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人来到了马嵬驿(陕西兴平县西北)。由于一天多的惊恐与饥渴,每个人都显得异常疲惫。兵士们开始有了一些骚动,太子认为时机到了。就借着这个势头暗中鼓动兵士们,告诉他们造成大唐到今天这一地步的原因就是杨贵妃、杨国忠兄妹蒙蔽圣听,惑乱朝纲,骄奢淫逸,他们还企图对皇上图谋不轨。听到这里,有人大喊:“杀掉杨国忠、杨贵妃!”就在这时,杨国忠骑马从驿站中出来,被二十几名饥饿的吐蕃使节拦住,向他请求允许他们回国。突然,又有人大喊一声:“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啦!”杨国忠听到喊声,厉声吼道:“你们想造反吗?谁再乱讲,我就杀了谁!”他话音未落,一名兵士一箭就把他射落马下,接着兵士们蜂拥而上,将其乱刀砍死,并把人头割下挂在驿站门上示众,闻讯出来解劝的大臣魏方进也被砍死,另一大臣韦见素也被砍伤头部,幸好有人大喊:“别伤害韦大人!”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时,兵士们的情绪已经不能控制,他们向玄宗休息的驿站涌来。玄宗听到嘈杂声,亲自出来安慰众人,可他发现自己的话已经失去了威力。大将军陈玄礼急匆匆跑到玄宗面前,奏道:“陛下,杨国忠谋反,已被兵士们处决,请看人头现已挂在门上。”玄宗抬头一看,只觉得背后一阵冷风,他强作镇定地用力拄着拐杖,没有做声。陈玄礼继续说:“陛下,兵士们说杨国忠已经处决,现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请陛下传旨正法。”听到这里,玄宗眼前一黑,但多年的政治经验使他立刻清醒起来,并且立刻反应过来:这一定是有人在暗中鼓动!可事到如今,也只能顺着兵士们的意思,不然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了!就在玄宗犹豫之际,高力士扑通跪倒在前,老泪纵横说道:“老奴侍奉陛下多年,与陛下朝夕相处,深知贵妃不曾谋反,但现在众怒难犯,请陛下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其他几名随驾官员也跪倒请玄宗处死杨贵妃。玄宗听后,怆然地向房内走去,走了几步,回身招高力士到自己身边,让高力士传口谕:命杨贵妃自缢。之后玄宗走进屋中,面墙而立。高力士立刻来到贵妃的居所,眼见杨贵妃上吊自尽。然后,他立刻来到玄宗跟前,做了汇报,这时玄宗才转过身来,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他径直走出房门,来到兵士跟前,高力士当众宣布了杨贵妃自缢的消息。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带头跪倒在地,说道:“微臣无能,请陛下治罪!”几千名兵士也都跪在玄宗面前。玄宗安慰大家,众人皆呼万岁。马嵬坡兵变,宣告结束。
兵变发生时,作为太子的李亨在做什么呢?原来,他率领着自己的亲信一直在暗中观察局势,不断把局势引向自己希望的方向。令太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玄宗竟能如此镇定地处理了一切,更让他意外的是陈玄礼居然在杨贵妃自缢后就率众请罪了!这完全打破了李亨的计划,没有把兵变继续推进下去。这给了李亨两点启示:一是自己的父皇真是身经百战,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二是不能轻信大臣,非亲信不能重用,陈玄礼就是典型的例子。李亨称帝后,就勒令陈玄礼退休。李亨心里清楚,父皇可能已经猜出是自己策划了这一切。如果一直伴随在他身边,很可能被置于死地,更重要的是,自己何时才能即位啊!想到这里,他又找来自己的儿子广平王俶、建宁王倓和李辅国。商议的结果就是借助兵士之势,不随玄宗西进,而由自己统帅部队收复失地,光复长安。李亨的目的达到了。玄宗同意他率众留下,自己西进四川。玄宗之所以同意,一是因为李亨所打的旗号是名正言顺的,二是他也害怕马嵬坡兵变一类的事情再度发生。他感到:李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温文尔雅、谦恭孝谨的太子,他开始乘乱发难了。
自此,李亨与玄宗分为两路。在建宁王的建议下,李亨一行向朔方节度使所在地平凉(今属甘肃)进发。太子的到来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在地方官员杜鸿渐、裴冕等人的多次奉劝下,李亨终于决定登基。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正式肩负起平叛光复的历史重任。
虚招元宵收人心
许多人在读历史时,一方面是在关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大势,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历史中找寻现在许多事物的历史渊源、来历。在唐肃宗时代,虽然战争是主旋律,但社会是多元的,是在变化的。这些变化,有政权主导的,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在唐肃宗时期,就产生了吃元宵的习俗。但这一习俗的产生,与李亨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汉代,就有了庆祝正月十五的习俗。这一天吃元宵,却是安史之乱(756—763年)的时候才出现的。有一年的元宵节,唐军大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大败安史叛军,得胜归来,唐肃宗非常高兴。当时正值元宵佳节,李亨下令厨师们用糯米做一种特殊食品来犒赏有功将士,这可给大厨们出了一道难题。他们冥思苦想,终于在元宵夜的宴会上作出了一种食物——柔软香甜的白色圆团。唐肃宗尝后,大加赞赏,欣然赐名“唐圆”,象征大唐江山一统。由于这种糯米团是用水煮的,所以,又被称作“汤圆”。还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食用的,又被称为“元宵”。
当唐肃宗将汤圆赏给将士们食用的时候,以郭子仪为首的将士们无不群情激奋,齐声呐喊表示要早日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的统一。其实,这正是李亨所要达到的效果,他就是想以此办法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从李亨本意而言,他并不信任和器重郭子仪等大将。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引起唐朝君臣、朝野对于边将专横弄权的反思。李亨在平叛的过程中,更是对如何控驭握有重权的节度使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得出的结论是外示优宠,内削其权。所以,李亨元宵赏宴,只是他作出的一种姿态罢了。有两件事可以反映唐肃宗对郭子仪等大将的不信任。其一,是重用大臣房琯;其二是引回纥兵平叛。
房琯出身名门,善于察言观色,甚得肃宗赏识,在与肃宗的接触中,他发现皇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于是房琯慷慨激昂地向肃宗表示自己愿出任兵马元帅,率军平叛。李亨被他的言语感动,遂任命房琯率5万大军东进讨逆。房琯军队很快与敌军在咸阳以东的陈涛斜相遇。由于房琯盲目仿古,固执己见,排出以2000辆牛车为主力,骑兵步卒为侧翼的进攻阵势,结果被敌军利用,扬沙鼓噪,致使群牛惊恐万状,敌军又放起大火,致使群牛到处乱撞,兵士大乱,互相踩踏,死伤惨重,5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不到1万。肃宗初战宣告失败,损失极大,延迟了整个平叛的进程。这次失败,对肃宗的打击很大,但他却没有处分房琯。可是,大臣贺兰进明的一番话,改变了肃宗对房琯的看法。一次单独会晤中,贺兰进明对肃宗讲道:“当初在太上皇(玄宗)不知陛下已即位的情况下,房琯起草诏书命陛下节度朔方、河东、河北等敌占之域,空名而已;而永王、丰王则镇守西川、江南等重镇。可见此人颇有投机心理,在上皇面前,曾有不忠陛下的表现。”肃宗闻听,大怒,遂疏远房琯,后借机将其贬斥。任用房琯的失败,使得李亨损失惨重,他唯有重用朔方军,这与他削夺朔方军将领权力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一旦想到安禄山拥兵而叛,肃宗就很自然地对军队中许多战功赫赫的将领产生猜忌,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如何才能保证军队不发生哗变,将领能够忠实于我呢?”肃宗常常思索这个问题。后来,利用北方的回纥势力的想法逐渐成熟。回纥,是游牧于唐朝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自唐朝建国,就一直有往来,并修建了“参天可汗道”。安史之乱爆发时,回纥政权已相当强大,拥有众多军队。肃宗利用回纥兵助剿,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军队实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抑制朔方军及其将领的军功,对其造成一定的压力。为此,肃宗遣具有胡人血统的将领仆固怀恩出塞联络回纥。回纥可汗听说后,欣然接受了唐肃宗的邀请,遣使入见肃宗,并提出和亲。肃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可汗,并许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一承诺让回纥可汗非常满意,随即亲率4000骑兵入援唐朝。而李亨的这一承诺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他虽是出于无奈,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但置黎民百姓的性命于不顾、杀鸡取卵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他的做法背离了贤君圣主的道德标准与处事规范。
常言道:用人不疑。李亨作为最高统治者,猜忌多疑,不用贤才,导致平叛大业几经反复,进展缓慢。国家危难之时,君臣不能同心协力,真是一种悲哀。
昏招亲信不贤人
李亨作为皇帝是不成功的。因为他是“亲小人,远贤臣”的代表,他的这一做法,对日后中晚唐政局的倾颓,起到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身为皇帝的李亨,可谓连出昏招。他最失败的昏招就在于重用张良娣与李辅国两人。
张良娣是肃宗的第三任妻子,她在马嵬坡兵变和日后的平叛岁月,一直是肃宗的坚定支持者,与肃宗可谓患难夫妻。出逃长安时,她已经有了8个月的身孕,但她丝毫没有拖累丈夫,也没有提出任何特殊要求,默默跟随丈夫奔波。她产后第三天,就开始为战士们缝制衣服。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要睡在靠近帐门的位置,让李亨睡在里面,肃宗曾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答道:“臣妾的生命不重要,我睡在外面,要是敌人来还可以替殿下挡一下,殿下就可以从后门逃出去。”这让肃宗非常感动,许诺将来要立她为皇后。慢慢地,张良娣开始联合李辅国干涉政务,多数情况下肃宗都对她予以忍让。但肃宗身边的人,非常看不惯张良娣与李辅国的做法,最有代表的人物就是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建宁王年轻气盛,经常与李泌讲要除掉张良娣与李辅国,这激怒了张、李二人。起初,唐肃宗曾有意任命建宁王作天下兵马元帅。他认为,建宁王有谋略,当初决定北上就是他提出的,而且有军事指挥才能,堪任天下兵马元帅。而谋臣李泌却认为:“建宁王虽有帅才,但广平王为长兄,将来势必入主东宫,自然应当由他出任天下兵马元帅。若建宁王为帅,将来很有可能仿效太宗和太上皇啊!”其意是怕兄弟反目,祸起萧墙的事情再度发生。肃宗听后,连连称是,遂立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任其行军长史。张良娣抓住建宁王没有做成兵马元帅这件事大做文章。一天,她对肃宗讲道:“建宁王恨自己不能为元帅,欲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从旁煽风点火。肃宗勃然大怒,不由分说,就将建宁王赐死。回到长安后,肃宗册封张良娣为皇后。这样,这个追逐权力的女人变本加厉,对朝政横加干涉,朝臣苦不堪言,而肃宗念其忠诚于自己,一直对她十分忍让,朝廷与后宫都被张氏搅得乌烟瘴气。
宦官李辅国在马嵬坡兵变中是重要参与者,并且负责肃宗的安全,肃宗日后的重大行动,李辅国都得以参与,可见肃宗对他的器重。但伴随权力的增长,他的欲望也在膨胀。回到长安后,他负责禁军,皇帝的制敕必须经过他盖章后方能生效,大臣奏事都要经过他禀报、承旨,他的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所不及也。他还无耻地向肃宗提出做宰相,肃宗没有答应。可是,李辅国的掌权开唐后期宦官专权的先河。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并存是导致唐朝衰落、灭亡的三大毒瘤,可见肃宗任用小人的余毒之深。
在张、李的唆使下,肃宗软禁了自己的父亲玄宗皇帝,使得老皇帝抑郁而亡;在张、李的权力斗争中,病重的肃宗深受惊吓,含恨弃世。
肃宗与玄宗父子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是封建皇权的必然结果。肃宗为太子时经历的那一幕幕血雨腥风,玄宗都没有公开保护过他,使他不得不提心吊胆、恭敬卑微地生活,这造成了父子之间的隔膜,使李亨对皇权有了强烈的向往,他要改变一切。马嵬坡兵变,李亨终于找到了机会,本欲逼玄宗退位,可是陈玄礼的倒戈,使自己不得不选择北上之路,此时父子之间的怨恨又加深了一步。即位灵武,二元政体,父子成了争夺权力的对手。光复长安,玄宗回朝,应该讲,父子的关系已经开始缓和。然而,玄宗、肃宗之间的矛盾不会短时间内消除,只能靠时间去淡化,张、李二人的挑唆,肃宗的偏听偏信,终于造成父子矛盾再次激化、玄宗惨死悲剧的发生。
而肃宗弥留之际的宫闱之乱,为他的悲剧人生画上了句号。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册封皇子豫(即广平王俶,改名为豫)为皇太子,这引起了宫廷内部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较量的双方就是张皇后与李辅国。肃宗晚年,张皇后与李辅国的矛盾已经上升到水火不容的程度,此时的肃宗已经大病不起,为了掌握大权,两个集团开始了最后的火拼。张皇后先是找来太子,对他说:“李辅国久典禁军,权倾朝野,他所担心的就是你我二人。现在皇上弥留,辅国欲图谋不轨,不能不除掉他啊!”太子非常清楚张、李二人乃是一丘之貉,就泪流满面地讲:“现在皇帝病重,李辅国是朝廷重臣,不禀告就诛杀他,怕不利于陛下的身体啊!”皇后见太子不可用,便生除掉太子之歹心,就去找肃宗的次子越王系,许诺他事成之后令其监国,越王遂与皇后合谋,欲杀太子、李辅国。皇后等人在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李辅国早已探听到虚实,他联合宦官程元振等准备伺机而动。四月十六日,张皇后以肃宗名义宣太子入宫服侍。李辅国派人埋伏在太子进宫的必经之路上,待太子到来,就阻止太子入宫,并派人护送太子回东宫。见太子远去,李辅国、程元振立刻命令抓捕张皇后、越王系及所有同谋。张后当时在长生殿侍候肃宗,李辅国径直闯到病榻前,从肃宗手里将张后抓走,幽禁起来。肃宗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病情日益加重,两天以后,唐肃宗李亨驾崩,终年52岁。
唐肃宗建陵石刻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波澜起伏,历尽坎坷。在封建皇权的巨大威力下,他失去了自己的两位妻子,忍辱负重过活了十几年,终因安史之乱,因祸得福,黄袍加身。但他的皇帝生涯是失败的,他好猜忌、爱多疑,亲小人,远贤臣,没有取得平叛的胜利,又背上了不肖子孙的恶名,更开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李亨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对自己的属下有充分的了解与信任,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李光弼等朔方大将,使得平叛大业迟迟没有完成,他自己也没有等到国家统一那一刻的到来。亲贤远佞,乃是作为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唐太宗至今被人称道,就在于他能够从谏如流,任用贤臣良将。而肃宗的败笔就在于他任用张良娣、李辅国一类的小人,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比较符合肃宗时期的政局吧。后宫干政、宦官掌权,是中国历代王朝败亡的教训。所以对于领导者而言,不应任人唯亲,而应任人唯贤。肃宗一生爱下棋,可他没有把统治国家这盘大棋下好,实在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