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中国在明代之前的1000年是农业社会。为了维持中国的农业文明,从汉武帝开始,中国政府就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这就是说,西方对中国的挑战并不是要摧毁中国的农业文明,它不是用工业文明替换中国的农业文明,而是怎样在中国已有的农业文明架构下,用加法来增加一个商业文明、工业文明。
因此,中国文明的包容性、中国政治的雍容大度和宽容就体现出来了。大明王朝对外来文化其实是非常大度的。最早一批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的交往让我们感觉很大气。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文明可能走出一条新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6世纪利玛窦来到中国,他遇到中国士大夫徐光启这些人,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一种正常的心态,他们在进行文明互补。西方人觉得中国文明很伟大、很不得了,中国人用道德、伦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我们看利玛窦的《中国杂记》里面记录:中国非常好。外国人看中国非常好,中国人居高临下地认为中国文明就是文明中心。徐光启这拨人也觉得中国文明确实不错,但是也看到西方文明有用和好的方面。
这个时候传教士带过来六千部西方典籍,规划用20年时间全部翻译过来。比如《几何原本》就是利玛窦和徐光启组织翻译过来的,在中国原来的数学体系当中没有几何的概念,翻译过来就可以增加中国文明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明要是仔细解构下去,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来自外部,没有纯粹的土生土长的东西。
在利玛窦、徐光启那个时代,中国文明没有问题,完全可以走出新路,用加法把西方文明加进来。但最遗憾的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明清一战”。到了明朝晚期,内部纷争引起周边族群不满。
满族人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大清王朝,但是当时满族人的文明素养相对较低。满族人最初入关的时候都不懂汉语。因此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尽快汉化。这种状况就导致一个后果——清朝和原来大明王朝走下来的路形成了一种断层。
如果大明王朝这么走下去,就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对接的问题;是怎么把西方文明加进来的问题。但是现在满族人执掌政权,就面临着满族人要完成汉化的过程。这个时期发生了种族间的不理解乃至纷争。到今天为止我们研究清史的人还很注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满族人在建国过程中的一种反人类的罪行,对平民的屠杀。这个问题在建立新王朝的革命过程中都会发生。问题是建国之后应该怎样去处理,怎么来解决。
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时都会注意到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清朝发展60年以后,到了康熙中期,突然出现了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来临;第二个现象就是清朝的意识形态,清廷对于文化的管控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出名的严酷。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压是东汉末年,用一百年的时间实施政治高压,但是这一百年促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繁荣——东汉的郑玄、何修这一拨人在受禁锢的二十年中致力于学术。所以说,没有郑玄、何修、马融的工作,很多东西我们今天就不懂了。这是政治高压导致的学术的畸形繁荣,这在东汉出现了一次。另外一次就是在康乾盛世。康雍乾这三朝表面繁荣,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但是他们实施的文化高压始终没有办法被当代人解读,我们始终弄不明白它的文化高压是在干什么。其实这一段时间的文化高压就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士大夫阶层认为满族人建立王朝已有六七十年,总应该对历史问题有所交代——你们应该为革命当中的罪恶向汉人道歉。我们看《南山集》中记录的冤案,每一个冤案的背后都是要求满族人为历史道歉。
中国的“王朝政治”,包括今天的现代政治其实都有怎么面对历史的问题。我们今天也有这个问题。台湾国民党如何面对“二二八事件”?马英九每年都要道歉。你道歉,人民就能原谅你;你不道歉,人民不会原谅你。清朝在康乾盛世当中制造出的文字狱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大兴文字狱这种手段,可以说把近代中国的路完全堵死了。
中国本可以在明代中晚期和西方慢慢融合,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但由于发生了这么一种特殊状况,在清代早中期,中国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很极端的现象,即凡是领导者、统治阶层倡导的,我都不跟你合作。
康熙皇帝对西学的酷爱远远高于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康熙皇帝一直鼓励官员学西方的东西,而且宫里也养了一大批西方的画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但是汉人士大夫对此根本不回应,他们完全和统治者背道而驰。
乾隆年间,满汉之间已经没有这么大的冲突,但是心结仍然存在。中国和西方越走越远,西方的东西根本不能堂堂皇皇地和中国文明相融合,因为中国士大夫没办法认同统治者支持的东西。
1840年之前,西方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主要表现有两点:一个是传教。从利玛窦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一直在中国活动。传教士就是为上帝服务的,他觉得这就是他的使命,对这个使命看得很重。
在利玛窦之后,传教士确实是一代又一代地到中国来,清政府没有去禁止,也没有完全地遏制他们。到了乾隆年间有一次短暂的禁教活动,那是因为罗马教廷要干预中国人的日常活动,要求祭祖能和天主教的教义不冲突。这段时间朝廷发火了,传教活动被禁止了一段时间,但是禁止是很有限的,根本没有把传教士清除出去,清政府并没有和罗马教廷完全脱离关系。宗教和文化层面的交流还有,宗教还在影响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另一个是,明代之后中西一直在交流的就是贸易,贸易性的往来急剧增加。西方进口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当时英国人做着全世界的中国生意。后来我们讲中英问题,中英间的贸易不均衡,不是中英不均衡,而是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生意的总代理。欧洲需要的茶叶、丝绸都是向英国商人去买。这种状态导致了什么?
中英之间的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英国商人一直在中国采购初级产品。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最想向世界推广什么东西?马克思的《资本论》开篇就讲了:英国资本家最希望在中国市场上推广他们的纺织品。工业革命产生了纺织品,如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穿上一双袜子,那英国人就发财了,因为那时候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两亿了,但中国没有购买纺织品的需求,这就导致一直拖到乾隆年间也没办法解决中英间的贸易均衡问题。
由于没有解决贸易均衡问题,康乾盛世时,财富积累非常惊人。这些真金白银在朝廷当中已经多得不得了,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这种贸易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