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而不享受,那是无奈的克制;有钱而不享受,则会被视为吝啬。被外人视为吝啬问题不大,毕竟没有利害关系,被自己的儿女视为吝啬,问题可能就严重了,会带来很多心理麻烦。所以富人总是在钱财上溺爱儿女,一方面是出于爱,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怕。
小地方的人到大城市发展,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口音,舌头该卷才卷,不该卷时一定得熨平,如此刻苦操练,要不了多久就打造出地道的发音,比大城市的人还大城市。
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冒出来的,虽然早年也穷,但骨子里却瞧不起穷人,一旦进入富人阶层,拿到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就巴不得立刻清洗,从肉体到灵魂,把下层人的味道统统删除。
但是他们本人毕竟浸染太久,确实很难彻底褪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住富人区,读贵族学校,和名流交往,希望从此脱离穷人圈子。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是“用进废退”,原始人当年还必须靠捕猎为生时,跑得不一定比野兽慢,后来大脑越来越发达,肢体才渐渐萎缩。现在有了机器,谁还稀罕膀大腰圆?有了汽车,健步如飞也不是什么优点了。
刀子越磨越快,武艺越练越高。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只是因为经济的匮乏,激发了孩子的潜能,逼迫他去计算每一个铜板,练出了当家理财的硬功夫。
中国的传统是子承父业,然而“崽卖爷田不心疼”,创业者打下江山,往往不出百年,就被后人败掉,所谓“富不过三代”,是一种普遍现象。生存的条件太好,很可能引起退化,不仅是肢体,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志。
《增广贤文》早就说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告诫,是因为这种情况太普遍。舔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最后的结果却未必美妙。
社会一方面保护私有财产,一方面也在剥夺个人财富。整个社会的财富必须实现动态平衡,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少数人集中。所以,才有巨额的遗产税、所得税等等,总之要让你把多余的拿出来。以德国为例,遗产税率高达50%,人一死,财产的一半就不在了,多死两代,再多的钱也烟消云散了。
巨大的开支必须要有巨大的收入支撑,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富人的儿子,如果不能比父辈更加杰出,他的财产就只能越来越少。收支的不平衡,也就是没落的开始,最后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也好,旧人出局,又给新人腾出了空间。
枕边哲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房产增值有学问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人们对自己房屋的投资热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就商人来说,投资房地产不失为一良策。
美国一个房地产教授克里斯·迈耶说:“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假设你买一幢25万美元的房屋,并首期支付了5万美元。你也许认为你拥有20%的产权,而银行拥有80%。但是如果这幢房子的价值下跌5万美元,你就失去5万美元,而银行却没有任何损失。”
幸运的是,由于按揭而产生的杠杆作用通常能使业主变富。想一想,以5万美元的首期付款买一幢25万美元的房屋,如果房屋的价值攀升20%,上涨到30万美元,你的产权价值将翻一倍,达到10万美元。由于涉及债务,买房屋仍然是一桩有风险的买卖。为了对你的投资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不妨撇开按揭贷款,单独考虑房屋的价值。如果你的房屋目前价值25万美元,那就是你的房产所面临的风险。
与此同时,得克萨斯州韦科贝勒大学的投资学教授威廉·赖肯斯坦建议说,不妨把按揭贷款当作是一种债券。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是买债券收利息,实际上是在卖债券、付利息。这样考虑的意义在哪里呢?假设你退休了,比如说有30万美元债券和20万美元股票。你可能会认为你的投资组合配置得有些保守。但如果你的按揭贷款中仍有12.5万美元未偿付,你就得用大约12.5万美元债券的利息来支付你的按揭贷款利息。你的基本情况是:你的债券头寸净值其实只有17.5万美元,因此你的投资组合中股票比债券多。
那么你的房屋是不是一笔好的投资?为了得到答案,许多人只是看他们的房屋首期付款多少,考虑偿付按揭贷款后还净得多少价值,然后再算出这两者之差。但是这种算法忽略了各种复杂问题,比如间隔性的每月偿付已经削减了你的按揭债务,房屋装修抬升了房屋价值,这种算法还忽视了拥有房屋持续不断的成本支出。每年维修保养费可能要达到房屋价值的2%,而出售房屋通常意味着不得不向中介机构支付相当于房屋价值5%或6%的手续费。然而这种算法真正的失误是,它考虑的是错误的一面。正如许多其他投资一样,你房屋的总回报既包括收入又包括资本利得。25年来,房屋每年增值,超过通货膨胀率一个百分点。迈耶说:“如果你住在旧金山,增值幅度更高。然而与此同时,住在达拉斯,增长率就是负值了。”因此,如果通货膨胀率为每年3%,你的房屋可能每年增值4%。你不仅从你的房屋增值上受益,你还住了这幢房。这个值多少钱?想一想,如果你把房屋租出去,你每年可以收取多少租金?
假设每年租金相当于你房屋价值的8%,再加上4%的增值率,这样你房屋总回报率(不算支出)可能达到每年12%。算上支出后,你房屋的长期投资业绩也许比不上股票,但你的收益应该超过投资债券市场。
当人们买房时,要考虑需要多少间浴室,多少间卧室,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改造。但是这些不会对房屋未来的增值产生影响。的确,由于时间、天气和自身使用给房屋造成损失,房屋本身会趋向贬值,从而使花钱维修成为必须。然而从长远来看,把房价抬高的因素是房屋下面的土地价值。新屋可以一直造下去,而土地具有稀有性价值(不可再生)。
这个因素把我们带入房屋改造的话题。当然,房屋装修能增加房产的价值,但不是赚钱的因素。
让我们考虑一下《房屋改造》杂志的每年调查,来作为证明。2000年的调查显示,你也许能收回60%增加一间日光室带来的成本,收回重新修饰地下室69%的费用,收回改造浴室81%的费用。这些数字可能听上去挺鼓舞人心的,但是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能收回花在浴室改造上的81%的钱,那意味着你只损失了19%。而且,《房屋改造》杂志估计的数据是以在一年内出售你的房屋为基础的。你等的时间越久,你改造的房屋越是邋遢破烂,能够收回的就越少。请你不要骗你自己,这并不是投资。
枕边哲理
财富应该藏在我们的脑袋里和我们的心里。
通过投资累积财富
很多人的理财最终目标就是想做一名实实在在的有产者。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有钱”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梦境。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大笔的钱进账就能达到富有,其实未必尽然。很多年薪8万元到10万元甚至更多的高级白领,生活过得跟薪资水平仅及其1/3的人一样。银行里没有多少存款,消费上常常出现赤字,买房的计划也是遥遥无期。
一般人之所以能够舒服地退休,在于他们事先计划和透过一些隐形的资产来累积财富。一份高的薪水提供了人们累积财富的机会,但不会自动地让人富有。如果你一年赚8万元花10万元,反而会破产。但如果你赚8万元,投资8000元于金融产品(如银行存款、保险、证券)上,持续几十年,则将会积累起巨额资产。这才是财富。才会给你一个稳步、积极的人生。
一个关于财富的误解是,认为它必须是关于身份地位的炫耀,例如拥有一栋大房子,或每年做长达三个星期的旅游等。拥有一些“东西”并不全然代表这人是富有的,事实上,这些东西还会拖累资产的累积。如果你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是用来支付一个高达四位数的住房贷款,或者是偿还先前累积的债务,那就不可能有什么钱省下来投资,资产的累积也会极其缓慢。
可能有人会说,像这般达到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乐趣。其实大部分人在这个理财的过程中都是不乏乐趣的。他们的乐趣来自于他们累积的资产,并且成为了他们的理财目标之一。因此,要做有产者,必须有积极的投资态度,进行认真的规划,要把它当成你赖以谋生的第一职业之外的第二职业去做。无论你有多忙,都不应成为你没时间去积极投资的借口,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能做到让你随时随地投资,比如在线投资。
枕边哲理
挥霍无度的人,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
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
现在一分钱掉在地上,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于捡,但如果全国人民一人出一分钱,就可以造就一个千万富翁。钱不在多少,关键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组织办法,能把大家的小钱汇聚起来。如果谁能找到这种办法和机制,谁就是策划大师,谁能够运用这种办法和机制,谁就是经营之王。
日本有个叫岛村的人,不名一文,却梦想发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
他选择了本钱很少的麻绳生意。他先在麻的产地按5角一条买进麻绳,又照原价5角一条卖给纸袋厂。很快岛村的名声出去了,如此傻冒的经销方式,使得订单雪片般飞来。于是,他又采取了第二步行动。他拿着收购麻绳的合同和收据,对买麻绳的客户说:“到现在为止,我是1分钱也没赚你们的,但如若长此下去,我只有破产一条路了。”他的诚实感动了客户,客户心甘情愿地把价格提高到了5角5分,虽然仍比别的麻绳商家便宜,但销量却下不来了。然后,他拿着客户的订单对供货商说:“你卖给我的麻绳,我是照原价卖出的。这种赔本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了。”厂商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着实舍不得失去这个大买主,于是一口答应以后每条绳索以4角5分供应。
岛村的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后,他从一个穷光蛋摇身变成了日本的“麻绳大王”。
几分钱确确实实是小钱,然而当它汇集起来就成了大钱,真正的机会都是蕴含在平凡的事物中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有他的能量和作用,但当它单独存在时,与环境相比,他的存在可能显得渺小,一旦组织起来,渺小的存在就会成为巨大的能量。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无数小钱被他聚敛起来,变成高能强光,投资,放大,尽情膨胀,让许多不起眼的事物,汇成令人仰视的景观。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把无数小钱变成高能强光。
枕边哲理
要把为顾客服务的思想置于追求利润之上。利润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为顾客服务的结果而已。
成功从“一粒米”开始
许多年轻人总认为,成功就需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去干一场。但事实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一些小之又小的事情做起的。
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业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个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枕边哲理
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忽视眼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