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做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吃糯米团的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一个城里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乞丐的妻子因体力不支一病不起,不久就亡故了。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做奴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便伤心地晕过去了。老乞丐连忙讨了几个糯米团喂给女儿吃。可是父女俩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两个糯米团分成两半,咱们团员的时候再吃团子,好吗?”说完,两个人含泪吃完了团子,就依依不舍地分手了。
自父女俩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毫无音讯,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思念父亲。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旧穷困潦倒,不愿见面。于是,她便请求主人说要用糯米团子敬门神。主人同意了,她便搓了两个糯米团子黏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看到门环上的糯米团,一定不会找错门。谁知道,老乞丐仍旧没有回来。第二年,女儿又把糯米团子黏在窗门、猪舍、牛头上,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左邻右舍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去做。这个习俗就这样传遍了南方。
腊八节的传说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两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两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渡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两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两口一起去世了。
小两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两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两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两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两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两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打哆嗦。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两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两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朱元璋和腊八粥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还有一个传说。
这腊八粥,说起来其实与明太祖朱洪武有关。朱元璋小时候讨饭,有一年腊月初八日,他已经几天没吃饭了,饥寒交迫,但什么吃的也没有,忽然看见一只老鼠钻了洞,饿得急了,他想抓老鼠吃,挖开鼠洞,发现一个老鼠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红枣……什么都有。他就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觉得比什么都香甜。
后来,朱元璋打了天下,坐了皇帝,在皇宫里天天吃山珍海味,时间一长,吃腻了,又想起了扒老鼠窝之事,就命御厨用各色杂食做粥,宴请群臣。御厨当然不能去扒老鼠窝,就用前边说的食谱配料,烹调,群臣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高兴地说:“皇上点的菜真好吃,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这天正好是农历腊月初八,就称其为“腊八粥”。后来,“腊八粥”逐渐传入民间,就演变为一种风俗习惯。
扫尘的由来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敬灶老爷的传说
有一个姓张的,娶了个媳妇,这个媳妇非常贤惠,到了张家,起早睡晚,吃苦受累,几年功夫张家就兴旺起来。
个个都知道,姓张的多亏娶了个好媳妇。张家成了富户,姓张的也不想想是怎么得来的,看媳妇没有年轻时漂亮,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就喜新厌旧,一心想把媳妇休掉,再找个年轻漂亮的。于是,对待媳妇,整天不是打就是骂,最后,一纸休书把老婆休出了家门,随即又娶了一个。这女的好吃懒做,整天两人花天酒地,什么事不做。姓张的又好赌,没多久家里的家当败光了,房子都卖了,连饭也吃不上,后妻看看情况不对,也跑了。
前妻被休掉之后,嫁给了街上一家药店的老板。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姓张的走投无路,后来眼睛又瞎了,只好要饭。最后,要到大街上药店门口。要饭的站在门口,被原来的妻子看见了,望到他怪可怜的,就把他喊进屋,下了碗面端给他,还从头上涤了几根头发放到碗里。
姓张的端碗吃面,一吃吃到了头发,有些奇怪。这时候女的已经哭出声:“冤家,怎么到了这步田地了?”这才知道是原来的老婆。张生羞得恨不得钻地洞。心想:我还有脸活吗,死了吧。大锅底下火烧的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
这时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见,就回报了玉皇。玉皇知道他虽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灶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