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船王”,大家自然会想到希腊船王史塔佛·尼亚斯或欧拉西斯、中国的船王包玉刚,其实全世界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第一的是美国人丹尼尔·路维格。路维格的业绩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他从不谈论自己。丹尼尔·路维格的成功,完全是靠“借钱”来发展的。最初,路维格打算借钱把一艘货船买下来,再改装成油轮,因为载油比载货更为有利可图。他到纽约去找几家银行谈借钱的事,人家看了看他那磨破了的衬衫领子,又见他没有什么可做抵押,就拒绝借钱给他。路维格来到大通银行,他对大通银行的总裁说,他把货轮买下后,立即改装成油轮,他已把这艘尚未买下的船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石油公司每月付给的租金,正好可以每月分期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他提出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就等于在分期还款。
大通银行的总裁听了路维格这番奇怪的言论后,心想:路维格一文不名,也许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拿着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钱,这自然会十分稳妥,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难发生。但退一步而言,假如路维格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失败了,但只要这艘船和石油公司存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
大通银行同意把钱借给了路维格,路维格买下了他所要的旧货船,改成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又利用这艘船作抵押来借另一笔款子,从而再买一艘船。路维格的精明之处在于利用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来增强自己的信用。
这种情形继续了几年,每当一笔债付清之后,路维格就成了这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走,而是由他放入自己的口袋。
后来路维格又准备着手筹建造船公司。他设计一般油轮或其他用途的船只,在还没有开工建造的时候,他就与人签约,愿意在船完工的时候把它租出去。路维格拿着船租契约,跑到一家银行去借钱建船。这种借款是延期分期摊还的方式,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能开始收钱。船一下水,租费就转让给银行,于是这笔贷款又像他开始借款买船时一样付清了。等到一切手续办妥,路维格就成了当然的船主,可是他当初自己并没有花一毛钱。
当路维格“发明”的这种贷款方式畅通之后,他先后租借别人的码头和船坞,继而借银行的钱建造自己的船。就这样,路维格有了自己的造船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购买了路维格所建造的每一艘船,他的造船公司就这样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中国也有许多人凭借智慧致富。这些人甚至逐渐集中,形成了以经营换取财富的组织、行业。现在社会中的点子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等都是以加工创造智慧为经营对象。新一代的富贵者向世人证实了智慧可以获得财富,至少可以生存。智慧不是某些行业专有的,也不是只有那些天才才具备的。
枕边哲理
虽有聪颖的智慧,但没有准确的判断,还不能算什么优点,因为好的钟表不是走得快,而是走得准。
没有永远的敌人
冰雪始融,春回大地。海洋里休眠了一季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并承担着养儿育女的重任。
这个季节,是沙丁鱼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返回大海的时节。沙丁鱼是海洋中最有礼貌最守纪律的生物。在“迁徙”过程中,沙丁鱼数量庞大,多如天上的星斗,但它们非常自觉地排着整齐的队伍,似训练有素的大部队,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地向理想中的家园进发。海豚已经追随它们几天了,只等适合的时机、适合的水域“下手”。
壮观、密集的沙丁鱼群跟着海水的“洋流”,跋过浅水,涉过深水。当它们又一次进入浅水海域时,蓄谋已久的海豚施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将其中的“一股”沙丁鱼截断。使它们从大部队里分流了出来。海豚们用超声波“误导”迷路的沙丁鱼群,将它们控制在“股掌”之间。可是,它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吃到可口的沙丁鱼,却相当费力和困难。
这是因为,海豚不能长期待在水底,必须每隔几分钟浮到水面呼吸一次。尽管海豚“捕猎队”团结一致,分工合作,轮流呼吸,轮流围追,可终究“一心不能二用”。在它们换气轮岗的时候,沙丁鱼不可能“坐以待毙”,而是更紧密地“抱”成一团,左冲右突、上蹿下游。这样的“战术”持续几十个来回后,海豚也会精疲力竭,功亏一篑,失去嘴边的一顿大餐。
就在海豚们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它们的死敌——鲨鱼不期而至。鲨鱼远远地嗅到海豚的气味,快速地朝它们的食物游来,准备进行一场生与死的搏杀。然而,当鲨鱼看到被海豚控制的沙丁鱼,如一个巨大的“鱼肉团”时,立刻自发地游到海水深处,也就是沙丁鱼群的下方,协助海豚合力“围剿”。瞬间,原本的冤家、死敌,精诚合作,目标一致:鲨鱼队“严守”沙丁鱼往下逃跑的路径,海豚队则分散在沙丁鱼上方水域的四周,进行包抄、夹击。沙丁鱼无路可逃,晕头转向,茫然无措地抱成一团,徒劳地左冲右突,却是掉进一张张“血盆大口”,水面上击起很大的声浪……
箭鸟闻“讯”赶来,箭一样射进水里,大快朵颐。密集的箭鸟的身影,很快招来饥饿的毛水獭。毛水獭一见被包围、滚动的大“鱼肉团”,也顾不得箭鸟,一起加入“饕餮”的大军,分得一杯羹……等待沙丁鱼的,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命运。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今天的两个对手,为了生存而相互争斗、厮杀,但也许明天,两方就会携手共进,结为联盟。这,的确是聪明之举。
气魄小的人,他的格局也小,把自己之外的人都看作潜在的敌人;气魄大的人,他的格局也大,与对手也有合作的可能。
枕边哲理
唯有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
勤能补拙
以勤补能力之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已是一句老话,从小学听到大学毕业,但进入社会,这句话就不常听到了。
我认为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更应该听这句话,好好咀嚼这句话的真意。
你是巧还是拙呢?
会承认自己是“拙”的人不会太多,能在入社会之初即认识到自己“拙”的人更少。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英才,也都相信接受社会几年的磨练后,便可一飞冲天,令人刮目相看!但能在短短几年即一飞冲天的人能有几个呢?有的飞不起来,有的摔了下来,能真正飞上天的实是少数中的少数。为什么呢?是因为社会历练不够,能力不足。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补足自己的能力呢?
所谓的“能力”包括了专业的知识、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三两天就可培养起来的,但只要“勤”,就能很有效地提升你的能力。
“勤”就是勤学,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放弃、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修,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睡午觉,你学;别人去旅行,你学;别人一天只有24小时,你则把一天当两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果你本身能力已在水准之上,学习能力也很强,那么你的“勤”将使你很快在团体中发出亮光,为人所注意。
另外一种“能力不足”的人是真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先天资质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一较长短是很辛苦的。这种人首先应在平时的自我反省中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膨胀,迷失了自己,否则这种人一辈子最悲哀的事便是:失败、失败、失败。如果认识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也只有“勤”能补救,若还每天痴心妄想,不要说一飞冲天,有时连个工作都保不住呢。
对能力真的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难地学,死心塌地地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饭碗。这是社会上的现实,能力不足、资质平庸或笨拙的人也不必怨叹。不过自知能力不足的人却又好过不自知的人,因为自知能力不足的人不会去冒无谓的险,反而可保一世平安,但不自知的人往往会不自量力地乱搞。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在一个团体里,勤的人始终会为自己挣来很多好处:
——塑造敬业的形象。当其他人浑水摸鱼时,你的敬业会成为旁人眼光的焦点,认为你是值得敬佩的。
——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当有错误发生,必须找个代罪羔羊时,一般人不太会找一个勤于工作的人来顶替;即使你做错了事,一般人也不忍指责,总是会不忍地认为:人家已经那么认真了。
——容易获得主管的信任。当主管的一般喜欢用勤奋的人,因为这样他可以比较放心,如果你能力是真的不足,但因为勤,主管还是会给你合适的机会。当主管的都喜欢鼓励肯上进的人,此理古今中外皆同。
如果你不相信“勤”字的好处,那么去看看成功的企业家的传记吧,看他们如何在创业初期,以无比的毅力发挥“勤”字诀,打开市场,站稳脚跟。
枕边哲理
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就会产生力量。
要喜欢你的工作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企业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