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武义县的农业结构存在单一化特点,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不高。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各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为进一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武义县提出了用2~3年时间建设优质米、名优茶、有机茶、高山蔬菜、茭白等十二条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展目标。近几年,农业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在十二条特色产业带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提高武义县农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现在,农业生产空间大大拓宽,生产作物多样化,从较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大到了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食用笋、蚕桑等经济特产生产和土鸡、猪、奶牛、鱼等养殖。粮经比例从1995年的73:27调整到了2003年的59:41,茶叶、蔬菜、畜牧业的产值分别接近或超过了粮食作物的产值。
通过培育十二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武义农业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名特优产品的开发
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财富,不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其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农业的生产发展再也不能仅仅依靠一把锄头、一头牛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来提高农业产量,也不能依靠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来获得足够的农业作物。惟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摆脱过去完全“靠天吃饭”的境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武义县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为解决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先后聘请了中科院、中茶所、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一批院士、教授、专家进行专门指导,还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和新品种,开发了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茶叶生产方面,大力引进和推广了迎霜等优质茶叶,加强了老茶园改造,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为解决本地三系杂交早稻存在的当家组合生育期偏长、米质偏差、抗性退化等问题,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武义从湖南杂优中心和安江农校引入了香两优68、八两优100新组合。该项目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可以说,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农业发展是武义农业生产取得成功的一大经验。
3.名牌优势战略,加快争创农产品品牌
在农业生产方面,一是要追求农产品的产量,二是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在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中,武义县改变了过去农产品生产重产量忽视质量的做法,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努力开创名牌。如发展有机茶,采取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依靠名牌优势战略来取胜。具体做法是:严格保护基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引进推广茶树良种,采用国外先进加工设备,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指导,积极寻求国家和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专家的认证。同时,制订了《武义县有机茶地方标准》、《武义县有机茶、无公害茶管理办法》,各有机茶生产企业签订了《有机茶生产企业自律公约》,对全县有机茶加工厂进行了优化改造,整个过程都贯穿了以质量取胜的思想。通过引进良种,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营销,开发了“武阳春雨”“金山翠剑”“田歌”等一大批名牌农产品,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4.组织创新战略,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另一个战略就是组织创新战略。一是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通过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协会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增强了农业产业的拓展能力和活力,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洲制茶公司、更香茶业公司等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茶农的增收。金星食用菌研究所开发了“武香一号”高温香菇等新品种,并与众多农户签定了出口香菇和巴西菇的收购合同,全县60%的出口菇经其对外销售。全县至今已有27家农业龙头企业、16个农业专业协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武义县农业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拓展到农业产前、产后相关领域,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农业的盈利空间。
二是开创农业股份合作社组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股份制引入农业,还没有先例,武义县从1991年开始进行试点,探索农业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决定引入股份制,是因为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之后,开发农业碰到了一些矛盾,如承包到户与集体开发的矛盾;小块承包与规模经营的矛盾等等,为解决这些矛盾,武义县确定了“统一规划,联营入股,规模经营,比例分成”的政策,采取了“集体所有、分户承包”和“集体经营、专业队承包”的经营方式,引进股份制开发农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事实证明,把股份制引入开发农业是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种好形式。把股份制引入开发农业,使农民加快了致富步伐。
5“三五”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农业发展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因此,现代农业是武义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武义县有关部门经过考察,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的“三五”战略,即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名品、名企、名社为三大抓手,强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主导产业培育和市场品牌培育,着力实施农用地治理、种子种苗、农业现代化装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保障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
这五大发展战略,不仅对武义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这一要求的实现。县委书记李一飞在今年召开的“三农”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他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他还要求财政支农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用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他特别指出,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是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因此,特色农业是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的一大战略。
五、武义经验的人类生存策略意义
19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因而被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害和摧毁,这种损害和摧毁的严重后果日趋凸显出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竭等为特点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自然资源日益萎缩。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生存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我们是继续向自然伸手摄取资源,吃子孙后代的“饭”,还是寻找出一条既有利于人类发展又保护环境的永续发展的道路?诚然,后者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武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体现了武义人的生存智慧,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特色农业多样性: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基础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学家李亦园把人类与环境的这种互动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阶段、产食革命阶段和工业革命阶段。他指出在“产食革命”(FoodProductionRevolution)阶段,开始生产,开始种植作物或饲养动物。农业的生产,实际上相当程度地改变那个地区的生态。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选择专种一种植物,而排除其他植物生长,例如把杂草排除了,所以那个地区的生态也改变了。因此第二阶段人与环境之间重要的现象就是改变了生态系统。
正如李亦园先生所说,专种一种植物,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甚至是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翁玲玲在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上向我们介绍的台湾“槟榔西施”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槟榔在传统的台湾社会文化里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实际用途(可以除口臭,可以防蛀牙,也可以去除瘴疠之气);另一方面,它具有礼物的意义(招待贵宾,男女定亲的礼物)。槟榔是稀有之物,种植面积很少。但是在1970年左右,为了追求资本主义最大利润,扩大槟榔的种植面积,在不适合种槟榔的地方大量种植。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为槟榔的树根是浅性的辐射性的须根,没有明显的主根,对保持水土没有多大作用,结果就造成了泥石流。二是对人类生理的破坏(口腔病变和不孕现象)。
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同一个地区种植多种作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才能避免环境遭受破坏的悲剧。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就要致力于解决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武义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最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从而避免了改变生态系统的不良后果。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持了县域的生态平衡发展格局。
具体到某一种产品的种植上,也注意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问题。如在有机茶茶叶的生产管理方面,做到了既考虑茶叶质量,又顾及生态平衡的维持。例如,当有机茶园草多的时候养一些羊,用羊吃草的习性达到除草的目的,另外,提倡在茶园里养鸡,利用鸡吃虫子时爪子的扒地可以松土,同时,利用它的粪便,可以用作有机肥的来源之一。在此,一个茶园就是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图画。
人类学的理论强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关键。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并非与其他生物相互敌对的,而要通过消灭其他物种来取得生存的资源。恰恰相反,每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影响到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基础。因此,武义特色农业的多样性反映了武义人生存策略的智慧。
2.有机农业:人类生存的安全保证
1961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这本通俗科学读物,向人们生动地描述了由干大量使用DDT等化学农药,造成的对其他生物的严重杀伤,从此人们将再也听不到蛙鸣鸟唱的春之交响曲,春天将变得死一般寂静。这本着作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使人们感到生态危机的恐慌。
9年之后的1970年,罗马俱乐部第一篇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他们认为,对经济增长最有影响的五个因素是:人口增长、粮食短缺、投资状况、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而这五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供应,从而需要更多的农业投资,而农业增产则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这又会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且还要消耗更多的石油、煤等非再生资源,而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枯竭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身。这两本书给我们敲响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
农药、化肥等对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增长极限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从而寻找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武义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出了以有机茶为代表的有机农业产业。有机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生长素等人工合成物质,既保证了茶叶的质量问题,保证了消费者的安全,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有机茶以其自身优势打入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以有机茶为代表的有机农业产业是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农业生产增长打破极限,进入更广阔的前景。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人类生存的途径。
3.靠山“吃山”人类生存的明智策略
不同的族群因自然环境不同而积累出不同的生存策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许多依山傍水的族群赖以生存的模式。如游耕民族——瑶族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生存,形成了刀耕火种,吃了一山过一山的生计策略。
由于高山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许多山民以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大量采伐山上林木,追捕猎杀山上的野生动物,从而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武义县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区,尽管政府采用下山脱贫的方式,转移了大量山区人民到平原生存发展,但是还有不少农民仍然居住在高山上。在政府的指导下,山区人民走出了一条与别的地方不同的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即住在山上的人们依靠高山,利用高山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带、笋竹两用林产业带、有机茶茶园等农业和经济作物。如此一来,他们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靠山“吃山”。武义的山区经济种植结构给我们提供另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策略。
以十二条产业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有机农业和靠山“吃山”是武义特色农业的亮点,是武义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的有益经验,是人类生存策略的良性表达。
(第七章)工业园区:武义模式元素之三
武义是传统农业县,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后,武义逐渐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创办了工业园区,引发了洼地效应、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武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园区也就成了武义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