫不妨碍他成为孩子王。在那个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的年代,能让张勇出类拔萃、引以为豪的,除了拳头,就是知识了。张勇曾对媒体坦言:“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听我的。”
张勇成长于四川简阳的一个普通五口之家里,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员。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家里常年订阅《少年报》和一些儿童读物,张勇爱看报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变过。除了看书看报,张勇还特别喜欢听收音机。当别的小伙伴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张勇会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听广播。
十四五岁的时候,张勇遭遇了从小到大最大的尴尬——青春期变声。那个时候,张勇说话的声音不男不女,这使得他遭到同伴的嘲笑。从小就是孩子王的张勇对此十分苦恼,但是阅读帮他找到了出口。于是从那时起,他很少说话,常常一个人躲在简阳县城的图书馆里看书。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喜欢武侠和言情小说,便一口气把它们读了个遍。嗓子还没变好,他便继续躲在图书馆里读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尼采,所有的西方哲学著作都成了这个少年最好的陪伴,而《第三帝国兴亡》甚至被他翻阅了3遍。
和张勇同住一个大杂院的有一个经营旅店的经理。当其他孩子忙着玩游戏的时候,张勇却和比他年长20多岁的旅店经理谈天说地,探讨时事。这位见多识广的经理也把张勇当成自己的忘年之交,每次坐在院子里喝酒的时候,就会找张勇陪他坐坐聊聊天。曾经有一次,经理甚至提出要在下次出差的时候带着张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显然,书籍、广播,同长辈的交谈让张勇拥有了超乎同龄人的眼界和思维。青春期正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张勇的意识、思维和心态正是在那个时候得以成型,并在海底捞的管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勇的知识与见识成就了海底捞的真诚服务和人本管理。
【拓展透析】
张勇所拥有的知识对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知识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社会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意味着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维度,即深度、高度和广度。对于个体的成长而言,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样的,知识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事实上,如今知识管理掀起了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系统厂商说他们卖知识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挂上“知识管理”(KM)的噱头来唬人,而这些企业有许多自己还搞不清楚什么是知识管理。
尽管许多企业买了最昂贵的知识管理软件、知识管理系统,但只肥了那些卖软件的和买软件的公司和个人,90%以上的知识管理实施举步维艰,不到3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不了了之。也有一些双方联手,自吹自擂、自娱自乐,成功案例与最佳实践齐飞,大部分员工和管理者作壁上观,对所谓的知识管理嗤之以鼻。
太多的公司将知识管理本身作为最终目标,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推动知识管理的目的不在于催生知识管理,而是在于解决公司迫在眉睫的问题,将知识管理用于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很多时候。知识管理无法在公司发挥有效作用的首要原因,是其使用者没有将知识管理与现实中的经营问题密切结合起来。
成功的案例都是先有经营问题,然后知识管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安永公司为了帮助公司顾问更快地提出企划书,开发了PowerPack文件汇整系统,它能根据特定行业筛选信息。福特汽车公司的所谓“最佳实践复制系统”是为了帮助工厂管理人员完成年生产能力提高5%的公司目标。
知识管理自有其价值,做知识管理不能成为一种运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尽心竭力地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否则买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系统都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知识管理价值再大也无法发挥。有钱的企业可以买来功能最复杂、最炫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但如果企业没有在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上的投入,KM不可能实现。有的东西可以买来,譬如雄伟的大楼、IBM的知识管理系统,但这些都带不来知识管理的实施成功。下面是通向知识管理之路的4处障碍:
1.计划不周,资源不足
麦克德莫特顾问公司的总裁理查德·麦克德莫特合作参与了多项美国生产力和质量理事会的研究项目,他指出,许多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管理的试水项目上,而遗漏了后期的成果推广。试水项目因其新颖而获得大量的重视和支持。高层管理人员看过试水项目后觉得很棒,准备带头督导。然而,时移世易,高层人员更迭,加上市场变化,公司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资源很快地消耗殆尽。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保存显性的知识文档、视频、音频,基本上大部分的KMS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前提是,企业要明白哪些是核心的知识文档,计划生育的知识算不算?谁来产生这些文档,人家为什么要产生?产生出来谁会看,他为什么看?看的时候能不能找到,找到了能不能看懂?
这些内容卖系统的不会告诉你,他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那靠谁?许多做知识管理的人会以“我们的系统存了多少东西”为荣,那你存的东西有没有人用?谁会用?在什么场景下用?他想不想用?想用的时候能不能快捷地找到?
2.很难进行绩效评估
许多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会有博客、微博、wiki、BBS等功能,社会化的知识管理工具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它对于运营的需求就更高:有没有人用?为什么用?能不能持续地用?这些功能在企业内部与互联网的使用有何种差别?
但难度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实行。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南希·M·狄克逊指出:“需要对两个问题(结果和过程)分别进行测评。”对结果的评估取决于通过更好的知识管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周转率等。狄克逊认为:“只要确定了具体的知识管理目标,就可以进行评估。”
3.缺乏责任人
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推行知识管理的举措最后极有可能是不了了之,而对于大公司来讲可能需要多个负责人。美国生产力和质量理事会的会长、《假如我们明白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内部知识和最佳实践的传播》一书的作者之一卡拉·奥德尔的看法是,“经验表明,如果大公司要推动知识管理,除了资讯科技人员外,还需要4个核心成员专门负责”。而较小规模的公司只需要一名专职人员即可。
4.缺乏用户针对性
知识管理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相反,只有根据特定公司的需要制订特定的方案,知识管理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知识管理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所以许多公司现在才开始推行,在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重重困境。实际上,我们可以向先驱者学习借鉴。毕竟,对那些对知识管理早已胸有成竹的公司来说,他们已经通过尝试和摸索累积了宝贵经验;而对那些刚入门的公司而言,只有善于撷取前人经验,才能够跨越障碍,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