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学是佛教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既不是佛教研究的重点,也不是文学研究的重心,但近一段时期以来,作为边缘学科的佛教文学越来越被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相应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著作。可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佛教文学”一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这正反映出看似繁荣的佛教文学研究背后,实则还有很多的不成熟,学科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研究领域的模糊性是佛教文学研究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佛教文学历来似乎是指带有文学色彩之佛教典籍,如经典中的譬喻、因缘等类文字。“部分学者甚至将所有佛教圣典皆从文学方面加以考察,此种做法不免有失于广泛之嫌,不过观佛教初期之经典,如语言简洁精美之《法句经》,故事性浓厚之《譬喻经》、《本生经》,或构想雄伟瑰丽之《维摩》、《法华》、《华严》等诸大乘经,无疑均属富于文学色彩之圣典”。如日本佛教学者深浦正文、前田惠学、小野玄妙等即将佛教经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典籍视为佛教文学的范畴。上述定义有其合理性,但不免又失之过狭,很明显地将作者创作的与佛教有关的诗歌、小说等给排除在外,此一部分实际上更是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热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付梓印行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的作者加地哲定,即表达了与他的日本同行不同的观点,加地哲定认为:那些为数众多的、为解释说明教理而把追求形式美作为目的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纯粹的佛教文学。真正的佛教文学应当是为了揭示或鼓吹佛教教理而有意识地创作的文学作品。加地哲定这一定义较之前面所论更具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因加地哲定强调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态,因此佛教文学是指作者有意识地创作出来的表达宗教体悟的作品。所以在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中,他最推崇以诗偈呈现自己佛法体验境界的禅门诗偈(如传法偈、开悟偈、示法偈等),认为这个部分才真正是中国佛教文学的核心。但是这样的界定还是有争议的,比如:加地哲定最推崇的禅门诗偈,其中固然存在诗僧有意识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写的禅诗,但也有许多禅师只是借着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禅悟,并非刻意从事文学创作或追求文学上的成就。即便抛开加地哲定概念的不合理部分不说,以上关于佛教文学的概念明显表现出狭隘性。首先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佛教文学应包括佛经文学及文士、僧侣崇佛的文学创作。其次从文体角度来看,佛教文学有偈、诗歌、小说、论、赞、赋等。
综合以上意见及结合当前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佛教文学”可以从较宽广的角度来界定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佛教经典文学的部分,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这一部分可称为佛经文学。二是指以文学手法创作的和佛教思想等有关的诗歌、小说等作品,包括佛教僧侣的文学审美活动和世俗文学家崇佛的文学创制。比照以上定义,中国佛教文学也大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指汉译佛典中的具有文学色彩的经典。二是指中国文人或僧人作品中带有佛教色彩的作品。前者可称之为佛经的文学化,后者可称之为文学的佛教化。实际上,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包括作品的研究,还包括作家思想研究、生平研究等等,举凡与佛教文学作品有关的作者的考据、僧俗的交游等也在研究范围之内。大体来说,其研究范围应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作品研究,即对具有文学色彩之佛典及中国文人或僧侣创制的带有佛教色彩作品的研究。二是对创制佛教作品的文人或僧侣的佛教活动的研究,主要包括与佛教有关之生平、思想、交游等。三是佛教与文学之相互关系研究,一方面是指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中的诸多方面对文学的影响,一方面指文学的诸方面对佛教的影响;目前这一相互关系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前者,对于后者的研究则略显薄弱。
纵观中国佛教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萌芽期,时间上包括汉魏西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时多依附于道教,中国人也视其为神仙方术。随着佛教的发展,佛经的翻译,汉魏西晋时最早的一批佛经文学开始诞生,著名的如东汉迦叶摩腾之《四十二章经》,支娄迦谶之《道行般若经》,三国支谦之《法句经》、《瑞应本起经》,康僧会之《杂譬喻经》、《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之《无量寿经》等。此期的翻译为中国文学界输入了大量新鲜词汇和思想,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风格的文风。第二个时期为酝酿期,时间上包括东晋至隋。佛教自汉传入,西晋时虽已产生影响,但仍依附于玄学,及至晋室南渡,佛教方才取得独立发展的空间,“使般若学脱离了玄学的影响,纳入佛教的范围”,从而取代玄学成为晋宋文化的主流,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檀道鸾《续晋阳秋》称:“至过江佛理尤盛。”第三个时期是兴盛期,时间上包括唐、宋。此期佛教思想深入中国文士心中,几乎找不到一位不受佛教影响的作家。著名者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杨亿、苏东坡、黄庭坚、叶梦得、严羽等,另外自中唐起还产生了能诗的和尚——诗僧,著名者如寒山、齐己、惠洪、道潜等。第四个时期是衰变期,时间上包括宋以后的元、明、清。这一时期佛教思想对小说影响较大;僧诗的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笑隐大、全室宗泐、憨山德清、苏曼殊等著名诗僧。第五个时期是余响期,时间上自五四至现代约百年间,在五四作家身上仍可看出佛禅遗踪,即便是在当代文坛,佛禅依然在诗歌、散文、小说中有所投射,不过此一百年佛教文学渐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