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组织的“掌门人”——萨马兰奇,如何与我们的邓亚萍结缘,又是怎么缔造出世界体坛的“忘年佳话”?
说起缘由来并不偶然,萨马兰奇年轻时就非常喜爱乒乓球运动,曾经获得过西班牙的全国混合双打冠军,他对乒乓球有特殊的感情,于是积极主张将它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乒乓球能列入奥运会项目,萨翁功不可没。他喜欢打,也喜欢看,而且是个很有品位的观赏者。
从1990年在日本举行的首届世界杯乒乓球团体赛开始,乒乓球赛就给观众的眼睛一种崭新的享受——红地板、蓝球台、一只黄灿灿的小球轻舞飞扬、蹦跳旋转!红黄蓝三原色的巧妙搭配,加上那次大赛男女团体赛还采取五盘三胜的新赛制,取消了原来男子团体赛九盘五胜的赛制,大大缩短了比赛时间,更加激烈、富有观赏性。观众看得津津有味,通体舒畅,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萨翁的建议。
除了黄球、蓝球台之外,萨马兰奇还建议乒乓球台下安装麦克风,可以使运动员生动的声音和他们的表情一并传输给全世界,并且按奥运会的规格发奖。这是他的一个创造性地发展,他不满足于沉闷单调的比赛,一直致力于将体育艺术化、体育商业化。他说:“这样才能提高乒乓球的观赏效果,有利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也有利于电视转播。否则比赛就成为色彩单调的无声电影了。”所以乒乓球赛的转播就如同卓别林的电影,从无声到异彩纷呈,连乒乓球星的喊叫声和喃喃自语也变成大家津津乐道的趣事。
在1991年日本千叶第41届世乒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日本的皇太子陪同下一块儿观看比赛。他到现场的时候,正在进行的是中国队和瑞典队的男子双打冠军争夺战。双方球员打得毫无生气,发球绵软无力,扣球也失误频频。解说词里,解说员讽刺地说:“打球的时间还没有捡球的时间多”。解说员尚且如此,看台上的内行萨翁自然更是感到索然寡味。他曾经很无奈地对人说,当代乒乓球运动一个愈来愈突出的弊病,就是失去了观赏性,也就失去了观众,所以怎么调动一切现场因素在极短的时间里让场外的观众被吸引,让他在看台上思索了很久,运动员是运动场上的主角,即使背景搭得再好,运动员不投入仍然无法使人畅快。
但是之后进行的女子单打却让萨翁眼前一亮,激动不已。场中的邓亚萍以她那快速、干脆的发球抢攻,变化多端的线路和落点,打得汉城奥运会女单亚军李粉姬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李粉姬曾是亚萍的宿敌,球风坚韧而敢拼,不过亚萍这次是铆足了劲一扫两年前的败局。这场比赛从第一个球过网,到最后一个球出界亚萍得分,亚萍一直为自己呐喊,萨翁则在主席台上叫好,最后那场比赛仅仅只花了45分钟就以3∶0的比分结束了战斗,18岁的邓亚萍第一次登上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宝座。萨翁当即决定亲自为女子单打冠军颁奖,他恳请日本方面为他安排,这是他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颁奖。
当大会宣布萨马兰奇给她颁奖的时候,18岁的她只觉得挺有意思,完全不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颁奖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只觉得在场所有的人的情绪和气氛都不同了。后来翻译和教练都对她讲,“你很幸运,没有几个中国运动员能有这种待遇。”她才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这也是萨翁与邓亚萍的第一次交往。
1991年9月,邓亚萍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萨马兰奇杯”比赛,场上邓亚萍的干劲和斗志再次吸引了看台上的萨马兰奇,萨翁喜欢邓亚萍那种大刀阔斧、快速凶猛的打法,那种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顽强作风。早年打过乒乓球的他看到比赛场中娇小的亚萍,爆发出惊人的气势,打心眼里觉得亲切,一向礼度规矩的萨翁甚至为她叫好喊出声来。这萨翁的呐喊可不同凡响,邓亚萍果然不负众望,夺得冠军。9月2日,前来观看男子单打决赛的萨马兰奇先生把邓亚萍叫到主席台上,向她祝贺夺得冠军,接着亲切地问她∶“什么时候有机会去欧洲?”邓亚萍说:“今年11月在您的家乡巴塞罗那参加世界杯团体赛。”话音刚落,萨马兰奇主席就说:“我邀请你来洛桑做客。”男单决赛结束并颁奖以后,邓亚萍走上领奖台,接受萨马兰奇老人颁奖。这是老人第二次为她颁奖,两个人都有些兴奋,萨翁朝亚萍一眨眼,亚萍立即笑了出来。作为一名运动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去做客,这在中国运动员是从未有过的,邓亚萍第一个获此殊荣。当时国家乒乓球队也替邓亚萍高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所有中国运动员的光荣。教练拍着她的肩摁着邓亚萍的鼻子说:“你这丫头!这可是钦点去的啊!”
1991年11月25日,紧张的世界杯团体赛结束后,邓亚萍根据萨马兰奇约定,马不停蹄地赴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做客。当时她以为一个国际奥委会主席邀请世界上任何一名知名运动员吃饭,是件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当到了洛桑,翻译告诉邓亚萍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被邀请到奥委会总部来的运动员时,邓亚萍很吃惊,原来自己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个,更是世界第一个!中午用餐时,他们去的餐馆的华侨老板得知他们是来见萨马兰奇的,热情地教亚萍一句西班牙卡塔兰方言的问候语“BonDias!”邓亚萍反复练习后学会了这句话。晚宴上,邓亚萍一见萨翁,就甜甜地向他道了一声“BonDias!”萨马兰奇没有想到这位东方小女孩竟会用他家乡的方言问候他,看到球场上虎虎生威的邓亚萍如今笑脸盈盈地站在自己面前,心里说不出的喜欢,立即把邓亚萍拥进怀里,亲亲她的脸颊。
晚宴上萨翁和邓亚萍就像祖孙俩一样的聊了起来,平时训练的怎样?苦不苦?比赛多不多?国家队有没有安排课余时间?平时喜欢玩什么?很多生活小事,都一一问及。谈到乒乓球的打法,萨马兰奇直言不讳,对邓亚萍说:“我非常喜欢你的打法,快速凶猛,看起来够味。”当萨翁知道亚萍喜欢听音乐并准备参加全国运动员卡拉OK大奖赛的时候,他便邀请亚萍现场表演一下,亚萍干脆地答应,为萨老演唱了她最喜欢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她那略带童音的歌声在大厅里回荡,博得满场掌声。当萨翁知道这首歌的涵义的时候,更是大加赞赏。亚萍一开始还有些怯场,可是当萨翁关怀地问这些问题时,她也不扭扭捏捏了,自然放松地回答起来,亚萍杯子里的果汁没有了,萨翁很自然的叫人添上,在场所有人都为那一幕二人的默契而感动。当得知邓亚萍5岁就跟当教练的爸爸开始练球时,萨翁好奇地看着邓亚萍,又凝神地想了一下,才问:“那时你有多高?打起球来一定很困难吧?”原来他在根据亚萍现在的身高来想象亚萍小时候打球的样子。邓亚萍笑着说:“我的头刚超过球台,得把手举起来打。”萨翁的秘书玛尔塔小姐立刻模仿儿童举手在头顶上挥拍打球的动作,把全桌的人都逗乐了。邓亚萍一边点头一边说:“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我那时还踩着木板打球呢!”席间,邓亚萍得知萨翁年轻时也是乒乓球运动员时,惊讶不已,就把自己的一块备用球拍送给了萨翁,同时请他在两只黄色乒乓球上签名留念。萨翁欣然答应,他一面签名,一面风趣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乒乓球上签名,就像在一件工艺品上精雕细刻一样。我的名字很长,得环球一周才能写全!”
接着,邓亚萍拿出了她准备好的礼物——一对健身球,当亮出两枚精致的石球的时候,除了中国翻译,在座的人都一头雾水。亚萍详细地讲给大家,健身球在手中滚动时可以刺激指尖和手掌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锻炼和休息,这是根据中医几千年的原理总结而成,萨翁平时忙于工作,也许没有时间去进行长时间的锻炼,所以她送给他这个在工作时间随身携带的健康,和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祝福。萨马兰奇一边听着邓亚萍的解说,—边拿起球来在手中转动。然而,他毕竟不熟练,两个球刚一转动,就掉了一个,拾起来再转,又掉了,连续几次都没有成功。邓亚萍笑着告诉他:“多转几次就熟练了。可以由里向外转,也可以由外向里转。我们那边的人都喜欢这样五指循环着联系,工作、休息都可以。”这时,萨翁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类似橡皮泥的东西给亚萍看,上面有一些捏出的指纹。这是西方的一种健身用品,他讲解它的用法,其实就在于握力练习。萨翁拿着中西两个什物互相比较,那好奇的神情让亚萍笑得合不拢嘴。亚萍还向萨翁赠送一个河南家乡的独山玉刻。萨翁非常喜欢,这个玉刻一直陈列在萨马兰奇餐厅的主要陈列柜内。萨翁则送给邓亚萍一套介绍国际奥委会的纪念品和瑞士盛产的巧克力,幽默地对她说;“巧克力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会发胖,影响你打球。”
让她更吃惊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天邓亚萍和翻译刘北剑在萨翁的秘书玛尔塔小姐的陪同下,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奥委会总部,邓亚萍看到五环旗和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玛尔塔小姐告诉她,这是萨马兰奇特意让秘书在奥委会大楼门前挂了一个五环旗和一个五星红旗。专门为中国客人而升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能享受到这个礼遇,这种高规格的礼遇使邓亚萍感到无比自豪。“我非常非常的高兴,也很自豪。那是一种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的兴奋。”
邓亚萍又参观了国际奥委会总部新址。她走进萨马兰奇主席还未启用的新办公室。童心未泯的邓亚萍坐在主席的大办公椅上请人拍照,要留下一个珍贵的记忆。
直到很久后何振梁告诉邓亚萍,千叶世乒赛上,萨马兰奇给邓亚萍颁完奖杯的时候,就对何振梁说:“邓亚萍所表现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员所具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