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采访刘克峰是许洪伟一句玩笑引起的。
2004年底,浙大宣传部邀请数家媒体记者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第三届数学家大会,我亦应邀参加。此次主要的采访对象均为华人数学家。
就在香港的这次活动中,一次与浙大数学中心几位数学家相聚,我们中的一位记者随意问起中心主任刘克峰教授的成才经验,中心副主任许洪伟教授接过话头调侃他的上级:“他呀,中学时还是个差生,为了追求班里新来的美女同学,拼命学数学以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结果是数学突飞猛进,美女也追到手了。”众大笑,刘克峰亦笑,笑意从他英俊的脸颊上漾开,两颊的酒窝就更明显了。
刘克峰是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的得意门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丘成桐筹建浙大数学中心后把他请来主持中心工作。他在世界数学界颇负盛名,曾证明了“马里诺—瓦发猜想”、超弦中的“镜猜想”、微分几何中的“丘成桐几何度量等价性猜想”、拓扑量子场论中著名的威滕刚性定理等世界著名数学难题。
刘克峰1965年出生,英俊潇洒,运动员般健壮的体魄,肤白唇红,黑发微卷,浓眉下,一双卧蚕眼顾盼生辉。造物主太偏爱他,如此才华横溢又如此英俊!一位采访过他的女记者忍不住赞叹:刘老师很像王心刚。
王心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演员,中国影坛上的英俊小生,迷倒过一代女性,成为少男少女痴迷的“青春偶像”。
许洪伟的一句玩笑使我脑子一热:好题材!为追求美女而学数学,结果是美女和数学双双都得到了,多么浪漫而富于诗意的故事!多么好的一个人物题材!
许洪伟还说,刘克峰会工作也懂生活,他乒乓球水平极高,曾与全国城运会乒乓球女单、女双两项冠军饶静文进行一场让6分的友谊赛,结果饶静文连败两局,业余球手刘克峰的业余水平可见一斑。在哈佛读书时,他曾打遍哈佛无敌手。
许老师的话马上使我想到中国非常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这可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人们心目中的陈景润只会工作,不懂生活,走路头撞在树上还会问是谁撞到他了,一个呆头呆脑的书呆子。生活上的低能却反衬出他心无旁骛、专心学业、精神高度集中的优秀品质。陈景润的形象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数学家就是陈景润这个样子的。而刘克峰却完全是另一类数学家的形象,他英俊潇洒,懂生活,会生活,是个人见人爱的数学家。是跟陈景润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能写出与陈景润完全不同的数学家形象,肯定非常有意义。陈景润和刘克峰,两代中国数学家的形象判若霄壤,刘克峰绝对是新时期的另类数学家———对,标题就是《另类数学家》!
但是,当时我没有立即写,一是因为在香港我另有任务,无法深入采访,二是因为在香港还有比他更有名的数学大师丘成桐等人,值得写的还有不少人。
有些新闻线索发现了,不必急着写,马上报道还不成熟,还欠火候,还需要等待,先放着,就像捕住鱼儿,先养着,养大了养肥了再享用,收获会更大。当同时有许多新闻出现时,记者必须遵循一条原则:价值优先!永远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先写。当时我感到刘克峰绝对是值得写的人物。我马上把这个人物作为备选对象列入新闻线索,作为人物通讯选题计划,待机而动。
其实当时要写刘克峰也是没问题的,当时浙江日报记者就写了他一篇专访。但是,我感到当时如果马上写,一是材料积累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还没有写作冲动。
这以后,我开始注意收集刘克峰的材料,围绕时代特点和人物性格逐渐积累了一些素材,这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采访刘克峰却一直延至两年后才有了机会。
这个机会却来得偶然。
2006年6月3日,丘成桐在北京向媒体宣布,中国数学家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破解了世界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我是为了采访朱熹平而找到刘克峰的。
接到报社采访中山大学数学系朱熹平教授的采访任务,我就找刘克峰和许洪伟帮忙联系朱熹平。此时,我与刘、许两位数学家已很熟悉,他们也很热情地帮我联系。但是,朱熹平在丘成桐宣布中国数学家攻克“庞加莱猜想”这一消息并根据丘成桐的意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后,谢绝所有媒体,切断了通信联系,躲了起来。
没办法,我只好曲线采访。因为刘克峰和朱熹平都是2004年香港华人数学大会的晨兴数学奖得主,当时刘克峰获得金奖,朱熹平获得银奖,两人又都与丘成桐大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非常熟悉。
6月11日上午,周六。我来到浙大数学中心永谦数学楼找到了刘克峰,就朱熹平和“庞加莱猜想”等问题进行采访。我主要侧面了解了两方面情况,一是朱熹平攻克“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二是有关“庞加莱猜想”的背景情况以及世界数学家攻克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过程。刘克峰毕竟不是当事人,侧面的了解很快结束,但我没有马上离开,顺便问了刘本人的情况,结果这一问就引出了刘克峰的话题,他马上滔滔不绝谈起来了,越谈越深。谈着谈着,我猛然醒悟,采访刘克峰的时机到了。这一谈竟一发而不可收,谈了两个多小时,谈得非常精彩。我没想到采访朱熹平受挫,意外地采访刘克峰却很成功。一直谈到12点,刘克峰留我在中心便餐。饭后我还看了一场刘克峰对另一位数学家的乒乓球赛。运动场上的刘克峰动如脱兔,行如猛虎,排山倒海的扣球,凶猛异常,目睹这位业余球手的精湛球艺,我不由得赞叹不已。这一幕就成了我写刘克峰人物通讯的开头。
晚上回家后,刘克峰挥舞乒乓球拍的身影便不断在我眼前闪现。因为有了平时的积累,加上这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非常顺利,我感到写一个人物的材料已经够了。吃过晚饭,我原本准备马上睡觉,但是此时我已经按捺不住,脑子开始兴奋起来,有了写作的冲动,一串串词语,一个个段落不断冒出来,我知道,灵感来了。一个从事写作的人,灵感难能可贵,稍纵即逝,必须马上抓住。我马上趴到电脑前开始敲击键盘。
稿子写得很顺利,当天晚上就写了4000多字,第二天上午又写了5000多字。标题就是《刘克峰:另类数学家》。下午,我把稿子改定,有9000字,这篇采访朱熹平的副产品就这样完成了。而此时正产品还连影子都没有。
稿子7月12日在《光明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发出,反响不错。
2006年2月到7月,我在半年时间内写了丘成桐、朱熹平、刘克峰3位数学家,全是国际国内顶尖的数学家,全是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丘成桐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大师,属于国际级的,数学领域对他的评价是“数学王国里的恺撒大帝”。朱熹平是新锐,是中国顶尖的数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他的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丘成桐说全世界只有不到10个人能看懂。而刘克峰是华人数学奖最高奖晨兴奖的金奖得主,截至他获奖,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得金奖。能有机会采访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这实在是做记者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