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7100000010

第10章 六朝僧人之诗

一、诗僧与僧诗

“诗僧”一词大约出现在中唐时期,释皎然诗文中两次言及“诗僧”,一处见《答权从事德舆书》中,曰:“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另一处见《酬别襄阳诗僧少微》诗题中。白居易《爱咏诗》诗中也出现了“诗僧”这一称谓,诗曰:“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姚合《寄无可上人》曰:“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贾岛《送陕府王建司马》诗中也出现“诗僧”之称。晚唐以后“诗僧”的称呼就非常普遍了,如司空图《狂题十八首》、齐己《浔阳道中作》、许浑《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郑谷《题兴善寺》等诗中均有“诗僧”的称法。齐己《勉诗僧》、《逢诗僧》,杜荀鹤《秋宿诗僧云英房因赠》,司空图《寄赠诗僧秀公》,郑谷《寄题诗僧秀公》等诗的诗题中也有“诗僧”之称。“诗僧”这一称谓虽然出现在中唐,但其起源却远早于此。一般认为诗僧滥觞于东晋,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即称衲子诗源自东晋,这一说法大体有据可查。僧人中较早写诗的当属康僧渊,《高僧传》载他“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貌虽梵人,语实中国”。康僧渊主要活动于晋成帝之时,其活动年代早于支遁,善于咏俗书来述说经义,开僧侣作诗之先河。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十载有他的《代答张君祖》与《又答张君祖》二诗,尤其是后一首诗摹写山水,寄寓情志,具有较强的诗味。不过康僧渊留下的诗作极少,其名声亦远不如稍后的支遁。支遁号道林,与名士往来密切,并且具有诗才,《世说新语·文学篇》称他“才藻新奇,花烂映发”。《高僧传》载支遁“凡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这些评语绝非过誉之词。明代释正勉辑的《古今禅藻集》卷一首列支遁,并录其诗二十三首,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慧远之作。沈曾植《与金潜卢太守论诗书》说:“康乐总山水、庄老之大成,开其先支道林。”东晋以后作诗的僧人渐多,至唐则蔚为大观。辛文房指出:“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不为寡矣。……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

由以上的追溯可以看出,“诗僧”的名号虽出现在中唐,但诗僧之源却可上溯到东晋,康僧渊、支遁、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批诗僧。孙昌武先生认为诗僧是“专业”写诗之僧人,是“披着袈裟的诗人”。这一定义颇有道理,但似乎过于严格,许多僧人虽作诗,但并非专业写诗,多是禅余而作。针对这一提法的过严,近来有学者甚至认为诗僧还应包括居士或居士诗人。这一提法又失之过宽。笔者认为,诗僧绝大部分并非专业写诗、以作诗为务,写诗只是他们的禅余之事;但同时又绝不应忽略诗僧的特定身份,四库馆臣在界定诗僧时已经注意到释子身份这一条件,甚至更严格地将那些出家后又自愿“返初服”的会作诗的僧人,排除在诗僧之外,如《唐四僧诗》提要曰:“清塞即周朴,其人后返初服,不应列为四僧。”简而言之,诗僧应是有意或无意创作诗歌的僧人。诗僧作为个体的出现可追溯到东晋,但诗僧作为特殊阶层的出现则成于中唐。

二、僧人与诗歌

僧人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精神境界、写作传统等等,因而僧诗也形成一定特点,对于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佛禅的内容引入诗歌。余嘉锡先生曾指出:“支遁始有赞佛咏怀诸诗,慧远遂撰念佛三昧之集。”这是说支遁、慧远首开以佛禅入诗的风气。首先引佛入诗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支遁可谓第一人,今存有大量“赞佛咏怀”,如《四月八日赞佛诗》、《咏八日诗三首》、《八关斋诗三首》、《五月长斋诗》、《咏大德》、《咏禅思道人诗》等作品。支遁在作风、韵味上都十分接近当时的文人,《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的许多清谈逸事,《世说新语·言语》载:

支道林常养马数匹,或言“道人蓄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南下或过江僧人当时多精熟“三玄”,《庄子·逍遥游》是最难讲的,一般都根据郭璞、向秀的注,时人难以超向郭之外,而支遁在白马寺讲《庄子》却能“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就连“本自轻之(支)”的王逸少听他讲《逍遥游》后,都要“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曾有《文公诗》概括他的行业与作品,诗云:“文公养马复养鹤,率性无机多脱略。天生文公与凡异,凡情不到支公地。得道由来天上仙,为僧却下人间寺。道家诸子论自然,此公唯许《逍遥篇》。山阴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支遁较好的作品有《咏怀诗》五首和《述怀诗》二首,先来看他的《咏怀诗五首》之四: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慨矣玄风济,皎皎离染纯。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余将游其嵎,解驾辍飞轮。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修林畅轻迹,石室庇微身。崇虚习本照,损无归昔神。暧暧烦情故,零零冲气新。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憺怕为无德,孤哉自有邻。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一幅“高人隐逸图”。诗人表示向往山林水涯,与“幽人”优游行歌,在离世绝俗的环境里洗落凡情,度过“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的逍遥淡泊的人生。这里没有佛语,但那种“虚且真”的境界,显然有佛教空观和无常感的影子。支遁的佛教理解是把老庄的虚玄境界融入般若空观,也是在这一点上,他的诗比较一般玄言诗有所创新。而且此诗的一些诗句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寄玄理于山水之中的写法对后世山水诗创作产生了不小影响。

除山水诗外,支道林还有一些赞佛诗,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佛学思想,如《善思菩萨赞》:

能仁畅玄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

表达了“即色是空”的思想。

僧诗另一方面对诗歌的贡献体现在诗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慧远辑录有《念佛三昧诗集》,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静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

这里描写了以禅境入诗的特殊境界:通过专思寂想而反照心源,寂而后定,定而后慧,这乃是后来所谓“取境”、“照境”、“造境”观念的滥觞。这在创作实践上则是对当时诗坛流行的“玄风”的突破,更开后来唐宋人以禅入诗、诗禅交融的先河。慧远较可信的作品有《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沈德潜《古诗源》称此诗“自有一种清奥之气”。此诗在写法上上承支道林,下开谢灵运,对后人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史上一般认为首创山水诗体的是谢灵运,但沈曾植指出:

“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此亦目一时承流接响之士耳。支公模山范水,固已华妙绝伦;谢公卒章,多托玄思,风流祖述,正自一家。

沈氏指出支遁已经“模山范水”且“华妙绝伦”,即认为他在山水诗创作上有开风气先之功。山居乐道乃是六朝僧侣的一种传统,僧传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支遁就曾有《咏利城山居》表达归返林岭、山居乐道之情。他在《八关斋诗三首序》里说:

……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往。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身外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

在这里山水之游是“悟身外之真”的机缘,自然风光的描写之外透露的是佛玄之意。

除支道林、慧远等名僧外,南北朝时能诗的名僧还很多,如晋帛道猷、竺僧度、释道宝,宋之汤惠休,齐之释宝月,梁之释宝志、释法云,陈之释慧标等。他们的作品按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悟道诗、言情诗、山水诗、咏物诗。先看悟道诗: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这类诗歌多从修行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悟道观点或描写彼岸的理想世界,上面这首无名氏的《净土咏》即是对净土世界的描绘。此类诗歌多是以佛语入诗,是披着诗歌形式的佛教讲义,艺术成就大多不高,偶尔杂有以禅趣入诗的,如惠标的《咏水诗》:

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沉。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风潭如拂镜,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澹然心。

此诗为以水喻禅心之咏物诗,主要在强调心性像镜水一样清净。前三联从多方面描绘水的美好性状:它辉映宫阙,冲激珠浦,沉淀碧沙,它飘送莲花芳香,映照清澈的云影,它如明镜般晶莹,它还像美好琴弦弹奏动人曲调。后联则以拟人法指明它的皎洁来自它的淡然之心。在这里诗人借水来比况清净的道心,不着禅语而尽得禅理,不过这类作品并不多见。

在南朝文学重抒情的大环境下,这时期佛教徒也写有纯抒情诗,它与文士之作相近,称不上佛教文学,故在此不多涉及。南北朝僧诗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支道林、慧远的名篇均属此类,另外此间山水诗的名篇还有一篇值得提及,尽管它的佛教色彩并不明显,这就是帛道猷的《陵峰采药独兴为诗》: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境,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这篇作品对仗工整,抒情流畅,较支遁、慧远作品少雕琢之气。宋代秦少游诗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僧道潜号参寥,有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即出于道猷。

同类推荐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热门推荐
  • 穿越不好玩之爽的峡谷历险

    穿越不好玩之爽的峡谷历险

    一个只会LOL的废材宅男,在和朋友网吧开黑的时候居然穿越到了召唤师峡谷,他将会经历什么,会遇到谁,还会回来吗
  • 少女的未来战争

    少女的未来战争

    世界在前进着,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当数个世纪之后人类掌握了宇宙的奥秘,驱使着异族的生命,操纵着科技学习着魔法的傲慢的看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领导人给予人类当头一棒!“那么上吧...”拥有着兽人血脉的中将之女...“将人类的错误给...”已经死去了的王女之躯...“重新编写一次吧!”冷漠的看着这一切,较小的女王此刻统帅着人类所有的一切!——————————注:别被简介骗了,这就是一个冷漠的少女在宇宙学院中的故事
  • 一约四生痴

    一约四生痴

    命生便缥缈,情出便晦涩。昔日的约定,换来四生的追逐。那终究是南柯一梦还是黄粱美梦还请吾等耐心寻找(还请大家多多提议,这一定是一份不同寻常的爱,作者做不到纯纯的古风文笔,但会尽量给大家展示最美的剧情)
  • 万界至神

    万界至神

    总体来说,莫凡还是挺满意自己的生活的。练练功,踩踩人,报报仇,装装哔。最幸福的,莫过于自己还有个能干的姐姐。………………这是一个少年走向万界至神的故事。
  • 血誓千年

    血誓千年

    他曾经是大学生,精通历史崇尚自由,充满浪漫情怀;他也曾是特种兵,喜欢冒险渴望成功,一腔热血豪情!一次偶然的奇遇改变了他人生方向。他背负着神秘使命,感受着历史沉重,坚守着曾经承诺,在生死之间游刃,在虚实之中挣扎,在幻梦边缘徘徊。拨开重重迷雾,撕破阴谋铁幕,纵横万里征程,只为千年前带血的誓言!
  • 抗日之东江英雄

    抗日之东江英雄

    讲述的是一个叫刘南的青年,性情如火,嫉恶如仇,从小顽劣可为人颇讲义气,为救朋友在大牢里被关了七年,出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铲除当地土匪汉奸营救民主人士,智擒死敌日本驻港特务头子东条正之,威震港九、让日伪闻风丧胆的传奇故事
  • 依沦妖

    依沦妖

    ……络依为了重新变成人,只能奋力守护项链。安得知络依没死,就想尽办法从她那夺走紫水晶……
  • The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宝奇兵

    四宝奇兵

    "我们必须得坑爹啊,不装逼不是浪费我系统里面的技能了吗?"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四个如是说。采访刚一结束,四人便拉出"坑爹系统"界面,看着上面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摸着下巴喃喃自语:"再坑爹十万人就能换这套最强系统版本【至尊·超级整蛊王系统】的核心技术。看来还得再加把劲啊!""我要挥霍!我要坑爹!"。...
  • 灭世魂魄

    灭世魂魄

    当所有人认为你是个废物时,你应该高傲的看着他们说:我不是说在座的各位,我只想说在座的各位全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