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糟柏于一体,而又水乳交融的统一体。老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宇宙本原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益,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
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不仅其余的诸子百家学派所不能比拟,而且与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儒家学派不同,但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1.老子的宇宙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老子看到周王朝的统治日衰,为探索新的治世方法,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在商周之际,我们的祖先从日常生活中已经找出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五种元素,作为宇宙万物生成本原的思想。老子又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也就是古代人常说的混元气,混元气之中同样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产生出新的物质。“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伯阳甫曾经说过,“天地之气,不失其序”。据此,可以认为,伯阳甫对老子的影响是很深的。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的规律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25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规律的“道”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春秋末期天神上帝占统治主导地位,周王朝的统治层不敢公开揭露这个骗局的情况下,大胆地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上帝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上帝”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宇宙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便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
在春秋末期社会阶级矛盾深化的实践中,老子的宇宙本原论动摇了天命观,对启发被奴役和被剥削压迫人们的阶级觉悟,诱发他们的反抗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周王朝的统治是个重大的致命打击。以至于以后的历代农民起义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无不与老子的道学理论影响有关。
老子还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德治”与“礼治”的虚伪性,“上古有德之人口不言德,近人无德而口不离德”,一语道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倡“德治”的虚伪目的,是为了拢络劳动人民纳入他们的剥削奴役的圈子,听任他们的剥削奴役。进而揭露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大道废,有仁义”(《道德经》第1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也”(《道德经》第38章》)。
孔子则认为世风之所以日下,是因为人们淡忘了古时候的礼仪。如果把周初繁荣的礼仪恢复起来,世界就可以回到周初的兴盛状态了。于是他千里迢迢到毫州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巳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说,就因为那些周礼不管用了,才有今天的衰败,也就因为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才把国家闹到这个地步。
2.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根本存在的运动实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宇宙本体虽然无形、无声、无名,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所把握。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38章)。在2500多年前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子通过观察天象和考察天体运行的规律,肯定了宇宙本原的客观实在性,并且断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21章)。老子说,我怎么知道万物始初的所以然呢?就是根据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21章)的运动规律,断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地25章)。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老子的预言,“地球和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2页)。老子是一位非常敏锐深邃的思想家,他并不满足于“宇宙是物质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飞跃性的认识,进而探索宇宙万物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在当时根本没有生物学、细胞学等自然科学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老子天才地预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0章)此“无”并非“纯无”、“空无”,而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到有的进化思想和辩证思维的认识。“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牡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6章)老子所说的谷神可能是阴阳对立的元气,内涵着创生万物始基,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老子以数字的方式表述了宇宙万物逐渐生成的过程。
恩格斯说:“拉普拉斯以一种至今还没有人超过的方式详细地证明了,一个太阳系如何从一个单独的气团中发展起来;以后的科学愈来愈证实了他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第17页)老子所说的“道生一”可能是指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14章),在一定条件下分为天地,天地之气均匀调和逐渐生成万物。人也是由分化产生出来的。老子说,我怎么能知道天地没有生成以前的情况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14章),只能根据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驾驭现实存在的宇宙万物。
3.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
“因为除了运动和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毛泽东《矛盾论》)“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4页)。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首先把“道”看作是抽象的物质概念,并且指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老子认为“道”虽不可见,但它像是万物的宗主,是支配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需要依赖的力量,“道”是能够从纷繁的现象里面掌握统一的关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4章),把对立面都统一起来了。
老子认识到对立面的现象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以统一道理掌握错综复杂的对立事物,“湛兮似或存”(《道德经》第4章),这些隐隐约约的道理,好像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我不知道“道”是由什么产生出来的,“像帝之先”,好像是上帝的老祖先。老子以渺视的口气,提出了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把抽象的物质概念和物质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道”看作是客观实际存在于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因为“头脑里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地18页)。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逐渐生成的过程中,发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事物的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各自的对立面又是相辅相成的,经常互相转化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这就揭示了辩证法的重要原则,追溯到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接触到哲学的根本问题。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级原因,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自然辩证法》209页)老子并且把事物相互作用的终极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是老子对物质运动形式的总概括。
4.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是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也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承认发展,他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凡是在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基础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
但是老子把“道”与物质实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联系在一起,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两个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一使用,可能是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也可能是认为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他认识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转化,但不曾认识到矛盾转化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特别是老子以天道推论人道,否定了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贬低了人的创造性和斗争性,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即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片面地以“柔胜刚”、“曲则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40章)的局部真理当作普遍规律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26章),导致回避斗争,及其社会发展观的循环论等,都带有形而上学的因素,这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不彻底性的表现。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