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处,“奥运会”这个字眼,总能唤起人们某种类似宗教般的情感。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也是首次举办,国人的热情与期盼可以想见,因为奥运情结的深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在2001年申奥的时候,中国有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北京有97%的市民支持奥运,国际上有些人质疑这个数字,无论是悉尼、纽约、伦敦,都有20%、30%的人是不支持奥运的,因为他们觉得奥运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或者是觉得不安全啊等等。后来就有一个国际的独立的调查机构在北京作了一次调查,结果他们得到的数字是98%。让全世界大跌眼镜。
亚萍参与了两次申奥,参加了两届奥运会,她对奥运的情结自然比别人来得更加浓烈。
初进清华,潘明娟老师和其他老师都曾问过她,你毕业以后打算干什么?每次,她几乎都不用思考,脱口而出:从事体育事业。为了追求她所熟悉和热爱的体育事业,她大胆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语专业。因为,按规定,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工作时必须要用英语或法语进行交流,不会英语,就无法承担运动员委员会的重任。几个老师对她很是赞赏,在他们的眼中,亚萍没有迷茫,她了解自己,目标十分明确。
2003年初,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邓亚萍进入北京奥组委市场部工作,主要负责国内赞助商的工作。自从北京申奥成功以后,到奥组委工作便成了亚萍的愿望,拿到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之后,亚萍就向北京奥组委提出申请,希望能到市场开发部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对此也非常支持。大家笑称:“小邓志气满满地杀回来了!”
那时,亚萍的名片上写的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市场开发部赞助商处,项目专家”,大家不禁会问她,为什么选择一个离乒乓球那么远、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市场开发部门?
亚萍笑言,自然是源于在英国受教育的经历以及作为运动员的背景。运动员生涯自然让亚萍对体育内涵的理解比普通人多得多。而这几年在西方,观察了西方体育事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邓亚萍同时也意识到了一场体育盛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往近了说,如韩国在1988年奥运会以后经济全面腾飞,催生了很多民族品牌。“三星”就是通过奥运一步迈向了世界。在她看来,2008年的北京奥运不仅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更会使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像一艘大船,行驶在一片无以逆转的光辉大势里,那种吸引力让远在英国留学的她不能忽视,自然而然地,亚萍回来自愿为中国体育的市场化做一些工作。
退役几年以来邓亚萍都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数个委员会的委员,但是作为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去体会奥运和作为一个官员去体会奥运有很大的不同,亚萍参加了1992年和1996年两届奥运会,都拿到了世界冠军。她和乔红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乒乓梦之队的风貌。但是,亚萍做运动员的时候却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奥运的氛围。对于她们有实力拿奥运冠军的运动员,绝不仅仅在于“重在参与”,首先考虑的是夺金。她们直到最后休息几天才能去感受奥运村提供了什么设施,城市是什么样子。那是几乎签了军令状的比赛,怎么可能马虎的了?但后来她作为奥委会的官员,才更多地思考奥运村里各国国旗“争旗斗妍”的含义,也更多地感受到了奥运给老百姓带去了什么。接触最多的是悉尼奥运会,邓亚萍参加了火炬传递,当年她跑在澳大利亚的道路上,道路两旁的澳大利亚群众家家户户围坐在街道边,如同过节一样,她第一次深深感到奥运会给每个老百姓带去的快乐。这种时候她就很能理解奥运会的创办者顾拜旦提出的奥运是一种CELEBRATION:欢快的庆祝,就是体育与人的狂欢。
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都是盈利的,这给北京奥运作了个不小的典范。北京奥运会要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市场开发真的很重要。这就是亚萍选择在市场开发部的初衷。她对奥组委的工作就像她当年打球那样充满激情,也一如打球时那样自信,她希望通过她个人的影响、她的无形资产、她的个人魅力、争取更多的赞助,为北京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为一名成功的运动员,给大家的印象首先是诚信,因为运动员都是通过奋发向上、通过努力拼搏取得成绩的,而商界最讲求诚信。邓亚萍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与国际奥委会指定赞助商以外的国内外大公司接洽,亚萍的个人品格和求学经历,特别是她的正面形象,还真帮了她不小的忙。
2003年2月24号那天,亚萍正式上岗,紧张忙碌的程度超出了亚萍的想象,主任对亚萍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对你进行特别培训,一进来就要参与项目实践,希望你能谅解!”亚萍非但不觉得尴尬,反而觉得自己很幸运,她不希望有人对她另眼看待,她想要平等相处,这会使她很快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上任第一天,邓亚萍就参加了美国VISA公司组织的一个研讨会,面对来自17家银行的代表,身着黑色西装,蓝色流光衬衫,脖子上悬挂一条“D”字形的项链的邓亚萍充满自信侃侃而谈,“作为北京奥组委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在中国范围内为保护国际奥委会TOP赞助商VISA的权利而出一份力。2008年我们不仅要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最好的奥运会,也要办成一届盈利的奥运会,希望各位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与会者评价说,邓亚萍一定能适应这份工作,她有做市场营销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因为她本身是个名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只需要她去介绍别人,而不需要别人来认识她,这就是她的优势!
当然,进奥组委之前,邓亚萍已经知道自己的名人效应要全部奉献给北京奥运会了,因为奥组委有明确纪律,工作人员不能从事任何兼职和商业性的活动等。出任三级项目专家的邓亚萍每月算上各种津贴补助,只拿4000多元的工资。不过亚萍甘之如饴,她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国家办奥运并不是为自己谋财路,如果人人都想着分奥运的一杯羹,大家就不能全心全意把奥运会办成极致。亚萍说,做事情不仅要懂得付出,也要懂得放弃。
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得心境和看法也有了改变,在以前,她跟很多人一样,有一些片面的看法,觉得名人好像只是一种摆设,起个花瓶的作用,是大众娱乐的产物和牺牲品,其实不然。在参加奥运组织活动和相关政府会议的时候,作为名人的那些委员,不管是体育界还是文艺界,只要他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他一定有丰富的经历,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才能到这个层次。他不是一个花瓶,不是一个摆设,他可以给出许多的思想,名人是瞩目的焦点,大家愿意看名人说事儿。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广纳雅言,通过自己的渠道,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一些事情,效果会更好,影响力会更大。
用亚萍的话说,“名人作用有时比文件力量大”。
亚萍的名人效应在市场开发部发挥地游刃有余,一个处里,加上她六个人,年轻人的团体干劲十足,在北京奥组委对首批招聘人员进行培训的课堂中,邓亚萍就集中精力听了奥组委有关负责人就市场开发、场馆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专题报告,学习的劲头比谁都足。刚上岗的时候,邓亚萍告诉同事:“无论我以前获得过何种荣誉都已经Pass(过去)了。而现在,如果是打乒乓球,我可以当你们的老师,但要谈到工作,你们则是我的老师,我只是一个学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多一点帮助与耐心。”没到几个月,亚萍已经可以独立提出议案,独当一面了,很短时间就已谈妥了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两个合作项目,一个是耐克公司,另一个是红领西服。
200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亚萍调到了装备中心。主要工作是关于亚运会的市场开发。由于中国综合体育成绩在亚洲一枝独秀,悬念稀缺将影响亚运会的受关注程度。内部人士则透露,由于经验及其他种种原因,在上一期的亚运会招商工作中,最后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当时亚运会招商所处的大环境是,在这个夏天,一系列商业体育赛事在中国尝到了不同的滋味。皇马、曼联走马观花般在人们面前一闪而过,吸引了眼球也带走了金钱——那是由商人一手操盘的事件,尽管不成功但总还算热气腾腾;南京的“三国赛”,近千万的亏损毫不留情地暴露了主办方的失败。
但是2008年奥运的契机还是让官员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之前的几次大赛上的成绩和体现的精神都将成为北京奥运成绩的根据,因此必将吸引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引来企业的热烈追捧。因此经验丰富的亚萍就被特意调过去,参与亚运会的招商活动。
从奥运会的市场开发转行到亚运会的市场开发,是否有些“大材小用”呢?对此,邓亚萍别有见地。“虽然亚运会的地位不能与奥运会相提并论,但在市场开发和运作规律上前者可以向后者借鉴许多经验。”
邓亚萍上任的时候,装备中心正在实施将2005年东亚运动会、2006年亚运会及2007年亚冬会“捆绑”销售的一揽子市场开发计划。这与原来零敲碎打的开发模式有很大不同,赞助企业可以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获得商业回报,应当说很有吸引力。另外奥运会高额的赞助经费也令不少国内企业望而却步,而亚运会的门槛要低得多,而中国奥运会选手与亚运会选手又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所以亚运会的商业价值也不可小觑。
在“强者更强”——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合作伙伴市场开发推介会上,亚萍在会上详细讲解了“强者更强”的品牌价值——这三届运动会将会成为其奥运赞助后在中国进行全面和深入宣传的有利机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会成为其与消费者进行感情联系的桥梁,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说,可以利用这三届运动会,在2005——2007年间,连续三年搭建长期、稳定的体育营销平台,并在2008年奥运会时提高推广和宣传。第三,中国体育代表团本身提高了品牌价值和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根据央视最新调查表明,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赞助商给公众留下了三个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实力很强,值得信赖,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她拿出在英国求学时的论文精神,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第一,电视,中央电视台对2002年釜山亚运会的播出,总时间多达18760分钟,第二报纸,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大中城市,42家主流报纸的跟踪,对釜山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报道多达16526篇,从今天刚刚得到的央视调查显示,公众关注雅典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58.5%的人关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表现。”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中国体育代表团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强者不仅表现在昨天,更体现在明天,也足以让亚萍说动企业与中国体育代表团联手。
亚萍栗色卷发、金丝眼镜,字句铿锵地面对众多企业家讲授体育事业的品牌价值,当她结束后,全场一片热烈鼓掌,亚萍也含笑向众人致礼。
转战于世界各大赛场,在中国和英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在中国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担任重要职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磨炼,不同的收获。邓亚萍说,接触过东西方的多样文化之后,人的眼界就会更开阔,看待问题更客观,做事情也就更理智。她建议所有人有机会应当“多学、多看、多走”,正如中国老话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