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将近,马克每分每秒都盼望着父亲走进自己的房间,然后把期盼已久的车钥匙交到他的手中。然而,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马克丝毫未觉察出父亲是否为他买下那辆跑车。直到毕业典礼那天,父亲一早把儿子叫了起来,并带马克来到书房。父亲告诉马克他为儿子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并且希望马克知道爸爸真的很爱他。话落之后,父亲交给儿子一个包装精美的小木盒。怀着迫不急待的心情,马克匆忙但又谨慎地打开盒子。然而,他只看到了一本包装精美的圣经,封面内侧还用金子镀上了“送给亲爱的马克”。马克满怀的期盼仿佛一瞬间被摧毁,他对父亲的失望似乎更胜过对父亲的气愤,他质问父亲道:“难道你所赚来的那些钱,就只能购买得起这样的一本圣经吗?”之后,马克便丢下圣经,夺门而出。
又过了很多年,马克接手了父亲的产业,并且在珠宝界干得有声有色。他也早已拥有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和幸福的家庭。与此同时,马克的父亲也一天天老去。有一天,马克不经意间回想起曾经与父亲住在一起的那段日子,他顿时发觉自从毕业典礼那天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马克为此感到内疚,他觉得自己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父亲。然而,噩耗传来,父亲病逝了。就这样,马克连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后悔莫及的马克回到父亲的住宅处理丧事。这是当初他与父亲一起生活过的房子。当他踏进房门的那一刻,一股无比的伤感和内疚不禁涌上心头。马克随后来到了当年在他毕业典礼那天早晨父亲带他去过的那个房间,并且开始整理父亲留下的文件。这时,他无意间发现了父亲曾经送给他的那本圣经,那本依旧崭新如故的圣经。马克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默默地打开圣经,一页一页地翻读起来。然而,就在他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一把车钥匙掉了出来,马克捡起钥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曾经看中的那辆车的钥匙。钥匙上标着车行的名字,就是马克曾经去过的那家车行。在钥匙扣的背面贴着购买日期,是马克毕业的前一天,并且注明了:“全部金额已付清。”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看重自己的期望,而忽略了给予者对我们的期望。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着在索取的同时也学着理解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呢?
(程真译,原载2008年12月6日《齐鲁晚报》
这篇小小说,篇幅只有千字。它只选取生活中两个场景进行描写,中间的部分要么略写,要么就根本不写。作者利用误会法制造矛盾,但结尾却合情合理,给人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二、人物集中。小小说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人,次要人物很少,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你看《父亲的礼物》这篇小小说,主要人物也只有两个人,没有次要人物。人物间的关系也并不复杂,只写了父亲为儿子购买毕业礼物一件事。小小说常常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动作、心理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父亲的礼物》也正是通过父子之间简短的对话,儿子的一些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开心理冲突和发展故事情节。
三、以小见大。我们说,小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容苍白和思想的浅薄。相反,小小说更容易以小见大和以小搏大,内涵丰富和意旨深远。《父亲的礼物》带给人的正是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
四、出奇制胜。小小说常常采用“误会法”等多种手法,诱使读者产生种种错误预测,然后制造意外奇笔式的结局。《父亲的礼物》正是这种结局。这种结局往往“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给人留下较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著名作家孙犁在《关于短篇小说》中指出:“如果知道生活是源泉,能不断地深入生活,加深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文章就不只可以写得好,而且可以写得短。因为生活丰富了,人物熟悉了,故事知道得多了,你就能够选择,能够提取精华,塑造典型,能够有话即长,无话即短,适可而止,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他还告诫我们:“练习写作时,不一定先写短篇小说。可你把你在生活中的深切体验,写成速写,或者叫做素描,写多了,自然就会把短篇小说写短写好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只要多读多写多练,就一定会不断长进,写出好的短篇小说来。
思考与训练:
一、怎样从生活的横断面进行选材?试举例说明。
二、怎样正确处理人物与故事的辩证关系?怎样写好人物的性格?
三、怎样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写好短篇小说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四、阅读阿·马里纳特的《公民证》,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作。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生平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交汽车,最后甚至要换乘古老的蒸气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妇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 ,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离海滨浴场远一些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去也没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在哪儿去也不行,甚至私营旅店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里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封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即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去领取。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里一个可爱的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你的公民证!”
“它就是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呀。”
“我不知道信封里是什么。但是,要取信,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还是白费口舌。这一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子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游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尽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早该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区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你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谁也别再吃这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呀!”
“信封里是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取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能超过一个月。
1、这篇小说极富讽刺意味,讽刺了教条主义带来的危害。说说小小说的写作特点。
2、写一篇带有讽剌意味的幽默小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超过1000字。
五、以“离别”为话题写一篇小说,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超过1500字。
第四十一讲 怎样写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的分类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的表现方法来反映真人真事的报道性作品。“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由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也可以说,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部分组成。“报告”是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是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由此可见,报告文学就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有人也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叙写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社会问题,是一切文学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那么,报告文学又与其他文体有着怎样的区别呢?我们首先来看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的关系。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两者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不同点则是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则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报告文学主要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摩擦、矛盾和冲突,更注重人物形象和细节的刻画,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文学手段,具有更强烈的文学色彩。报告文学同小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高尔基曾经给它下过定义说:“特写(实指报告文学——引者)是介乎于调查报告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作品。”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最大不同是小说可以虚构,报告文学则不能,报告文学必须坚守真实性的原则。我们说,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表达,不管作者采用怎样一种表述手段和风格,也都不能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是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可以分为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典型人物报告文学,往往采用展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感的方式来写人物,如写李四光的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还可以用交待事件的高潮与结局的方式来写人物,如写栾杰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还可以抒发作者对主人公感受的方式来写人物,如报告文学《船长》;还可以利用悬念,引出矛盾的方式来写人物,如《大雁情》。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通过事件本身以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则服从事件的展示,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但多运用特写镜头式的白描勾勒,对多个人物进行粗线条描写。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作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良传统,忠实于生活本质,坚持题材严格的纪实性。这类报告文学,写人物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要求写出人物共同的精神特质,写出人物各自的个性和语言,以服从全文主题的表达。
报告文学的特点
我们说,报告文学又有些什么特点呢?报告文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鲜明的新闻性;二是强烈的文学性;三是深刻的政论性。报告文学的这三个主要特点,常常被称之为报告文学的“三性”。报告文学的“三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必须是真人真事,这似乎已被大家所公认。虚构就是小说了。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反对客里空,反对掺假、造假。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我们已经为之斗争了多少年。有一种理论,叫做“合理想象”,就是说报告文学可以有些地方不真实。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在真实性问题上,不容有半点动摇。更何况真人真事的本身,在宣传上有它特有的威力,不是虚构的故事所能代替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就是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其实可以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一个是“快”,一个是“真”。所谓“快”,就是报告文学反映现实要及时,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最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曾说:“迅速、灵活地、勇猛地出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前敌后侧翼,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激流中,突然出现在正是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它的作者依靠新闻的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必须是件件真实,有据可查,有证可考,这是报告文学真实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材料的准确性,材料要准确,不得歪曲和造假。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画人物、揭示生活本质的,它体现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性。
二、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报告文学的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生活作简单的摹写,或允许粗制滥造。报告文学除了虚构和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展现和运用。运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我们说,形象思维在报告文学整个构思和写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报告文学不是概括地叙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活生生地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报告文学不是直接诉诸于读者的理性来起到教育作用,而侧重于透过形象来感染读者,给读者潜移默化的作用,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我们来看杨年华的《国旗阿妈啦》:
国旗护卫队到了聂拉木县城,迎接国旗的场面更加隆重,大有空前绝后之势。聂拉木近五千名干部、群众和学生簇拥在街道两旁,队伍排出去了两三公里之长,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哈达和花束。
罗布双手捧着国旗,神情庄重,步伐坚定,威武地跨着方步穿过县城,夹道欢迎的群众一阵接一阵地高呼,“热烈欢迎,热烈欢迎……”很多群众把马路当作了舞台,在路边跳起了自编的锅庄舞蹈。
人们被浓烈的氛围感染着,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欢庆的行列。一时间,整个县城沸腾了,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欢中,点燃了所有人的激情。
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得到来自天安门的国旗,也是西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为迎接一面国旗而出现的重大场面,这更是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将五星红旗赠送给一个99岁高龄的阿妈啦壮举!这面国旗是日喀则人民的骄傲,是西藏人民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