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路升曾这样吟诵黄河乌金峡:
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
清代诗人、书画家张云锦先生集唐人诗句歌颂乌金峡“大浪天险”:
浩浩终不息(杜甫),春霭入曼声(王湾)。
欲知争汲引(章孝标),愿向急流倾(王真白)。
古木千寻雪(郑谷),空波两岸明(丁仙芝)。
昼寒风霭远(潘纬),震谷似雷鸣(李峤)。
这是诗人用心读出来的黄河乌金峡。的确,乌金峡像块硕大的磁石,只要游客一接近她,就无可抗拒地被她吸引,沉醉在这山山水水,厚重、凝练的人文历史画卷之中。
乌金峡是靖远八景之一,素有“大浪天险”之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过她,赞美过她。这是一个绝妙的峡谷去处,山崖耸石、峭壁凌云,大浪天险,闻名古今。环绕着峡口的数十处佳景,或浩瀚博大,或幽深迷离,阳刚与阴柔相济,豪放与婉约互补。人行其间,每一程都是美好的收获,每一眼都有一份惊奇。
最引人的便是越过“鹞子翻身”的羊肠小道,攀上乌金峡峭壁顶上观看大浪天险,那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奇树茂林,朝雾飞瀑,散珠落雨,雾啸奔腾,忽儿浪柱滔天,忽而水波拍岸,忽儿漩涡迭起,忽儿烟波浩渺,忽儿咆哮如雷,忽儿鹰翅击浪……站立处,时刻为袅袅升腾的水雾团团包围。置身其中,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如雷似鼓的涛声,常常使人联想到七百多年前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军西征,三次兵过乌金峡的情景。漫步而行,但觉河风猎猎,涛声隆隆,那连续飞扑过来的浪花,在人们的脚下激溅、喧哗、戏闹,像是成千上万的人群呼啸狂欢着,庆祝节日的圣典……
除了看浪,乘舟冲浪更是惊险刺激。或三五个,或十来个,背上橘红色的救生衣,乘上漂亮的冲锋舟,水手们加足了油门,开足了马力,游艇便箭一般地向峡口冲去。舟楫划开的河水嗖地一下向两边飚去,似快刀截锦,如飞刃破泥,舟过处浪花拂面,惊涛盈耳,好不刺激。正心惊时,忽儿水手一个急转弯,冲锋舟似鹞子翻身般左边一斜,忽哧一个转儿,掉转了方向,又顺流急下,我们惊得差点没气了,一个个在心中哇哇惊叫,死死地抓住扶手,任浪花溅满身子,任河水冲洗脸面……而两岸的绿树青山倏忽一闪抛在了后面,蚁旋岸上者一片惊呼。当然,这些都是胆大之徒所为。而谨小慎微者则渔舟小艇,画舫淡服,轻舟漂漂,缓缓荡游。
出峡口一公里许,有一座钢索吊桥,这是乌金峡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一座吊桥。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黄河飞虹”既便利了交通,又成为乌金峡的一景:“刀削斧劈势巍峨,奔雷驰电涛声哮。自古兵家争战地,一桥飞渡锁烟波。”《甘肃省志》、《白银市志》都对此记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黄河农民第一桥。
河东南的平滩堡,临河居胜,扼守天险。文化遗址、古建筑群众多,古色古香,独具特色。汉祖厉古城遗址,明代平滩堡古城遗址,清代堡子山烽燧以及城隍庙、灯山楼、菩萨楼、六角亭、平滩堡书院、贞节牌坊等文化遗迹比比皆是。靖远,乃至白银市创建较早的私塾、学校——青云学校就坐落在这里。由汉代张骞和许许多多知名不知名的先人凿通的“丝绸之路”也曾从这里通过,驼铃叮咚、商贾云集,昔日辉煌一时的水旱码头、枢纽重镇,而今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访古探幽的好去处。在这条通行了2000多年的回归之路上,不论你是谁,只需放下一颗疲惫的心,忘却人世的烦恼,用足跟敲击地面,用心聆听历史苍老而鲜活的脚步声,就会陶醉于那久远、斑驳而仍美丽动人的前代遗迹中。而平滩堡的书画排灯更是远近闻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绘有《封神榜》、《西游记》等连环画故事的纱绢彩画排灯和鸡、兔、鱼、猪、狗、羊、莲花、绣球等各种造型的花灯,挂在店铺门口,深巷之中,财门顶上,乌金峡人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老少姊妹去玩灯。万家灯火,摩肩簇舄。你看,那举彩灯、敲锣鼓、走一处演一处的地摊眉户戏班来了;取经西天的唐僧师徒、各显神通的八仙道士踩着高跷来了;头扎着粗粗的大辫、耳戴彤红彤红辣椒串的傻大姐拉着俊俏姑娘划着旱船来了……太平鼓咚咚敲,雄獅、长龙腾腾舞,热闹非凡。人们在赏灯观景旅游之时,领略自然之真、人性之美、艺术之捧,从而感悟人生,发现自我。
河西北,飞朱流丹,气宇轩昂,琉璃锦绣,绿树掩映中的白银公司四龙口职工疗养院则又是一个绝佳的游览胜地。六幢欧风美雨式的别墅楼溢金流彩,园内绿树红槐,百丼争荣,小桥流水,碧波荡漾,长虹卧波,壶池垂吊,藕香、万安、龙吉、秀雅亭台楼阁,别有风情,曲径通幽,折折曲曲漫上黄河楼,仰观宇宙,俯视大河,畅怀天下,经纶万象,红楼映翠,碧波浮妨,弦歌悠悠,清流涓涓,好不爽意。在这里你再不需要什么,只管拥抱自然,任情畅想。一碗啤酒、一杯白干在手,把酒临风,宠辱皆忘,举杯邀知己,饮醉乌金峡,荡舟、赏景、休闲、娱乐,抑或握一卷好书,你便可随书中的风花雪月起舞,与文化精英们一同感慨人世的艰辛与沧桑……
饮醉乌金峡,我为乌金峡极尽旖旎的美景而赞叹,更为白银人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发展的远见和魄力而感佩。因了他们,乌金峡的美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也因了他们,乌金峡的明天必将更加瑰丽迷人。
(原载2000年8月9日《白银日报》,2000年10月6日《民主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