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晚上,杭州剧院。
剧场以黑暗吞没了观众,却以强光拥抱着纤秀柔美的女演员,女演员则用高亢甜美的歌声拥抱整个大厅:“我爱你,塞北的雪??”
掌声热烈地响起。
以演绎红色经典饮誉歌坛的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金永玲,近年制造了一个个轰动效应。
这些轰动是由诸多第一组成的:
浙江省第一个个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第一个因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演出一再引起轰动;第一个民营艺术团长期坚持演大型歌剧。
诸多的第一铸就了一个歌唱家的辉煌。
然而,1月15日,面对记者,辉煌的金永玲却泪流满面,情感难以自抑。
首创名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
对金永玲来说,2001年3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她的“浙江金永玲艺术团”宣告成立,她在浙江乃至全国首开文艺名人领衔组建民营艺术团的先河。
“如果我成功了,为文艺界提供经验;如果我失败了,也可以为文艺界提供借鉴和教训。”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走出这一步,金永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金永玲出生在杭州,从小喜爱戏剧,演唱过越剧、京剧。她丽质天成,身材修长,歌声高亢甜美,1982年入浙江歌舞团当歌唱演员后曾师从著名声乐教授王品素、金铁霖和歌唱家谭丽娟主攻民歌,1986年参加华东民歌大赛,获专业组一等奖,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
毕业后回到浙江歌舞团,恰逢团里排演歌剧《原野》,她出演金子一角获得成功,接着她又在大型歌剧《江姐》中主演江姐。
1991年,金永玲被破格评为国家二级演员。3年后,她再次被破格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20世纪90年代,金永玲迎来了艺术上的成熟期,1996年起,她连续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先后7次举行个人演唱会,她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1997年,她参加香港回归倒计时365天大型文艺晚会中国著名歌唱家名人名曲演唱会;1998年深入江西九江抗洪前线为将士演出。
金永玲出名了,她成为广大观众爱戴的歌唱家。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曾庆红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金永玲的演出,并与之合影留念。新世纪来临的那个晚上,曾庆红走上舞台,邀请金永玲共唱一曲,江泽民欣然弹奏钢琴,为她伴奏。
首创个人演唱会百场巡演
1999年,共和国50华诞。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金永玲作出一个大胆决定:举办《金永玲祖国颂》百场巡演,她要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生她养她的人民。
1999年1月25日,金永玲艺术生涯中的一大壮举拉开了序幕:《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唱会开始了。
百场巡演,金永玲没要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自组队伍,自带设备,深入山村海岛,工厂学校,矿山部队,演出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瑞安,4万多观众齐集观看演出,甚至树上,房顶上都是看演出的观众。
演出过半,金永玲声带出血,医生警告:“绝对不能唱,再唱你准备改行吧!”
不能失信于观众!她冒着可能改变形体的危险注射激素,短期治疗后,她继续演出。
2000年1月24日,百场演出最后一天、最后一场在嘉兴南湖演出结束,金永玲哭了,为基层群众对艺术的理解,为自己付出的艰辛。
这一年,她深入65个市、县、区,行程10余万公里,为50余万基层群众演唱;百场演出中,直接在农村露天搭台演出的占61场,在工矿企业演出11场。这次巡演成为浙江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文化“三下乡”活动。
她的义举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在她演了73场时,部队歌唱家胡小娥也仿效她举办了百场《祖国颂》个人演唱会。
百场巡演使她顿悟,民营机制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艺术青春。她决心组建民营的艺术团!
这一念头一萌发就不可遏制。在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等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她拿出全部积蓄,筹资50万元,创办民营艺术团。
金永玲艺术团成立了。这个创造了诸多“第一”的艺术家,奉献给观众的将是什么剧目呢?
首创民营艺术团排练大型歌剧
令同行非常震惊的是,金永玲选择的第一台剧目竟然是大型革命传统剧目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创作于1964年,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该剧代表着我国歌剧的一个高峰。
然而,80年代后的中国,港台歌曲盛行,歌剧市场萎缩,国有歌舞团纷纷转向短平快的流行歌舞,民营剧团演歌剧有人看吗?
金永玲重排《江姐》的消息传出,亲朋好友都替她担忧:艺术团刚成立,羽翼未丰,生存艰难,却要演歌剧,行吗?
有人讥笑:国有院团都不敢,你一个民营剧团敢?头脑发昏了!
民营艺术团排大型歌剧,痴人说梦吧?
她没有退缩。在做出决定前,她已进行过市场调查。征求意见时,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种认为,《江姐》这样的革命传统题材已过时,不会有市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革命传统题材对现实更有教育意义。调查中,许多青年连江姐是谁都不知道,这对她触动很大,她感到这个风险值得去冒。
但《江姐》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原剧共有7场,每场之间均拉大幕,总时长2小时45分钟。每个人物均有唱段,剧情发展中经常穿插人物回忆,松散,拖沓,明显不适应今天生活快节奏的欣赏习惯,必须改编。
金永玲找到原著编剧阎肃。阎肃为她的行动所感动,但又担心歌剧市场不景气没有观众。然而当她表示已作出决定,他马上表示支持,同意她对剧本进行改编。
金永玲亲自动手改编剧本、剪辑音乐,她将原剧第一场与第二场合并,“哭老彭”原有11分钟,压缩到3分钟;取消全部7次拉大幕的过程,改幕间唱和音乐为表演与舞蹈。改编后的《江姐》演出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剧情比原剧更紧凑,更凝练。
接着,金永玲聘来了国家一级导演徐勤纳,从中央实验话剧院聘来国家一级舞台设计王培森,主要演职员分别来自上海歌剧院、山西歌舞剧院、浙江京昆剧院、杭州歌舞团等,江姐一角由她自己担纲。
2001年3月25日,“金版”《江姐》首场在杭州东坡剧场演出。省长柴松岳等领导应邀观看演出。
大幕在《红梅赞》的优美旋律中徐徐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全新的《江姐》,旋转舞台、漏空帘幕、现代灯光等一系列新手段的应用,使《江姐》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来的写实风格已转变为写意,江姐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全剧在“红梅赞”的旋律中开场与结束,观众竟感觉“太短了”。
省文化厅长沈才土兴奋地对她说:“太好啦!这么大一台戏,国有院团没有半年、一年是排不出来的,你们在这么短时间里竟排出来了!”
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现任省长吕祖善看了演出激动地说:“太感人啦!你们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靠市场运作,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
事实证明,红色经典不是“没有市场”———他们在东坡剧场连演13场,接下又在胜利剧院连演12场。
首战告捷后,金永玲开始率团频繁出击:参加各种庆典,承接节会演出,内容大都是红色经典曲目。
由于《江姐》的演员是从全国各地聘来的,演出只好在其他大院团淡季时进行。
2002年盛夏,金永玲决定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温州演出。但从温州反馈的信息是:温州观众喜欢流行歌曲,革命传统剧目不会有人看。
行装已备,她还是率领歌舞团开拔了。
首场演出安排在温州东南剧院。
掌声,掌声,掌声,首场演出,“不喜欢革命传统剧目”的温州观众竟向“江姐”奉献了7次掌声。
一位男性中年观众竟在江姐牺牲时号啕大哭,哭声震耳,以至于影响到台上的演出。
连演10多场,场场爆满,红色经典映红了市场经济发源地。
剧场经理说:这样安静地看演出,中途不走人,这样的盛况这个剧场没遇到过。
当地媒体以《七次掌声迎江姐》为题报道了演出的盛况。
温州乐清虹桥剧场。闷热的夏夜。简陋的剧场。没有空调。舞台上几十盏2000瓦的灯几乎把人烤焦,金永玲全身透湿直达鞋底,许多次,她都要休克过去。
但观众是那样的热情,热情得近乎疯狂———疯狂的掌声给了她挺下来的力量。
演出结束卸妆后出来,群众竟都没走,夹道欢送他们。
她被深深感动了。是这种感动给她继续前进的力量。
是的,民营剧团很难,演歌剧更难。过去去演出,什么都不用管,等着上台,等着掌声,单纯,轻松。
现在,从聘演员,道具搬运,演员吃住行,甚至连市场公关都要她出面。
每次演出之后,她感到腰都要断了。但还得先安顿演员,等大家都安顿下来她才能喘一口气。
但是不能,她必须对大家负责,对观众负责。
付出愈多,收获也愈多。全国第六届“映山红”戏剧节上,作为全国民间剧团唯一的一台歌剧,《江姐》一举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等8项大奖。金永玲艺术团突破“映山红”戏许多时候,她累得要趴下了,她多想躺下来好好地睡上一觉!
剧节没有歌剧的空白,评委中有人说,浙江的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艺术院团的改革也走在前列。
获奖之时,金永玲再次泪洒衣衫,激动得不能自已。
为了红色经典的明天
2004年是金永玲人生的一大劫难———唯一的女儿遇车祸去世,这对他们夫妇都是沉重的打击。
也是这一年,她的关系调到了浙江理工大学。
女儿的去世使她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每个人的艺术青春总是有限的,金永玲想到,要让红色经典延续下去,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艺术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观众,而高校是“培养”的理想场所。
2004年,她到浙江理工大学任教。
为此,2006年春天,她又在浙江理工大学义演了3场《江姐》。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报答了她的演出。
事实证明,红色经典在高校仍然有观众。
这给了她信心。
是的,5年来,这种信心一直扎根在她心中。5年的历程艰难尝尽,汗水泪水甚至伴和着血水———那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血和生命啊,她就像啼血的杜鹃,声声血,声声泪?
(载《光明日报》200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