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7900000006

第6章 结构与过程(1)

自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下简称多元一体论)近20年来,为什么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并行的态势?毫无疑问,费老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但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的图景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族群或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又是如何完成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又如何实现匹配上的“美美与共”?凡此等等问题,如果不加深化和细化的研究,那么:

有的学者认为56个民族称民族,中华民族也称民族,不好理解;尤其是译成外文,中华民族不用多数格,与56个民族一样用单数挌,外国人无法理解。

有的学者担心在制定政策和宣传中,如果把中华民族说成是一个民族,可能在少数民族中引起误解,以为是用中华民族来掩盖少数民族的存在。

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是国家的名称,中华民族过去与汉族是同义词,现在用来指中国各民族,应该是中国各民族的意思。

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外,华人和华侨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他们也觉得不好理解。

更多的学者认为汉族、藏族、回族、满族、瑶族等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是指民族来源是多元的,各地区也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一体”是不管来源如何,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有何差异,都认同为一个民族。如果是这样,中华民族的“多元”是指当代中国的56个兄弟民族,但中华民族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不能称为一体。如果是指祖国的统一不可分裂,中华各民族都要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大陆上各民族都要支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改为“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国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或“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统”就比较好懂一些,也确切一些;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一体”是指什么?难理解。

九九归一,所有对多元一体论的不理解和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多元一体理论内涵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论,而如果再加上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论的诠释和解读,一些不理解和质疑就可能迎刃而解。

一、多元一体论内涵的本质是结构论

细读费先生的多元一体论,人们不能否认费先生也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他论述过多元的起源到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接着又论述了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和地区性的多元统一,以及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同时又论述了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汉族的向南扩展和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竟管如此,人们在解读和评价多元一体理论时仍然把这一理论内涵本质的焦点聚集到了结构论上。

早在1990年周星就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分析了多元一体论的结构论特征,他说:“就中国民族学中民族分类与民族范畴的多义性而言,有必要以中国民族构成的多层次观点予以闸释,基于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便可以导出中华民族整体观的理论。显然,中华民族以超越中国各基本民族单位的族际聚合为特征,基于各基本民族单位的共生共存、文化中的共同因素与共同历史命运而成立,她虽然是在近代与列强的对抗中形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的,但却有着真正丰厚的历史基础与文化共识。近现代以来日益成长着的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族际经济生活以及中国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发展挑战,都将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实现。包括各基本民族单位及其文化的“多元”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一体”,从自在到自觉与自为的历史进程,或许并没有完结,她还在持续之中。这个“一体”以“多元为前提,而不是以“多元”为代价,在这个“一体之中,并不是绝对的同质,在族源、结构和层次上的各民族“多元,恰恰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源泉。”

林耀华也从结构论的层面肯定了多元一体论,他说:“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

协助费先生完成多元一体理论建构的陈连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的《跋》中就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老对中华民族结构的高层次概括,是对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新开拓,并已为此项研究创立了核心理论。”很清楚陈连开把多元一体论定位在结构论上。

徐杰舜1999年在《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的《题识》中说: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要点是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正是建立在汉民族的“多元一体”上的,因为汉民族这个雪球的“一体”,是由许多大、小族群的“多元”组成的。而汉民族这个雪球又具极强的整合性。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一切外来的因素都逐渐变成汉民族这个雪球整体的一部分。在这种整合状态中,汉民族“一体”内的各个族群单位有着相互的联系,他们互助认同、依赖而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认识也是把多元一体论视为结构论。

宋蜀华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上明确地以《认识中华民族构成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为题说:“费老的研究不仅创造性地引出了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崭新理论,而且是一项极重大的发现,是认识中华民族整体结构的一把钥匙”。显然结构论是多元一体论的主旋律。

邸永君2003年发文披露,在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结构的研究领域孜孜以求的同时,许多从事民族研究的学者也在思索和探讨着同一问题,陈连开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陈连开把中华民族“多”与“一”的关系概括为“多元集合体”。费老认为,把中华民族概括为“多元集合体”的提法不易理解,不如概括为“多元一体”。费老的高瞻远瞩,使陈先生顿开茅塞。他立即把手头存有的论着全部送给费老作撰稿参考之用。费老以其高度的概括力,将中华民族结构作了高层次阐发,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杰作。

陈育宁于2005年在《宁夏日报》上撰文也认同了多元一体论的结构论本质,他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并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一在描述和分析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多民族历史特点提供了一个把握全局的总思路。

孙秋云于2006年还发文认为,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它是以当代“民族一国家的政治理论为参照框架,结合中国各族体历史发展的状况,以族体为中心的一种观照方法,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创见的结构图。好一个“结构图”,真是一语点睛!

对于多元一体论的结构论本质,费孝通后来又作过进一步的阐述,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说:

这篇讲话(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为什么学术界众口一致地认为多元一体论的本质是结构论呢?说起来实际上很简单,费先生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命名多元一体论关键词就是“格局”,而“格局”一词的本意就是“结构和格式”。所以费先生的多元一体论的着眼点,或者说理论基石就是结构论。

要讨论多元一体论结构论的内涵本质,有必要了解结构主义的特点。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强调结构主义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各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以至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即结构的整体性;第二,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即结构的可变性;第三,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即结构的可识性。即族群结构具有整体性、可变性和可识性三个特点。

那么,如果分别从中华民族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来探讨,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结构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变性,在此,可变性只涉及中华民族的外部结构的独具特色,它不同于结构主义所说的使族群不复存在的可变性。这里的可变性不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存在与否问题。它指的是中华民的构成部分会发生改变的情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外部结构是一个变量,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为了说明问题,在此以汉族为例,汉族在形成时期的三个阶段结构变化的事实,即首先在起源时代,主要有炎黄族群集团、东夷族群集团、苗蛮族群集团、百越族群集团和戎狄族群集团等五个大的族群集团。而这五大族群集团又分别由几个次级族群组成。其次,到了夏商周时代,结构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夏民族由颛顼、帝喾、伯益、皋陶、羌人、共工、驩兜、三苗等族群构成。最后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华夏)的结构同样发生了改变。春秋时作为为“诸夏”的族群主要有姬姓、羌姓、子姓、妣姓的部分姓氏;战国时期变为齐、燕、赵、楚、秦五大族群,当然还有一些中小族群。直到汉朝才最后形成为汉族。

中华民族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稳定性,所谓稳定性当然就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结构不会轻易改变,不会因为其外部结构的可变性特点而改变整个结构的根基。正如纳日碧力戈说:“在族群的这些结构下面,具有一个相当稳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的内在根据之一。构成结构的因素可以千变万化,但并不影响一个族群相对于另一个族群的心理界限,不影响对内象征性认同和对外象征性排斥的存在。”也就是即使中华民族结构的构成因素发生了变化,一些小族群被同化为另一些族群的一部分,或者一些族群消失了,但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依然如故。正是中华民族结构的可变性和稳定性这两个看来似乎矛盾的特点,却充分揭示了中华民族结构的独特之处。这就费先生所精辟论述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一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论的研究既然涉及到“结构”,因此,费先生使用“格局”这个关键词来表述自已的学术思想,既是为了描写的方便,也是为了证明的方便。所以,费先生的多元一体论具有以下几个学术取向:

一是可以从结构的角度解剖中华民族。从结构的角度切入,可以对中华民族进行学术解剖,从而可以分析中华民族的构成,对中华民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就是费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二是可以从结构的深层次认识民族的整体性。从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出发,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即中国各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三是可以从结构的可变性把握民族过程。所谓民族过程就是民族产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一个民族产生、发展、吸收、扩散、聚合、分解、磨合、整合和认同的过程。如何观察和把握民族过程,关键在于抓住构成民族结构标识物的变化。而民族结构的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民族分解过程,其可表现为一个民族的族群分解出去,形成几个单独的民族,原生的民族就不复存在了。另一种是民族结合过程,即若干单独存在的族群或从其他民族中分化出来的族群相互接触而产生地域和经济联系上的统一性、语言和文化上的同质性的过程。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这两种变化类型最终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而“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说到这里,多元一体论内涵的本质是结构论不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之义吗?

其实,对多元一体论内涵的本质是结构论的特点,除了上述的整体性、可变性和稳定性外,还可作深入和细化的研究,如结构是分层的,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先生所说“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史精品年度佳作所收录的文章正是以此为目标的。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百年,而《共和不和》《末世摄政王载沣的角色》《辛亥百年》和《三0二九广州起义之罗生门》从清朝、北洋政府、广州起义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了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辛亥革命。卢荻、吴韶成和莫栋梁、项小米的文章向读者们介绍了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斗争胜利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工作者的生平,历史不会遗忘他们。而最后一类文章更为有趣,李洁非和吴正格的文章则分别从桃色与党争的关系和满汉全席的发展入手,揭示了明朝和清朝在政治上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见微知著,发人深省。
  •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明清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思想指导下建成的。城墙完全围绕“防御” 战略体系建造,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墙顶可以跑车、操练,非常坚固。该书详述了关于明清城墙的历史过往,特点及价值,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秋风吹不尽

    秋风吹不尽

    本书是萧默作为建筑艺术专业之外的一个文章选集,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的真实记录。1963年,作者由梁思成先生促成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作者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 中国文化博览1

    中国文化博览1

    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百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热门推荐
  • 20岁定好位,30岁有地位

    20岁定好位,30岁有地位

    不做爱情中找不到自我的痴男怨女,不做职场中升职加薪两无望的“二类分子”,读懂自己定好位,用50分的努力换取100分的人生! 也许你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能干,不够可爱,不够……女人对自己永远是挑剔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但是,作为女人,你一定具有作为女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良好的直觉,讲人情味,包容心强,抗压性好,有耐心,善于倾听,是理想的谈伴……在爱情、友情、职场、家庭生活中,善于运用自己作为女人的天赋优势,才能够牢牢掌控自己的幸福。
  • 鬼脉探墓

    鬼脉探墓

    世人皆知龙脉,却不知还有一种鬼脉。自古凡遇龙脉必有大墓,若遇鬼脉必有妖,九死一生。
  • 豪门游戏:君少,请接招

    豪门游戏:君少,请接招

    【大宠大虐】她生性温婉,却为他进入黑道,只为守护他。她高傲常常把尊严视为第一,但却为了他放弃了尊严小心翼翼的讨好。而他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厌恶,恨不得她赶快消失。??片段:“沐烟,馨儿要是有什么事,我要你生不如死。”君祁紧抱瑟瑟发抖的沐馨,厌恶的眼神投向了沐烟。沐烟眼眸一热,心中有些许悲伤,原来,她的命还比不上馨儿害怕时的一个动作阿…她想虐头就走,或者上前打他一巴掌。可到了最后,沐烟只是低眸沉默几分钟,再次抬眸,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走上前轻轻理了理他的袖子,道“你开心就好”是阿,你君祁开心就好,只要他想要,她的命,她的财产,她的器官……她的心……都可以是他的??
  • 大将军李牧

    大将军李牧

    少年勇武,白马金羁,从武灵王军驰骋西北征战匈奴,从士卒直到大将军,生平未尝失败于疆场,其战争指挥艺术炉火纯青,尤精骑兵大兵团作战,长途奔袭,彪悍灵动,北疆威震匈奴,击走奸诈燕国,数败强秦,并与秦灭国大军相持。平原君的器重赏识,两朝明君的临终嘱托,生死相依的军营兄弟,鱼水之情的赵国边民,奸诈弄权的朝中大臣,风雨飘摇的赵国局势,龌龊的末代赵王与奸佞朝臣,终致雄杰悲歌。
  • tfboys之夏末花香浅浅幽

    tfboys之夏末花香浅浅幽

    (大大王伊欣的新书哦O(∩_∩)O~)十年苦恋……我爱的人王源;我的帅气学长王俊凯;冰山一样的易烊千玺……我们那么美好的爱恋却逃不过现实的逼迫……一纸婚约,让我们相隔,离开真正爱的人遵从家人设定好的结局……难道我们真的要这样才好么……谁说的青春无悔?说好的十年之约呢?不……我不要……我和你之间,隔着——美梦与现实——夏末将至——花儿将开——你我将共赴一场青春的盛宴申请删除!
  • 游浮记

    游浮记

    一副疮痍皮囊,独自孤言少语。四处流浪,偿还前世孽债。
  • TFBOYS之爱的彼岸

    TFBOYS之爱的彼岸

    与梦想的接近,与偶像间的温暖~那么美好,那么梦幻。冰琪凌般的甜蜜,你值得拥有!
  • 一剑封圣

    一剑封圣

    上古时期覆灭后,当今修炼界剑修为尊,最强者被称之为剑圣。少年背负着不为人知的使命,梦想成为一代剑圣,自天海城走出,一剑封圣!
  • 我的七八岁

    我的七八岁

    此书写给现在的青少年朋友,这里面有你没有经历过的很多有趣故事。也将此书写给上世纪50、60后的朋友们,这里有你经历过的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勾起你那个年代儿时的回忆。
  • 东京喰种迷踪之心

    东京喰种迷踪之心

    混乱、黑暗、无助,真实的世界,一场没有胜利者的人类与类人类的战争。绞杀、残忍、暴虐,屠戮的盛宴,侥幸存活的两个物种的结晶,是否能够改变原本无法改变的局面呢?喰种的世界,也有互助与关心,世界的本质,其实相同。迷失的心,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