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夏。
今天是“双抢”(注:夏季,江南水乡农民在田间抢时间收割稻子、抢时间插种秧苗,简称“双抢”)第一天,清晨,天气凉爽,空气新鲜,东方天际已经露出鱼肚白了。
南太湖岸上,走来一位左手拿着镰刀,右肩上背着大草筐的姑娘,青春洋溢,她就是戚子,今年18岁,高中刚毕业,是回家来务农的。
戚子完全是大姑娘了,身高1畅62米,肢体健而匀称,鹅蛋脸更漂亮了,眉毛更黑,眼睛特别有神,还是扎着两根短辫。上穿家乡自产自做的中式对襟粗黄麻布上衣,这种衣服非常透气凉爽,出汗了不易粘贴在身,一到夏天,生产队的人几乎都穿这种衣服。她下着黑色“的确良”长裤,裤管卷在膝盖下面,光着一双大脚。
戚子向来勤劳,今天一早就来到太湖岸边割青草。她下蹲着,“嚓嚓嚓? ?嚓嚓嚓? ?”,接连挥动镰刀,割下了路边的老草;时而,爬在湖岸边上,拔下几棵嫩草、拉断藤蔓之类野草;时而,又蹲在田塍和渠道上面,割下长出泥土不久的一些小草? ?她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割草大王,不一会儿,就割满了一大筐。
东方,出现了浓淡不匀的一抹抹灰云,横贯天际。不一会儿,红霞上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越来越热情似火,快要燃烧起来了。
戚子感得肚子有点饥饿,就从不远处的自留地里摘下一个金黄色的“太湖”香瓜,在水渠里洗一下,双手一掰,就当早饭美美地吃了起来,绵酥又香甜,味道真好!
戚子坐在泥岸上,边吃边欣赏起太湖来了。
浩淼的太湖还未完全苏醒,显得比较平静。东风微微吹来,波光粼粼。湖面上已有片片小舟浮着,那是一艘艘捕鱼的小船。低空,一只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悠悠地飞翔、滑行,不一会儿飞向远方,突然,又三五成群地飞了回来,轻轻地扑向水面,即而又迅速冲向高空。这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呈现出太湖独特的风景和韵味。
戚子喜欢美术,看着眼前这幅美丽而生动的立体画面,她静静地享受着美,感到非常快乐。
太阳出来了,金光普照大地,田野明朗和精神起来。
风似乎有点激动,明显比刚才大了一些。湖岸和近岸的水里,那一丛丛、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芦苇,随风张扬起来,轻轻地摇摆,阿娜多姿,“沙沙沙”、“沙沙沙”地吟唱,欢迎朝阳的亲吻。
金色的阳光撒在湖面上,泛起一朵一朵的金色小浪花,很快叠涌成一层一层的长长白浪,慢慢地、慢慢地向西北方向涌动、游去? ?
“太湖的早晨,真美啊!”戚子有点陶醉,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广阔的田野里,水泥杆上的高音喇叭,准时、照例地响起了清脆的枟东方红枠乐曲声,把戚子从沉醉中拉了回来。
不一会儿,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各自拿着劳动工具,陆续出工来了,田野开始热闹起来。根据生产队长的分工,戚子今天上午随妇女们去拔秧。
戚子虽是学生,但受“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政治强化教育,每逢农忙假、寒暑假、星期天,她都积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所以早已是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不管是干重活还是技巧活,样样都拿得起来,而且名列前茅。
“阿子,凉帽、秧凳带来了。”说话的是戚子的父亲,一脸慈祥,给人厚道的感觉。
戚子接过印有“太湖中学”字样的凉帽戴在头上,又接过拔秧凳,高卷袖管和裤管,走向碧绿、碧绿的秧田。
“三个女人一台戏。”田塍上、秧田里行走的女人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说笑起来,田野,顿时活跃起来。
戚子双腿分开,骑坐在船头形的秧凳上,置身在绿色的秧田里。她上身前倾,靠近膝盖。双手握成空拳,左右开弓,用手指迅速、用力地向上拔秧。手握秧苗的两只手,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摆动,好像在水田里奏乐,“咕咚、咕咚? ?”奏出了水的轻微晃动声。握在手中的嫩绿秧苗,随之不断地翘动,好像在表现特殊的手舞。拔了满满一把秧,她就从绑在秧凳上的湿稻草中抽出一根,打上一个能够抽动的活结,把秧苗捆牢,放在身后。
你看,戚子的动作多么娴熟、连贯、灵活和快速。大约过了个把小时,她身后已有一条长长的绿色“秧龙”了,整块大秧田里,像她一样长的“秧龙”只有三条。
妇女们坐在秧凳上,一边用手拔秧,一边随意地说着、笑着,好像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文艺表演,呈现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老年妇女留下拔秧,青年妇女去种田。”
戚子与五六个青年妇女换地方去插秧了。
插秧,是弯腰劳动,面朝泥水背朝天,十分辛苦。天上,骄阳直射背上,滚烫、滚烫;田里,闷热的水气不断往上升,熏得脸上汗水嗒嗒。插秧既是体力活,又是技巧活,但难不倒戚子,她早已训练有素。
戚子先在田里放直尼龙“秧绳”(注:插秧前使用的土工具,它由几十米长的棕绳或尼龙绳,与两根二尺半长的细短竹组成。绳子两头,分别缚在每根竹节上。插秧时,从田塍边上开始,用短竹节在水田的前头一横,插下一根短竹,然后拿着另一竹节,在水田的后头,做同样的动作。以此类推,这样就定好了每人要插秧苗的宽度和直径)后就开始插秧。你看,她的动作多么娴熟、麻利、老练。她左手握着秧苗,右手松开稻草结,弯下腰,从左到右在水田里种下了第一行秧苗,共五株。种好三行后,她定好位置和行距,胯下放一棵,双腿两侧各放两棵。接着就一边弯着腰往后稳步退,一边手“卟咚”、“卟咚”地快速来回插秧,上身不停地左右摇摆。不一会儿,她就超过了好几个同伴了。
这哪是在插秧,简直是配乐的农家舞蹈。两块大水田里,有10多位青年农民同时舞动着,不一会儿,就舞得浑身汗水直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啊。
这些插秧能手,又好像是特殊的织娘,右手是梭子,左手握着的是一根根秧苗,好似源源不断的绿色织线。他们在田野里织呀织呀,织出了一条又一条、一行又行的长长绿色经纬线,远远望去,真好看那。
下午,天气有点闷热,戚子的任务还是插秧。收工时,人累得有点变样了。她一脸的疲惫,眼睑明显有些浮肿,手臂上、腿脚上沾满了烂泥,腰板稍弯,腿也不直了,步履显得沉重。
女人们差不多都回家去烧晚饭了,男人们到不远处的水田里,挑湿稻草去了。
戚子不能回家,今天,她父亲的脚底被田里的一块小玻璃划破了,所以不能挑担子。她家分到的20个“丝箍头”(注:有的地方叫“草雕”,指的是刚打下谷子的一小捆湿稻草。梢头处用五六根湿稻草扎紧,下面散开,便于晾晒)必须马上从田里挑走,因为要灌水耕田了,拖拉机已在旁边等候。
戚子在水渠里洗干净了手臂和腿脚,拿起扁担和“夹板”(注:农民自制的用来挑柴和稻草的专用工具。中间有一片厚实而富有弹性的毛竹片,两头靠近顶端的地方,两边各自锯出一个小口子。一根约1畅5公分粗、4米长的麻绳对折,先系紧在毛竹片一端小口处,然后把两个绳头系紧在另一端小口子处。这样,毛竹片左右两边,各形成一条较长的连着的双绳,便于放柴和稻草)走向目的地。她展开两条竹片绳,每条上面放10只“丝箍头”后,左脚撑在田里,右膝盖顶住稻草,咬着牙,双手交叉使劲拉紧绳子,把稻草捆牢。戚子筋疲力尽了,喘了几口粗气,试了试担子,像石头一样重,不少于130斤。她硬着头皮,挑起重担,右手扶住前面的稻草,左手往后拉住担绳,一步、一步,慢慢地、艰难地走到渠道埂上。她稍微歇了一下,又马上挑起重担向前慢行,她左肩右肩轮换着挑,走向自留地。
走了500米左右,她把担子撂在自家地上,就瘫软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浑身的衣服几乎全部湿透,她头枕在扁担上,仰面闭目朝天躺着,手臂、腿脚全部平展在地上,已毫无一点力气了。此时,她心中只有一句话:“当农民真累真苦,我要永远孝敬阿爸。”
躺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神来,慢慢地睁开双眼。
天上,星星正在朝她眨眼,似乎又在跟她打招呼:戚子,辛苦了,年轻人吃点苦不算啥,对将来有好处。
一阵轻风吹到脸上,戚子感到很舒服。她侧过身子,慢慢地爬了起来,把“丝箍头”一个一个立在地上。然后,把两付“搭板”熟练地绕在扁担的一头,打了个结,固定好位置,随即把扁担往右肩上一靠,右臂搭在扁担的前面,带着浑身的汗臭,拖着十分疲惫的身子回家了。
整个“双抢”,戚子每天在田野里辛苦地劳动着,一身泥浆、一身臭汗。一天下来,往往累得直不起腰,脸面浮肿,手脚发胖变形,走路的姿态也都变了样。
艰苦的劳动磨炼,给戚子日后的生活、工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使她终身受益:锻炼了筋骨,强健了体魄;培养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顽强奋斗精神;还逐步使她具备了容易满足生活、感恩生活、知足常乐的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