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女性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女性人体雕像也开始出现,这种倾向在当时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史料记载。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美与爱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雕像,尤其以这一尊《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最为出色。据记载,这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作。当时作者同时创作了两件阿芙洛蒂忒雕像,一件是穿衣服的,一件是裸体的,尼多斯岛人买走了裸体的那一尊,并郑重地供奉在海边神龛里。后来,这尊雕像闻名遐尔,前往尼多斯岛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竟成为一种风尚。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表现的是女神正准备下海沐浴的情景。雕像不仅体态优美,肌肤和各部分的关系也非常迷人。她上身前倾,左腿微曲,眼睛注视着近处的水面,身体形成一条极其雅致的曲线,十分生动自然,将女性的温存和娇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理石的材质更加强了女性皮肤的弹性感,给人以冰肌玉肤的感觉,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千古流传的艺术珍品,阿芙洛蒂忒的姿态是如此优美,后来几乎成为一种模板,摹仿者们在赞叹的同时,竞相仿制,所以后来出土的许多爱神雕像,许多都是这尊雕像的抄袭之作。
1、画出文中语言运用准确的地方,说说它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2、选择一尊雕像或一幅油画、摄影作品,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对它进行准确地描绘。
3、说说观察训练在准确描绘中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说语言要感动人,必须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特点?写一段描写母亲的文字,其间渗透着你对母亲的情感,文字不少于600字。
三、孙犂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语言都十分丰富。学习孙犂的语言风格,写一篇短文,力求语言表达丰富多彩。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四、把陈述句改变成疑问句,会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五、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巧妙搭配使文章节奏鲜明且多姿多彩?
六、通过哪些渠道可以获得警句?警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产生怎样的冲击效果?
第二十一讲 写作文要学会驾驭语言(中)
语言要洗练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语言冗长芜杂,表达繁琐重复,不能言简意赅。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把多余的东西砍削干净。语言艺术更是这样,最讲究存真去伪,汰粗劣,留菁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荡去浮华,才能愈见真纯。作者所特有的语言风格才能得以彰显,不至于淹没在冗词之中。我国历史上文论大家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里说道:“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衡量语言洗练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无可削”“不得减”。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文章的洗练之美。
1979年,张志新事件大白天下后,举国震惊。张志新为了坚持真理,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其英雄形象十分令人钦佩。当时,报刊上出现了许多歌颂张志新的诗歌。在众多的诗歌中,韩瀚的《重量》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诗只有五行:
她用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这首小诗没有用一个形容词,语言风格极其洗练。洗练到什么程度呢?即添上一字或删去一字均不可。这样洗练的诗,它承载的思想是否轻飘飘的呢?不是!它承载的诗的内涵极其丰富。把张志新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称量,便使一切苟活者失去了重量,不仅构思巧妙,而且也道出了一个深邃的人生哲理。无独有偶,著名诗人鲁藜的《泥土》同这首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诗也只有四行: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首小诗同样洗练,同样不可削减,同样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它蕴藏着生活中深邃的哲理。试想,一个老是把自己看作珍珠的人,势必觉得自己高贵,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被埋没,难以彰显自己。如果把自己当作泥土,当作普通大众的一分子,一生为众人所踩踏,为众人服务一辈子,就自然没有这种感觉了!两种不同的假设,两种不同的效果。不仅使人感到文字的洗练之美,而且还体会到哲理的美妙神韵。
绘画有一种技法,叫做白描。原意是指只用线条勾勒形貌,不着色彩。后来,人们发现,写作领域里,也可以采用这一技法。我们不妨看看朱自清的《松堂游记》: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就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游记。作者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写了松堂四周景色的清静、雅致、古朴,可谓意境新鲜,富有情趣。在这里,作者好似休闲归来同读者聊天,读者也似同作者对话。当读者读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时,不免会产生疑问:“刚健和婀娜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又刚健又婀娜是什么样子呢?”当读者又读到“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这里“多和疏”是一对矛盾,读者会问:“这对矛盾又如何统一呢?”本文文字十分简洁,但刻画人、景、物,却能一字传神,一语中的。许多地方要细细咀嚼,方能体会其中之味。我们再来看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宣言签署之际,讲的一段话:
今天签署这样一个宣言,无论是对我这样一名参加了历次战争的以色列军人来说,还是对以色列人民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巴勒斯坦人,让我对你们说,我们命中注定要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复,我们不怀恨你们。和你们一样,我们也是人——想建一个家,想栽一棵树,希望爱情,希望和你们一道自由、体面、亲和地生活在一起。
这段讲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对自己缔造的巴以和平宣言自吹自擂,也没有对未来虚假的承诺。有的只是一个历经战乱的老军人对和平的期盼,有的只是对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的向往。行文极其简洁、朴素,但越是这样,越能融化心灵的隔膜,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段演说的成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力度。
也许有些同学会问,我们在《写作文要学会驾驭语言(上)》一文里,讲到语言要丰富,现在又讲语言要洗练,这两者会不会有矛盾呢?我们说,我们讲语言要洗练,是砍削枝蔓语言和删除多余的话,它和语言要丰富多彩并不矛盾。只有语言言简意赅,才能更好地展现语言的丰富性,使语言真正地活起来。
语言要明快
我们说,语言还有一个重要风格:明快。有的同学不免要问:何为明快呢?明快就是明白如话,流畅清楚。这八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其实要做到很难。明快的语言,源于口语,接近口语,可它又与口语不同,它比口语更纯净、更凝练,读起来顺口,看起来明白;似乎一览无余,其实却意蕴深厚。目前,明快的语言风格,是世界文学的一种潮流;尤其是欧美作家的作品,更看重这种风格。我们不妨从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摘取几个片段进行赏析:
这一个,叫威尔逊,是个打猎的人……他差不多是中等身材,头发黄里泛红,胡子拉碴,脸色很红,有一双神情极冷淡的蓝眼睛,眼角上布着细微的白皱纹,他微笑的时候,这些皱纹就有趣地变深了。
海明威写人物,明明白白,畅达清楚。似无精心雕琢,却又浑然天成。我们读后,不仅为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而欢呼,而喝彩。我们再看看海明威是如何写狮子的:
就在这时候,那头狮子吼出一声发自胸腔深处的悲叹,一下子变成了喉音,越来越高的震动性好像叫空气也震动了,最后是一声叹息和发自胸腔深处的、沉重的咕噜……它几乎侧身站着,抬起它的那颗大脑袋在向他们扭过来。向他们迎面吹来的清晨的微风,吹动了它深色的鬃毛;这头狮子看上去身体巨大,在灰蒙蒙的晨光中,站在岸边高地上,显出一个侧影,它的肩膀浑厚,它的圆桶似的庞大的身子显得油光水滑。
这段对狮子的刻画,似有口语的通俗,但又不似口语,比口语更加凝练、纯净,读起来似乎更有画面感、立体感,这有点像中国小说的白描,但又比白描似乎细腻精微。下面一段,写狮子被猎人射中,描述更加传神,更加出彩:
野草丛里三十五码地方,那头大狮子煞平地趴在地面上,它的耳朵向后;它的唯一的动作是微微地上下摇动它那条长着黑毛的长尾巴。它一到这个隐蔽的所在,就准备拼一个你死我活了;打穿它圆滚滚的肚子的那一处枪伤使它不好受;穿透它肺的那一处枪伤使它每呼吸一次,嘴里就冒出稀薄的、有泡沫的血,它越来越衰弱了。它的两肋湿漉漉、热乎乎;苍蝇停在实心子弹在它的褐色的皮毛上打开的小窟窿上;它那双黄色的大眼睛带着仇恨眯成一条缝,向前望着,只有在它呼吸的时候感到痛苦,才眨巴一下;它的爪子刨进松软的干土……
海明威对狮子受伤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雕塑感,我们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头受伤的狮子,就站在我们面前,黄色的大眼睛带着仇恨眯成一道缝,泛着令人生畏的寒光。这种语言,明快畅达,很有特色。我们说,明快的语言,有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其一,首先要明,形象可感,如在眼前;其次是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由畅达。
文字表达要明快,就要向群众学习,向口语学习。口语鲜活、生动,极富表现力。我们看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汪曾祺写北京胡同文化,就用了许多口语。以口语写物,一扫文人纤弱的文气,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但口语往往不能照搬,要与书面语融合,才能明快自如,形成贯通的文气。
语言要明快,还体现在作家只提供必要的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这就是海明威所主张的“冰山风格”。同学们一定会问,何为冰山风格?冰山风格就是冰山露在海面上,看到的部分是八分之一,留在海面下的八分之七。也就是说,作家要写的只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填充。这种风格把外露的感情色彩、直接的心理描写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海明威不用形容词,废除形容词,只用名词和动词,只要叙述。作家的本领,就是把大量要写的留给读者,留给空白。我们再看看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一段话:
清晨六点钟,他们在一家医院墙根枪毙了六名部长。院子里有好些个小水坑,柏油路面上覆满淋湿的落叶。雨下得很大,医院的百叶窗都关死了。有一个部长得了伤寒病,两名士兵把他抬下楼,抬到楼外的雨地里。他们费劲地想扶他靠墙站着。后来那军官对士兵说让他站着不行。他们刚一放排枪,他就应声倒在泥水里,头耷拉在膝盖上。
这段描写,只写了有限的一些细节,大部分细节都没有写,将大量的空白留给了读者。作家好像不带任何感情,但感情却在字里行间。这种没有抒情、没有渲染、没有感叹,只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暗示,构成了一种悲惨的、凄凉的、残酷的氛围。这就是大师的语言风格。
语言要典雅
我们说,语言还有一个重要风格:典雅。那么,又何为典雅呢?典雅就是文辞优美高雅,远离低俗、粗糙,读来令人心生敬意,满心欢喜。我们来看看布封写的《天鹅》:
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它叫谁看了都顺眼。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望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样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描绘出它是爱情之鸟。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那雍容自在的样子,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那么自由,都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而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急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这段关于天鹅的描写,可谓优美高雅。天鹅是美的。它的美,在优雅的面目,妍美的形状,在温和的天性、雍容的气质,更在“高尚、尊严、仁厚”的品德。它像一幅画,明丽、脱俗;它是一首诗,清新、隽永。这种典雅之美,让人心旷神怡;肺腑得到洗涤,心灵得到陶醉。
我们说,典雅往往同简洁相连,没有简洁,难成典雅。但我要说,典雅虽好,却不适合人人孜孜以求。对多数人来说,一味追求典雅风格,反而弄巧成拙,甚至畸变为矫揉造作,文章也失去灵气、生气。我们要想写出措辞超凡脱俗,用语清正典雅,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情致之美、趣味之雅、品行之正,才能用文字营造出典雅之美。
思考与训练:
一、说说语言要丰富和语言要洗练之间的辩证关系。怎样展示语言的丰富性而又不失其简洁的特点?
二、为什么说明快的语言风格是世界文学的一种潮流?以《老人与海》为例,试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明快风格。
三、明快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何为海明威所主张的“冰山风格”?试分析海明威小说中的“冰山风格”,说说这种语言风格给小说创作带来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