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健康职业人格,简单地说,就是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面貌,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可表现在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具体行为和理念上,是职业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个体作为辅导员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环境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个性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的稳定性的行为范式,也是辅导员之所以成为辅导员的主体本质,是辅导员认知、情感、意志、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有三个向度:一是积极的人格倾向性,包括辅导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情感和稳定的意志;二是与职业相适应的素质倾向性,包括辅导员应当具有的任职资格、任职条件和任职要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完备的知识能力体系;三是与主体才目适应的个性倾向性,包括辅导员应当具有博爱宽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观向上、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平易近人等性格特征,能够进行有利的自我调节、有力的自我约束、有效的自我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的伦理价值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以人格影响人、塑造人的职业,在伦理价值上首先表现为从事辅导员职业所应当具备的健康人格,即职业人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确立和成熟的大学生,以人格感化学生的事业对辅导员的职业人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挖掘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的伦理价值,引导高校辅导员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成为新形势下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责任。职业是一个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统一的中性概念,从社会性的角度看,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型的社会劳动;从个体性的角度看,职业是人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存在并扮演的一系列社会角色。“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生活所得、发挥个人能力并为社会作贡献的持续性的活动”。职业包含了三个要素,即物质诉求、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任何一个职业,都包含着特定的职业责任,爱岗敬业是任何一种职业最核心的伦理价值要求,“爱岗”必须首先“知岗”,“知岗”是“爱岗”的基础和前提。就高校辅导员而言,“知岗”来源于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社会对辅导员缺乏应有的尊重,辅导员还没有建立起职业应有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辅导员工作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工作,其职业行为应当始终伴随着必要的价值追求,必然担承着相应的职业责任: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成长和发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业的促进者、生活的引领者、困难的帮助者、思想解惑者、心理的疏导者、人格的矫正者、人生的导航者;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又是大学生思想的先导、道德的模范、行为的榜样。这两个方面的职业责任,体现了高校辅导员应有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道德自律、职业良知和自我意识。
2.职业情感。职业蕴涵着一种精神力量,体现为人的一种情感价值追求。心理学认为,情感的需要是人们最深层的、最根本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积极性的发挥。高校辅导员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情感对于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意义十分巨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前,由于辅导员接受管理的部门多,临时性的应急性的任务多,使辅导员行政化管理痕迹过深,他们往往疲于应付,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工作方法简单,容易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常表现在情绪倦怠感,对工作的冷漠感和低成就感三个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倦怠与积极的职业情感是格格不入的,高校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情感有两个方面的核心要求:一是指高校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衷心热爱、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辅导员道德觉悟、团结协作、廉洁从业、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指高校辅导员发自内心地对学生予以平等的关心、爱护、理解并尊重,发自内心地对学生予以平等地关注、期望、信任和宽容。
3.职业习惯。就高校辅导员而言,正确的职业习惯是积极地承担职业责任、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的现实体现,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积极的职业情感支配下的健康的活动方式和稳定的职业行为。一方面表现为辅导员能够自觉地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主动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培育学生,充满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教育管理、服务奉献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主要应是主动介入和个体指导,即走出办公室,摆脱事务性工作的纠缠,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辅导员主动磨砺在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中职业行为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着力磨砺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意志、道德习惯,逐步形成高尚、完美的道德人格,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塑造学生。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这种职业特殊性受到忽视,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等具体问题,表现为“专职不专,兼职不兼”、职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偏低、专家化发展缓慢、队伍流动性过快等等,使高校辅导员面临严重的职业尴尬,甚至引起辅导员的职业人格障碍。
三、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的构建
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人格的构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首先塑造辅导员健康的职业人格。前苏联学者彼得·安德烈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人的心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产物。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和纪律观念等的有机统一和体现,是辅导员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积极的职业情感和稳定的职业习惯的内在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成为“导向型”辅导员。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培养高校辅导员健康职业人格的前提,“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备以思想教育专业为主的综合型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培养辅导员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当前,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高校辅导员中真正兴起一个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高潮,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行动,指导工作,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严格工作要求,确立“学生至上”的工作理念,成为“服务型”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内容是静态的,但辅导员进行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静态的学生工作内容需要辅导员的动态诠释,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高举“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帜,满足学生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教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管理要“高标准、严要求”,服务要“耐心细致、热情周到”,处处体现关心、时时体现关爱、事事体现关怀;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个体指导和心理疏导,克服辅导员工作被动式、管理型、办公室化的倾向,要从事务性、应急性、临时性的琐碎和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主动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着重做好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个体性、特殊性的困难和问题。
3.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感,成为“职业型”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职业要求高。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辅导员在价值取向上发生偏转,在职业投向上出现偏差,不热心辅导员工作,对工作应付了事,对学生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形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必须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和职业人格,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回报、纪律与自由等方面的关系,树立对国家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精神,在服务中体现人生追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创造中体验人生乐趣;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克服“稳定时辅导员可有可无,紧急时辅导员是消防队”的错误思想,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制定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长远规划,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工资待遇、表彰奖励、培养提高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其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辅导员整体工作绩效的提升和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的提高”。真正把辅导员职业规划成值得一生去从事的事业,值得一生去研究的专业,值得一生去奋斗的职业。
4.提高业务能力,强化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成为“专家型”辅导员。这是新的历史条件对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开展专业化、专家化业务指导的需要。一是要建立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培训机制。推行辅导员准入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各种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二是要建立高校辅导员的课题研究机制。引导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课题研究,规范研究行为,形成研究习惯,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建立高校辅导员的业内发展机制。规范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职称晋升、考核奖励、职务晋升等的程序,把辅导员的业内发展放到与教学、科研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规划,让辅导员觉得从事这项工作有目标、有奔头、有干劲、有希望,沿着这样的方向奋斗下去,一样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25.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0-51.
[3]江高翔.高校政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构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97-101.
[4]杜言敏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7-40.
[5]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02):91-93.
[6]孙晓丽,李春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与工作模式探析[J].党史博采,2007(03):32-36.
[7]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28-29.
[8]颜农秋.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职业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