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
人类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地位
像我国古代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朝代一样,地球的历史也划分为不同的时期、阶段。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一层层岩石,好比一本书的书贞。地质学家就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地层形成的时间和先后顺序,共分为五个代。太古代是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历史中最漫长和最古老的一个阶段。在它的晚期,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原核细胞的菌类出现。元古代(24亿年前~6亿年前)是原始生命逐渐发展的时期,生命由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发展。古生代(6亿年前~2.5亿年前)是生物大发展的时代。前期,珊瑚、海绵、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晚期,从4亿年起,随着地壳大变动,生长在海水中的动植物纷纷“登陆”,形成两栖类动物及高大的蕨类植物,从而揭开了陆生生物大繁荣的新篇章。距今2.5~0.7亿年,地球历史进入中生代。这一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异军突起,海陆空三界都成了它们活动的场所。因此,中生代又称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中最近的一个阶段,长约7000万年,共分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一阶段,南于造山运动的影响,相对稳定的温润环境被寒暖悬殊的气候代替,大批动植物灭绝,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空前繁盛。第三纪时最早的灵长类出现(6千万年前),猿类出现于3000万年前。而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和征服自然的人,出现于第四纪,距今约二三万年。在人类形成和不断扩大生活区域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对地球历史进程施以重大影响的一个物种。从此,地球的演化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历史时期。
人类的始祖——古猿
在距今3000万年前,在地质年代第三纪渐新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恩格斯称它们为“攀树的猿群”。他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即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共同祖先。这些古猿都是林栖动物,能四足爬行,手和脚已有了某种分工,身体呈半直立状态,身体骨骼和内脏器官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而为向人的方向发展准备了内在条件。这类古猿都有32颗牙齿,排列顺序同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牙齿相似。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猿化石是在埃及发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从30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
人类的直接祖先——腊玛古猿
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之末,东非、南亚的气候、地形发生变化,造成森林面积减少,迫使一部分古猿常到地上寻觅食物,逐渐习惯于用两脚直立行走,从而开始了从猿到人转变的过渡阶段。恩格斯称它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其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是1934年由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区首先发现,后来在我国云南的禄丰、开远及肯尼亚、土耳其、希腊和匈牙利等国也曾发现同类化石,生存年代距今约1400万年至800万年。目前已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几乎都是一些上下颌骨碎片及牙齿,只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和中国禄丰各发现一个完整的下颌,颅骨及肢骨至今未见。人类学者据此推测腊玛古猿的身高约1米多,脑量约300毫升,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已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并能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和森林古猿相比,腊玛古猿的吻部远为短缩,犬齿较小,臼齿齿冠较平,齿列成弧形,这些更近于人类,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此外,肯尼亚腊玛古猿的犬齿窝与人类的近似,而犬齿窝是用来固定一块有助于说话的筋肉的。由此推测,腊玛古猿可能已具有说话的能力。
正在形成中人的晚期代表——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生活在距今55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化石最早于1924年发现于南非金伯利,之后在东非也有发现。南方古猿的牙齿、头颅、腕骨等和人相近,和猿类有显著的区别,被认为是最接近人类的古猿。但这一发现却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它与早期人类并生,但在100万年前自然灭绝,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旁支。还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灭绝了的早期类人猿的亚科。
目前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方古猿有两种类型,纤细种(又称非洲种)和粗壮种。人类是从南方古猿纤细种发展而来,根据化石推测,纤细种身高约1.20米到1.30米,脑容量不到450毫升,已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双手开始解放出来。而粗壮种并没有进化成人,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人类的“幼年”阶段——早期猿人
在大约二三百万年至几十万年前,地球又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代,在欧、亚、美洲北部几乎到处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这一时期被称作第四纪冰期。在与严寒气候的抗衡中,为适应气候的剧变,部分古猿被迫南迁并下地行走。在这一过程中,古猿学会了,用后肢走路,用前肢采集食物并制造简单的工具,头盖骨内已有了“布罗卡氏区”突起,即语言中枢。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恩格斯把能够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称这种能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学者把其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讲的阶段。
早期猿人是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至300万年之间,化石都发现于东非。目前所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是70年代在********伽鲁西河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上下颌骨和牙),距今377万年至359万年之间,但没有发现人工制造的石器,人类学者只是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判定他们是最早的人。但在此之外,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地区、********奥都威峡符均发现了早期猿人化石。
早期猿人的体质仍带有较大的原始性,脑容量680毫升,但肢骨接近于现代人。
直立的人——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学名是直立人,我国学者将其统称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80万年至30万年前,最早的晚期猿人化石是荷兰人杜布瓦在印尼发现的一一个头骨、一个大腿骨和三颗牙齿。因头盖骨与猿类相像而大腿骨与现代人很接近,证明它已能直立行走,杜布瓦将它定名为“爪哇直立猿人”,认为这是从猿到人过渡的中间环节。但这一发现在当时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是长臂猿的头骨,有人说是畸形人的头骨,还有人说这是长期埋在地下被压扁了的现代人的头骨。直至1921年中国北京猿人的发现才平息了这场争论,最后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
晚期猿人的头骨仍较原始,如额向后倾,眉脊突出,脑壳厚,脑容量(1059毫升)低于现代人(1400毫升),但四肢与现代人极接近,已会直立行走,有的(如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并能制造简单的打制石器。
晚期猿人化石在欧、亚、非洲都有发现,除爪哇直立人、北京猿人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印尼的莫佐克托人、德国的海德堡人、我国的元谋人和蓝田人。
人类体质的新发展——古人
原始人类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生息和繁衍,在30或20万年至5或4万年期间,人的体质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代表是1856年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我国境内的同类化石有马坝人(广东)、丁村人(山西)、河套人(内蒙古)、长阳人(湖北)等。
早期智人已能直立行走,但直立步态还不如现代人完善,膝部稍弯,不能完全伸直,手非常粗大。鼻部扁宽,眼眶圆而大,两眼间距相当大,上眼眶的眉骨还突出,但不像猿人显著,嘴虽然还有些向前伸,但比之猿人却已往后退缩了,脑容量平均达到1350毫升,但脑形及褶纹不及现代人发达。早期智人的体质已接近于现代人,但骨骼上(如腿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点,比现代人原始些,所以又称之为“古人”。
古人时代是冰河到来的时期,古人有较长时间住在洞穴里,开始了相对的定居,并已能控制火。制造打制石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类型也增多了,如供砍砸用的“砍砸器”,供打猎用的“球形投掷器”,裁割兽皮、制作衣服的“刮削器”及供钻、凿用的大型三棱“尖状器”。在古人遗址中发掘到大批鹿、象、野牛骨骼,证明古人的狩猎业也有了发展。
这一切说明,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生产力都有了很大发展。
现代型人类的形成——新人
距今约四五万年前,人类的体质结构已发展到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的程度,被称为晚期智人或新人。这一时期,冰河渐渐消退,气候转暖,人不仅住在山洞里,有时也住在平原上,或向别的地方移动,如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居民就是分别从亚洲北部和东南亚进入两地的。到这时,地球上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人类居住了。新人化石分布极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是1868年在法国西南克罗马农山洞发现的克罗马农人和1930~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
新人的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眉骨几乎消失了,前额升高,下颏长了出来,整个躯干的结构表明他们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脑容量达到1400毫升以上。人类体质发展的过程至此已到了最后完成的阶段,向现代人类的过渡已基本完成。
原始时期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彼此间的相互隔绝,逐渐形成了种族的差异。人种是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区别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各人种间只有肤色、发型、鼻型、唇型和身体比例等外部形态上的差异。1868年发现的克罗马农人身材高大,鼻梁狭而高,下巴很发达,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以后在意大利发现的格里马狄人,从前额倾斜,鼻子很宽,颌部较突出,表现出尼格罗(黑人)人种的基本特征。而从我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的化石则可看出原始黄种人(蒙古人种)的特征,脸部较宽较扁,鼻子不高。从这些体型外表分化较大的新人化石看来,可知在新人阶段,现代人类三大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已经形成了。
人类社会的雏形——原始群
从猿到人过渡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生产力水平低下,为对付严峻的生活环境,他们几十人结成小群体,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称作“群”。列宁在1913年在致高尔基的信中正式将其称为“原始群”。在这种群体中,人们使用天然工具,尚不知制造工具和用火,群体规模有限,游动转徙于各地,无婚姻、家庭,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原始群是人类社会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摩尔根称它为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原始群便跨入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这一阶段先后经历了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三个依次更替的阶段。
血缘家族是原始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占原始社会历史的99%以上,相当于旧石器石代的早期和中期。它因出现在氏族制度之前,所以也称前氏族公社。
血缘家族的出现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使原始群分裂为若干小的集团,这种小集团就是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内部实行内婚制,所有同辈的兄弟姐妹可以互为婚姻,排除了长辈和幼辈间的婚姻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所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的问题。这种婚姻状况在许多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都有反映,如埃及大神奥西里斯和女神伊西丝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印加人的神话中,日神和月神也是兄妹婚配;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是姐弟关系。此外,在血缘家族内部,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它仍是一个不大的群体。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血缘家族成为氏族公社产生的基础。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血缘家族时期,人类开始相对定居,为各血缘群体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同时,人类在实践中意识到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对人的体质的危害,于是开始禁止血缘集团内部同辈男女的婚姻关系。当一切兄弟姊妹间,直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时,就组成一个坚固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妇女所处的经济地位与血缘关系所决定的。男子用简陋工具所从事的狩猎的成果带有偶然性。而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可以比较稳定可靠地取得生活资料,妇女还担负着养育子女等家务活动。她们的活动,对于维系整个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松散和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使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世系只能按母方确定,氏族成员死后,财产也只能归母方的血缘亲族继承。这就决定了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导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许多妇女小雕像,就是妇女这种地位的反映。
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生产资料、土地以及劳动产品都属于全体成员共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产品,无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但它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的基础上的。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冲破而走向解体。
家庭革命——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金属器的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着显著的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畜牧业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妇女逐渐被排斥在主要社会生产部门之外,其劳动也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男子取得了支配全部剩余产品的权力。在婚姻家庭形态上也相应地从男女平等但不稳定的状态转变为以男子为主的家长制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男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了维系氏族的中心。父系氏族于是代替了母系氏族。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