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各位晚上好,首先说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它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书或者我们的文献中间,因为谁都知道,很多事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有的是只说不做,有的是只做不说。
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候记录下来的文字都不可能是当时的全部。那么经过历史的淘汰,最后能够保存到今天的文献,可能反映一些得到主流社会肯定的观念、事实,但绝不是全部观念和事实。想了解我们这个国家,了解某一个社会群体、某一个地方真实的文化,除了通过书面文献、官方文献的记载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社会,而且要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也好,汉族文化圈也好,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是由各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理空间组成的。
在这些方面,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到田野、到实地去看两千年前、一千年的文化。但是很多文化现象,很多传统还是渐渐地融入社会。孔子当年就说过“礼失求诸野”。这“野”,就是说相对发展比较缓慢、交通比较闭塞、人来往比较稀少的地方,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种活的“化石”,它还保存着过去。
我们待会对话的是张乐天教授,我很高兴。这不仅因为我们早就相识,即使不叫老朋友也可以说是很熟的朋友,更主要的是我很赞成他们的工作。我觉得我们要理解传统,不能简单的只是从四书五经,从儒家经典,从官方的诗词里了解。我记得当时是1989年,复旦大学召开第一个讨论中国文化的国际讨论会,我的老师韩先生,在这个会上就讲道,人们不能够把中国从古到今看成一个整体,因为时代不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也不能把中国空间看成一个整体,因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比如说,统治中国人思想的,难道真是孔孟之道吗,难道真是儒家学说吗?他认为不是,至少从明清以来主要控制中国人思想的是因果观念。所以他说有些官员嘴里是孔孟之道,其实他相信的还是因果关系,所以求签、算命他们都相信,都做。
那么在民间,在中国古代,有多少人识字呢,有多少人读过《论语》看过四书五经呢?没有多少。所以知识分子想要总结他们的行为,都是根据儒家去解释。但实际上对他们来讲,是什么使这个社会价值体系得到维系?很简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平时讲敬畏,那么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对于上层人来讲,他肯定通过修身养性学习,自觉地做到敬。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呢,他可能要更多通过自然崇拜,通过对神的崇拜,以及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合理的解释达到畏。像雷可以把不孝的人劈死,做了坏事可能到阴间要进十八层地狱,下油锅、上刀山,还可能让他来世做牛做马、祸延子孙,这就是畏。
所以实际上是这两者维系着中国社会。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的不平等、社会上的不公正,天灾人祸,任何不幸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现实生活中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也可以得到解释,因为还有来世,还有阴间。
另外,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我们经历这么一遭后,也要放在当时的环境里解一解。比如说讲孝,今天简单地把孝理解为尊老爱幼,那是太简单化了。如果仅仅尊老爱幼的话,用不着儒家的礼,全世界哪一个民族不尊老爱幼呢?中国的孝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家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要服从父母,一切根据父母长辈的旨意,这都是孝道。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孝道五四运动以后都被抛弃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多人走上阶级革命的道路,就是从婚姻自由开始的。那么为什么以前的两千多年能够维持呢?如果我们了解、考证一下,这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以前大多数年轻人的社交范围、活动范围非常有限,特别是女孩子,可能长到16岁还没有出过门,没有离开过村子,那么让她自己选一位丈夫的话,可能还不如父母、媒人给她选的好。而且既然他们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那么只要双方具有这个功能,这个婚姻就是合理的。
有人说为什么到了近代,婚姻就成为青年人反抗的主要对象呢。很简单,活动范围扩大了,还可以看报纸了,知道外界情况了,有的人还有资格到新的学校里念书了。很多中国的传统也只有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才能够被理解。比如我们念那时候有名的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什么当时青年人不见青年人?他们一年里才只有这一次机会,少年没有资格和机会随时见他的心上人。那一年以后心上人是结婚了,还是死了,还是变心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月上柳梢头这样的时候呢?如果像现在,随时一个电话,一起上床都可以,这种诗词里传达的感觉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