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城东大街的渠氏家族的院落群,由于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在中国老宅院中有一席非常重要的位置。用深宅大院来形容渠家院,是比较准确的。渠家宅院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渠宅有别于其他宅院的重要特色。
渠家宅院本是一座占地面积阔大、院落房舍众多的城堡式建筑群。当年的渠家号称“渠半城”,有上千间房屋,十几个大院,总占地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宅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后经过多次增修和扩建。现在看到的渠家五进院,为同治、光绪年间(1875—1908)所建,只有当年渠家大宅院规模的1/5,是渠本翘父亲渠源浈的同辈兄长渠源潮的宅院。这所院落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内有8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多间,整个院落东西一条轴线,南北两条轴线。牌楼院、统楼院里的五间两层正房,气势宏大,结构严谨,建筑考究,呈现相对独立的封闭型结构风格。渠家院中套院,门里有门,回廊甬道,亭榭牌楼,移步换景,一步三曲。这所五进院的四周均有高大的围墙,外墙墙体厚实,高达17米,墙头设垛口或加添女墙。宽敞高大的阶进式大门洞,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巍峨壮观。院内建筑青石奠基,磨砖对缝,充分显示出宅中主人的财力雄厚和对生命本质的悟解。
第一个院落是石雕栏杆院,也称客厅院。这是一组正厢均为三间的院子,虽不及祁县乔家与太谷曹家的大院那般严实,却无处不透出宅主人性格中的开明。汉白玉石雕栏玲珑剔透,工艺精湛,鱼虫花鸟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正房檐前悬挂一块荷叶桃木雕成的匾额,上书“若虚斋”三字,为明末清初山西籍的大学者傅山所书,渠家倡导的谦谦君子、虚怀若谷之风扑入了眼帘。左侧为五进院,甬道长长,庭院深深。屏风式过庭和石雕的矩形门、月亮门点缀其间,虚实显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活泼有趣。三院倒座为二层三间的明楼,与五院正房三间明楼遥遥相对,规范整齐。最里面的五进院,是渠家五进院的精华所在,一条由房舍间隔的东西向的甬道,将第五院分成了南北两大建筑。北部建筑群从东向西的第一座院子,是主院,主院为里五外三二进式牌楼院,一座十多米高的十一踩木制牌楼工艺精良,气势宏大,飞檐叠嶂,雕斗簇峰,彩绘金缕,富丽堂皇,上书“载籍之光”四个字,所以这个院子被称为牌楼院。牌楼院建于光绪七年(1881),是慈禧太后褒奖渠家在丁丑山西大旱灾中的赈灾义举敕令巡抚曾国荃而建,牌楼院是祁县古城当年的最高建筑。于是多处出现龙头图,特别是龙头下的六层斗拱,表明家族中有人为官已到三品之高位。正房抱厦高大威严,通天明柱上一幅楹联“俯仰无愧天地,褒贬有待春秋”,道出渠家人胸襟宽广和人情世事的练达。二楼为歇山顶明楼,高约20米,明楼设前檐走廊,明柱上挂有诗书俱佳的匾额、楹联,走廊两端立着的同治年间(1862—1874)的砖雕诗文,描绘出当年渠家院的兴旺和繁荣:“有堂、有厅、有桥、有川,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山、有水,有竹、有林……”北部建筑的二院和三院亦为高大的四合院,院落深处,分别建有一线排开的统楼两座,显示了一种铅华洗净后的质朴与庄重。
渠家院的每一进院子里,都有刻写警言佳句的影壁花墙,“文化大革命”中受损害也最重,许多有文字的影壁被铲、被凿,留下了一处处字迹残缺、模糊的“文革墙”,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