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4600000009

第9章 渝黔奔波(2)

刚回国的头两三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常常要在西南的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没有固定的交通工具,只能靠熟人安排,付点钱搭各种便车。这次从贵阳到成都的经历只是其中的一回。

戴乃迭自己也有一段难忘的搭车经历。

一次,她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同路从成都到重庆。路上雨下个不停,有的路段被淹,他们所乘的吉普车陷进了稻田无法自拔,他们只好躲进田边的一个草棚避雨。

公路上不断有部队的卡车经过,戴乃迭一次次地跑到路边伸出翘着拇指的手要求搭车,但卡车总是呼啸而过,连减速的意思都没有。梅校长只是平静地对戴乃迭说,我们这里不兴路边搭车。后来,还从包里拿出一瓶茅台,邀请戴乃迭对酌。他告诫戴乃迭:“如果你想在中国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学会耐心。”梅校长就这样耐心地和戴乃迭聊着,一直等到救援到来。当时的戴乃迭觉得这种“耐心”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她认为还是采取主动,想办法改变困难局面为好。

然而,晚年的戴乃迭是这样说的:“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之后,我变得比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都有耐心。”

这是她的成熟,还是她的无奈?或是二者皆有?

接下来的一句话,更加耐人寻味:“我觉得年轻人渴望改革的热情是让人充满希望的。”

我们无从确定戴乃迭写下她的未完成自传的确切年月,但我们可以推断那大概是她和杨宪益退休后的时期,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她不再被各种需要翻译、校对、润色的稿子压得不得空闲。而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一场惊吓,次年大病一场,从此身体每况愈下。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她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自传的,也不难理解她的自传为什么没有完成——只写了六千多字(英文字数)就戛然而止。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觉得年轻人渴望改革的热情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一句自然就耐人寻味了。

1942年的8月,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杨烨。

因为儿子在成都出生,所以他们又接受了从上海疏散到成都的光华大学的聘请,住进了光华大学校园。

战时一切都是流动的,居无定所,工作也不固定。

有了儿子,生活更加困难了。因为两人都要教书,他们不得不请了一个佣人。光华大学在成都郊外,佣人不好请,最后他们只能找到男佣。男佣的工钱比女佣高,而这个男佣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洗尿布,因为他嫌脏。

那段日子,生活很艰辛,杨宪益和戴乃迭各自的记忆侧重点不同,倒恰好反映出他们各自的忧愁。杨宪益在自传中专门提到男佣不洗尿布,所以他每天不得不亲自洗尿布。戴乃迭在自传中则提到因为她需要给孩子哺乳,医生让她每天至少吃两个鸡蛋,以保证营养。但物价飞涨,他们的薪水无法支撑任何一点额外的开销,所以杨宪益只好省出自己早餐的一个鸡蛋。可见洗尿布对杨宪益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而自己多吃一个鸡蛋,让杨宪益没有鸡蛋吃又是让戴乃迭耿耿于怀的。

戴乃迭给儿子起了个绰号,叫臭鼬鼬(Skunko)。不知是否因为尿布洗得不够及时、不够干净。

1943年初,杨宪益接到一封重庆来信,寄自一位昔日曾在牛津同学过的相识朱教授。朱教授说鉴于印度独立在即,政府将成立一个印度学会以加强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他自己将担任会长,请杨宪益来为他主持工作,工资待遇将是教授的最高级别。这对生活拮据的他们当然很诱惑,加之在光华大学的半年他们没有交到好朋友,感觉生活很乏味。朱教授是个广交政府官员的人,他还答应介绍戴乃迭到已经疏散到重庆小龙坎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做研究员。于是他们一家又回到了重庆。

1943年秋,杨宪益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来人是素有江南才子之称的胖诗人卢前,是杨宪益在贵阳的“诗友会”上认识的好朋友。因为两人都才思敏捷、幽默风趣,又好诗词、喜饮酒,所以很有些惺惺相惜。卢前乐观豪爽,能诗能曲,好吃好喝,又喜广交朋友,所以在当时大后方的文化圈里几乎尽人皆知。许多文人朋友都对卢前不惜笔墨。仅举一例,便是一幅活脱脱的胖诗人卢前速写像:“有一位江南才子而面团团如富家翁,近且蓄小胡俨若卓别林,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带有幽默的味儿,此人不至则举座不欢。”

卢前一见杨宪益便大喊:我找你找得好苦!那年月没有电话,杨宪益又频换工作,居无定所,找到他自然不易。原来卢前多方打听、苦苦寻觅,就是想给杨宪益介绍一个新工作。

在重庆的北碚有一个国立编译馆,也是随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的。卢前的另一位朋友梁实秋在那里主持工作,并任翻译委员会主任。卢前不仅很想让这两位才子贤能相识,也认为编译馆和杨宪益、戴乃迭是绝好的搭配。当时的编译馆虽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经典,但并没有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所以梁实秋很想成立一个新部门,专事中国经典的英译。经卢前介绍,梁实秋也认为杨宪益是最佳人选,愿意聘杨宪益、戴乃迭为高级研究员,薪水与自己等同。

战时的北碚,是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区,像昆明的西南联大一样集聚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梁实秋的大名于他们早已如雷贯耳,忘年交尹石公早就期待他们相识;同时北碚的建设发展也颇具规模,有电灯,有自来水,还有几处温泉,这些都让杨宪益、戴乃迭心向往之。

1943年岁末,杨宪益、戴乃迭就搬到了北碚,从此开始了一段相对稳定,又生活、事业双开心的日子。

在北碚,他们与两位年长的音乐教授同住一座二层小楼。两位教授都学问、教养极好,专事音乐史、音乐理论的著述与研究。两位教授都姓杨,于是朋友们把他们的宿舍楼称为“三杨楼”。离“三杨楼”不远住着著名作家老舍一家。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化人为邻,杨宪益和戴乃迭都很舒心快乐。

除了在编译馆工作,杨宪益还在中央戏剧学院及复旦大学兼职英语教授,时任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的梁宗岱也成了杨宪益、戴乃迭的好朋友。

少年即获“南国诗人”美誉的梁宗岱留学法国期间与著名法国诗人瓦雷里结识,并将他的诗译成中文。杨宪益中学时代就读过梁宗岱所译瓦雷里,很是欣赏,所以在北碚与梁宗岱结识便一见如故。他们之间有一件趣事,杨宪益直到晚年还津津乐道。

梁宗岱也嗜酒、健谈,常常晚饭后来“三杨楼”与杨宪益聊天——聊他们牛津、巴黎留学的日子,聊诗歌,聊翻译。一日,梁宗岱又来聊天。杨宪益藏有一坛龙眼泡的白酒,自觉非常美味,便邀请宗岱品尝。他从床底拖出酒坛,给梁宗岱斟了满满一碗;梁宗岱一饮而尽,未加好评,只是说这酒似乎很有劲,味道有点怪。梁宗岱走后,杨宪益纳闷,这么好的酒怎就一个怪字了得?于是他又察看了一下酒坛,不禁大惊失色。

原来他们陋室也狭小,不少东西都藏于床底。因为时常停电,他们备了一罐煤油供停电时点煤油灯。煤油罐与酒坛并排而放,大小形状与酒坛相差无几,加之当时屋里也昏暗,粗心大意的杨宪益就把煤油当作龙眼酒了。不过仔细察看,这淡黄的煤油还真与龙眼酒的颜色很相像。杨宪益也只好原谅自己。不过这一夜他和戴乃迭都没有睡好,很为梁宗岱担心,生怕不慎毒死了朋友。

好在当时的煤油很“绿色”,似乎比今日不法商人勾兑的白酒或地沟油都更安全。梁宗岱第二天又来了,安然无恙。两人的担心总算是虚惊一场。当梁宗岱得知“龙眼酒”怪味的由来之后,捧腹大笑;杨宪益也跟着一起笑成一团。

作为性情中人,朋友是杨宪益非常看重的。不管身处何方,只要身边有意趣相投的朋友,生活便充满了乐趣。在贵阳,虽然条件艰苦,但有尹石公这样的朋友,还有“诗友会”的饮酒作诗,他们是开心的。在北碚,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薪酬待遇都大有提高,而且朋友更多,所以日子过得也更开心。

事业上,他们与梁实秋的合作也很愉快。后者对他们很尊重,也完全放手由他们自己主导翻译工作。他们开始翻译《资治通鉴》,由杨宪益译一稿,戴乃迭二稿。编译馆的图书馆藏书极其丰富,是杨宪益最喜欢去的地方。翻译之余,他在那里读了大量的古代史、文学史、中西交流史、古代神话传说等书籍。他边读书,边记笔记、写心得,最后竟汇总成了大量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经朋友推荐,有些陆续发表在中华书局的《新中华》杂志,后又结集成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采用了胖诗人卢前的建议《零墨新笺》。

回忆往事时,杨宪益自己都觉得这一阶段是他最“多产”的时期。除了和戴乃迭致力于《资治通鉴》的翻译,他们还翻译了《老残游记》;翻译了陶渊明的诗、温庭筠的词、李贺的诗等;翻译了唐代敦煌变文中的《燕子赋》《维摩诘经唱文》;翻译了卢前的散曲集《黔游心影》,词集《中兴鼓吹》等;同时杨宪益还翻译了一些英译中作品,都是凭兴趣选择翻译的,比如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17世纪诗人罗伯特·赫里克的诗歌等等;还有和卢前合作翻译的印度史诗剧《沙恭达罗》、寓言《五叶书》等。

这一高产时期,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翻译,都与杨宪益自中学起就产生的对史学和诗歌的浓厚兴趣紧密相连。

难怪杨宪益晚年仍然对国立编译馆的日子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难怪他认为回国后最美好的阶段是贵阳和北碚。

他学术和译著的多产与当时的思想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后来,他与那个思想自由的年代渐行渐远,甚至走进了思想改造的时代。

同类推荐
  •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秦始皇传

    秦始皇传

    对于嬴政的一生,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此时躺在皇陵的嬴政已经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本书的作者还以曲折的文笔演绎着他的一生,与他有关的谜一般的一切!
  •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本书以杨宪益的丰富的一生为写作主线,着点于他留学欧洲的传奇经历、他让人羡慕的跨国爱恋、他等身的翻译作品、他作为诗人的才情、他身上的学者风范。全书一气呵成,个中章节娓娓道来。
  •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风云人物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许多优良的品德,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给了后人无穷的力量和有益的启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著史,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翻开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王朝兴衰的悲喜剧。
  • 德川家康的智慧

    德川家康的智慧

    第一部多角度深入评点德川家康的精简读本,不得不读的经典励志书。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乱世的终结者,他用雄心支撑人生,用耐心等来机遇,用进取心直面成败;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幕府的开创者,他以诚心广纳贤才,以信心威慑四夷,以平常心淡看荣辱。日本史上的英雄智慧,同样照亮我们的人生路。
热门推荐
  • 寂寥仙境

    寂寥仙境

    少女身着浅黄色衣衫,腰间斜插一柄短剑,肩膀上站立着一只幼年期的黑鹰。少女身后紧随一位黑瘦少年,身子比少女矮了半头,背负一柄并不比他身材短多少的长剑,整个人看起来极为别扭。突然,少女肩上的黑鹰展翅飞起,在空中嘶声长叫,其声响彻整个竹林,霎时,惊出无数胆颤飞鸟,但见逃者不绝,落羽纷纷。少年仰头观望,不禁赞道:“果然不愧是飞禽中的王者青瞳战鹰!”少女盈盈一笑,轻啸一声唤回黑鹰,喜滋滋地抚摸着它翅膀上的羽毛。--------------少年与师姐偷偷进入宗门险地青竹林,后被要求面壁悔过一月,而师姐天性刚硬,不喜被拘束,而且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喜爱冒险的女子,经她怂恿,少年与之逃出宗门,俩人一鹰共闯天下。
  • 飘渺修仙

    飘渺修仙

    一个十三岁的孤儿在后山遇见龙虎门仙长,随后被带入龙虎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 邪帝的失宠小逃妻

    邪帝的失宠小逃妻

    她本是苦逼上班族一枚,一朝穿越成为被冷落的皇后。他是九五之尊,万万人之上,却大权旁落,成为一名可悲的傀儡。他说:“女人,朕一定要毁了,谁让你是那人的女儿!”她一笑置之,第二日便计划着逃跑事宜,奈何却重新被抓回去。他居高临下的说:“素心,这辈子你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就在素心绝望的时候,另一个男子翩翩出现了……
  • 山鬼木客:叶广芩短篇小说选

    山鬼木客:叶广芩短篇小说选

    作者是一个擅讲故事的高手,她于故事中自然流露的叹息与幽默是如此不同凡响……从语言到人物,一板一眼,无不散发着某种韵致。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愠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
  • 我是巅峰大流氓

    我是巅峰大流氓

    清北大学,华夏国内唯一的一所绝对性的女子学校。虽然在华夏有很多的女子大学,但是只有清北大学最为纯粹,因为只有这个学校没有任何一个男学生,没有任何一个男教师,就算是清北大学的保安,那也是军队里出来的女军人,所以清北大学没有任何的男性生物能够进入其中。
  • 摸金传人3:活葬古墓

    摸金传人3:活葬古墓

    陶城朱家是沿袭了三百年的摸金世家,却因父母早亡在朱笑东这里断了传承,直到朱笑东被骗进明陵疑冢,被推下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暗无天日的万人尸坑鬼影幢幢,大战人面蜘蛛九死一生,机关重重的百年皇陵,惊险刺激的古墓探险彻底激活了流淌在朱笑东骨子里摸金传人的血脉传承,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大清祖穴,长白龙脉,神出鬼没的守护部族,冰封千里之地的世外桃源,清朝早已成为历史,他们还在守护什么?赶尸、方术、山魈、蛊毒,湘西密林阴兵过路,诡异莫名。天堑、绝壁、阴河、陷阱,古墓探险之路步步惊心。盗墓者、收藏家、雇佣兵、黑势力各藏机心,闯入生命禁地。巫王墓前,七宝现世,千古疑云是否能够揭晓?
  • 只要你说爱我

    只要你说爱我

    小时候,他处处闯祸,她总是为他求情;他有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她一半,她对他芳心暗许,他却只把他当妹妹……
  • 遇萤

    遇萤

    他突然转过身来,对李萤说:“把手电筒关了吧,要省着用。”李萤抬头看了他一眼,他的眼中饱蘸着深不见底的幽邃。缓缓抬眼,可以看见深黑色的瞳仁中,不动声色的被隐藏起迷茫。从那似乎平静无澜的双眸中,折射出关切的面容。李萤把手电筒握得更紧了些。“别怕,你忘了,我是魔法师。”
  • 梦色蛋糕师之彩虹之恋

    梦色蛋糕师之彩虹之恋

    那天的雨过天晴的彩虹,真是最好的日子!“草莓,我喜欢你”坚野他们拥抱在一起
  • 万转仙帝

    万转仙帝

    曾经的废柴纨绔少年偶得《万转轮回不灭经》,有幸获窥得成仙之道,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转世的他,最后一世竟转世回到最初那个充满遗憾的一世——天才的羞辱,废物的头衔,家族的毁灭,情人的背叛……这一世,转世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老妖怪,不,准仙帝卷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