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0900000008

第8章 魏玛的爵爷歌德

原先,住在城内,有时爱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坐坐。后来,搬到城外,就不那么方便了,挤车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遂去得少了;再后来,人渐渐地老,也就渐渐地懒得动,只是每年的书市,偶尔兴起,会去凑凑热闹,买两本打折的书,除此,轻易不特意弯到那里去了。

早些时候好去太庙,纯系一种说不上名目的个人嗜好,只是愿意坐在那里静静地看树,尤其愿意看颇有一把千年纪的树。树老了和人老了也差不多,有它的个性,有它的不同于一般的独特神态,有它那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岁月沧桑感。

我管这种坐在树下的休憩行为,叫做“读树”。树木如人,人是一本可读的书,树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

年轮,便是时光在树木中的凝固物,可是,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密藏不露。

不为人知,也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人,却不这样,除了遁世者,男女老少都惟恐别人漠视自己的存在,尤其有点名气的文人,大大小小成器或不成器的男的女的作家,最害怕的事情,奠过于不把他当回事,将他忽略或者忘却。这就是树与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我愿意多亲近古树,而宁肯疏远老年名流的缘故。

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听那窸窸窣窣的响动,你能感觉到树木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大概也是很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的。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太庙古树,至少见识过北京人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往事: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

谁拔份儿一时,谁窝脖儿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

谁说胖就喘,谁盛极而衰……虽然古树无法指名道姓地一一说出,但它继续存在的这个事实,便可让后来人明白,不管是显赫的,卑微的,了不起的,马马虎虎的,脚一跺地乱颤的,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辈的人物,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逃不脱伸腿瞪眼,狗屁着凉,退出舞台的那一刻。而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

所以,“读树”之乐,就在于能够参悟出这些简单的人生道理。

坐在那里,看阳光下的树影,慢慢移动的轨迹,心也就自然地平静了下来。树影渐渐拖长,渐渐淡化,渐渐消失,这时候,物我两忘,相坐无语,只有树与人的心灵交流。那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然而,人与人,却很难达到这样境界。

不久前,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他倒是写出了这样令人神往的一个场面,并使我想到了许多。

我又回想起他坐在书斋的书桌旁,在烛光下看到他穿着白色法兰域外衣,过了一天好日子,心情显得和蔼。我们谈着一些伟大的和美好的事物。他向我展示出他性格中最高贵的品质,他的精神点燃了我的精神。两人心心相印,他伸手到桌子这边给我握。我就举起放在身旁的满满一杯酒向他祝福,默默无语,只是我的眼光透过酒杯盯住他的眼睛。

虔诚的爱克曼如此心仪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那无言的交融,颇类似干我在太庙里。读树时“相看两不厌”的境地。毫无疑义,歌德是值得后生心向往之的文学大师。与这样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老树,对面而坐,哪怕只是“高山仰止”地瞻望,也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但是,反复地读了这部书以后,恕我直言,这位好心的爱克曼先生,从1823年初次在魏玛会见歌德起,一直到1832年歌德去世为止的九年里,与这位大师保持了过多的密切接触,了解得太真、太实,太多,太细,把他害了。因为,他觉得有义务,应该逐年逐月逐日,记下这位大师的只言片语,公诸干世。

这就不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了。

我以为,若是想与大师名家,保持最佳的和融状态,应该去寻找他所写过的,隔着烛光的,那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觉。

对于老人,老夫子,老先生是大师或还不够大师的老作家,自称的或他称的文坛前辈或泰斗之流,宜尊敬,宜礼貌,宜恭谨,宜谦逊,切切不宜靠近,尤不宜亲昵,更不宜登堂入室,深入其内心世界。最好,保持一点点距离,远远地欣赏,可以观察到笼罩在老人头上的真的或不那么真的五彩光环,可以感觉到他整体的真实的美或看上去的美,这就对了。

距离太近,便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便难免毁誉;其实,对于作家最好的了解,还是要靠读者自己对其作品的破读。

知道一,便是一,知道二,便是二,我只能领会出一和二,因我的天资币够,囡我的悟性太低,可以待之来日再深入。

别人说破嘴,不是我自己的体会,等于白搭。而现在,爱克曼想在书中告诉我他知道的三,那就麻烦了。因为他这个三,有可能影响了我已经认知的那一和二。

太贴近,看到伟大,也就有可能看到难免要败兴的渺小;

太细致,看到光辉,自然也会看到生出堵心之感的灰暗。虽然,瑕不掩瑜,但是,瑕疵摆在那里,总不能掉头不顾。因之,像植物学家,站在树干前,用显微镜看那皴裂斑驳的树皮细缝里的真菌、木蛆、寄生虫,具体入微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出现颠覆感和破灭感,也会感到恶心。

所以,对于名人大家,我习惯干敬而远之,对于具有侵略性的名人大家,我采取惹不起但可以躲得起的逃遁态度。

如果没来由地一定要我鞠躬,我就会骂街,去你妈的。

但对于歌德这棵文学常青树,我倒是真的走进了他的故居,近距离地了解过一点。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点为魏玛。正好是那个叫做民主德国的政权,即将终结其历史的日子。大批东德人离境的结果,使得秋天的这座小城,空空荡荡,显得格外的寂寥和萧条。然而,歌德还在,朝拜者还有,这或许就是文学永远斗不过政治,但生命力却永远比政治坚强的例证。政治,总是一过性的;而文学,却拥有永恒的魅力。

在施泊林咖啡馆拐个弯,路过一座喷泉,在白天鹅饭店旁边,所谓肥皂弄的那座黄色的大房子,就是我们魏玛之行的目的地。然而踏进门槛,我真的很失望,作为魏玛公国枢密顾问的歌德,我感觉到了,而作为伟大作家的歌德,却怎么也感觉不出来。

我心目中的歌德,还是早年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留下来的,那个穿着绿色短呢外套,充满激情的年青人。自然,寻觅那位“多情自古空余恨”的夏洛蒂的余譬芳踪,是大多数访问者关注的事情。可殷勤的主人,却坚持向我们的耳朵灌输歌德、席勒、李斯特、巴赫与这座小城相关的响亮名字。那个多情女子,在这位已成圣人的歌德光环下,则是一个作为点缀用的可有可无的符号。然而,没有她,会有歌德吗?会有歌德的那部不朽的成名作吗?

在血气方刚的年纪,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曾迸发出激情之火,因为歌德在燃烧,读歌德书的我,自然也随之燃烧。可等到我读这部《歌德谈话录》,歌德成了圣人,读这部讲歌德的书的我,却是凡人,凡圣之隔,就很难产生共鸣。等我这次来到魏玛,我希望看到耶个作家的歌德,却处处可见必须脱帽致敬的爵爷歌德和圣人歌德,对不起,使我欣欣然来到魏玛的游兴,顿时减掉许多。

我不大喜欢朝拜谁,不论他是哪位菩萨。

于是,便随着主人在小城踱步,等一位什么人物与我们共进午餐。我前面讲过了,我的个人“读树”兴趣,便把注意力放在魏玛小城里那种中国少见外国常有的橡树。这种硕大的阔叶树,与北京太庙里的松、柏、桧等针叶树,似乎也存在着洋人的奔放与国人的内向那种性格上的差别。太庙这里,只有薄薄一层掉落的松针,而在魏玛,满街的橡树落叶,厚到甚至绊脚的程度。

由此,我迂想过,针叶树的拘谨,阔叶树的放纵,也是东西方文学发展道路不同的象征。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学,未能产生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很大程度上因为与歌德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几乎来不及地向大清国皇帝磕头膜拜,一口一声“臣罪当诛兮”地诚惶诚恐。在如此卑微的精神状态下讨生活,文章也就难得浪漫起来。

歌德故居,三层楼,几十个房间,豪华得令人羡慕。天井中的小花园,泉水淙淙,花草萋萋,精致得令人咋舌。可见歌德不仅写东西传世不朽,谈恋爱千古绝唱,享受生活也是臻于极致境界。然而,在他的寓所里,看到作为诗人的东西并不多,而看到作为枢密顾问,作为老爷那些养尊处优的东西,好像更多一些。

所以,楼上楼下,走来看去,惟有扫兴。

大概,这也是一种必然,作家一旦成名,所有写他的书,也包括他写自己的书,都含有一点拟圣化的倾向。前者,如同树缝里的术蛆那样,靠树吃树,写作家者,也就靠作家吃作家。要想靠得牢,自然要拔高,拔得越高,这个饭碗也更有的捧。后者,作家写自己,也是因为别人不拔高,或拔得不够他想像的那高度,才亲自下厨操刀的。所有这类生前自己盖庙,死后别人为他盖庙的作家,基本信不得,你信了他,你不但是二百五,而且你原先的认知,也就要动摇了。

这就是树和人的不同,树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树拔高一寸,会死,人拔得天高,也是不会死的,哪怕花钱雇了一桌吹鼓手,围坐在那里天花乱坠,赞不绝口,被谀颂的那一位,只能生出晕晕乎乎的醉活感,绝无生命危险。这也是文坛各式各样的唱诗班,至今弦歌不绝于耳的原因。

古树与老人,相同之处,都有一份难得的沧桑感;不同之处,古树无言,老人要份儿;古树不往乎别人怎么看,苦口无多的老人,却总爱跟世界较劲,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有的人,初老尚好,犹知收敛,更老以后,灵性消失,感觉迟钝,精力不逮,思想麻木,便要做出令人小敢恭维的尴尬事。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爱克曼最善良的心愿,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只知道老了以后的歌德,并不是完全的或真正的歌德。正如瞎子摸象,他仅仅摸着了他能摸着的那一部分。

何况,所有到了这年纪的大师,都是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的老小孩。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笔下的歌德的另一面。

1823年,七十四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一年,这位大师说:“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变得多么孱弱呀!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

1824,七十五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二年,1月份,这位大师开始向他抱怨:“人们对我根本不满意,老是要我把者天爷生我时给我的这副面目换成另一个样子。人们对我的创作也很少满意。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用全副精神创作一部新作品来献给世人,而人们却认为他们如果还能忍受这部作品,我为此就应向他们表示感谢。如果有人赞赏我,我也不应庆贺自己,把这种赞赏看作是理所应得的,人们还期待我说几句谦虚的话,表示我这个人和这部作品都毫无价值。”

到了4月份,这位大师告诉他,面临着“人数很多”的文学对手,井对他分析了敌情。第一类反对他的:“由于愚昧,他们不了解我,根本没有懂得我就进行指责。这批为数可观的人,在我生平中经常是惹人厌烦的。”第二类反对他的:

“由于妒忌,我通过才能所获得的幸运和尊荣地位引起他们吃醋。他们破坏我的声誉,想把我搞垮。”第三类反对他的:

“很多人自己写作不成功,就变成了我的对头。这批人本来是些很有才能的人,因为被我压住,就不能宽容我。”第四类反对他的:“我既然是个人,也就有人的毛病和弱点,这在我的作品里,不免要流露出来。不过我认真促进自己的修养,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在前进,有些毛病我早已改正了,可是他们还在指责。”

1930年,八十一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八年,他索性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他的憎恨:“我知道得很清楚,我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他们很想把我拔掉,他们无法剥夺我的才能,于是就想把我的人格抹黑,时而说我骄傲,时而说我自私,时而说我妒忌有才能的青年作家……”

这位老人没完没丁的埋怨,一直持续到1832年的3月22日逝世。

死前不久,他对爱克曼还爆发了一次:“你知道我从来不大关心旁人写了什么关于我的话,不过有些话毕竟传到我耳里来,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我辛辛苦苦工作7一生,某些人还是把我的全部劳动成果看得一文不值,就因为我不屑和政党纠缠在一起。如果我要讨好这批人,我就得参加一个雅各宾俱乐部,宣传屠杀和流血。且不谈这个讨厌的题目吧,免得在对无理性的东西作斗争中我自己也变成无理性的。”

这部书的中文译者朱光潜先屯,对歌德的这段夫子自道加以注释:“歌德因政治上的保守而为当时进步人士冷落甚至抨击,他到临死前还耿耿于怀,这也体现了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这两重性格的矛盾。”

这还不仅仪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了,而是人老了以后,老一旦成为精神上的负担,比纯生理的老,更麻烦。

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弄小好,都会成为灾难。所以,人之老,不如树之老,树虽老,可贵在不失态,不糊涂,币张狂,更不老而作孽。文人之老,作家之老,好像又不如一般人之老。而文学大师之老,包括真正的大师和不那么够格的自以为的大师,因为像蜗牛背负丁太重的包袱,老起来以后,更令人为他捏把汗。

于是,我想起前不久,在《文艺报》上发表出来,一位写历史小说的老作家生前对人口授的,但却要求在他逝世后才能公开发表的一段遗言,倒是发生在我们这块文学土地上,那种拘谨惯了的树,生前不敢大放肆,死后倒敢大发作的一件趣闻。

如果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莫斯科印象》那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记录他访苏的真实日记,封存起来,要求留待半个世纪以后才公诸于世,表示出这位大智慧音的远见。

那么,我们中国这位自以为是的老作家,其实不过是宣泄他未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积蓄已久的那种牢骚、不满、愤懑、失落罢了。其实,他骂东骂西,批这批那,即使生前,直言无讳地用大喇叭喊将出来,又其奈他何?充其量无非是目空一切的自负、自大、自恋罢了,和目中无人的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罢了,用得着学罗曼罗兰的办法,要通过时间的验证,说明自己的正确吗?

而且,规定的期限如此短促,眼睛一闭,即可公布,又何必多此一举?除了说不好的什么心理上的怯懦,想不出理由要留下这盘死后才供发表的录音带。

歌德与这位中国历史小说家的不同之处,虽然同属夫子自道,愤愤然的理由也许不同,但愤愤然的感情是差不多的,但从爱克曼记录下歌德的谈话里,他对于前辈,同辈和后辈的肯定,不像我们这里的那位老作家,在遗言里把上下古今的同行,都扫入垃圾堆。也许正是这种对别人成就的坦然和对他人充满妒忌的不同胸怀,可以分辨出谁是真正的大师,谁是自以为是的“大师”。

歌德说过:

“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

“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

“莱辛之所以伟大,奎凭他的人格和坚定性,那样聪明博学的人到处都是,但是哪里找得出那样的人格呢!”

“雨果确实有才能。”

“弗勒明是一个颇有优秀才能的人。”

“席勒特有的创作才能方面,可以说,在德国或外国文学界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曼佐尼什么都不差,差的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个很优秀的诗人。”

“我对拜伦的作品读得愈多,也就愈惊赞他的伟大才能。除掉拜伦以外,我不知道任何其他人可以代表现代诗。”

“梅里美确实是个人物。”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就从略了。

歌德,这位文学巨人,既不自我封王,也不粪土同行,尽管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听众对于席勒和我谁最伟大这个问题,争论了二十年。其实有这么两个家伙让他们争论,他们倒应该感到庆幸。”但就冲这一句话,可以看到歌德从未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横空出世的惟一,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惟一,是文学史上就他绝户老哥独自的惟一。

凡大师(真的,而不是假的),应该像太庙里那些古老的树,在属于自己的方圆世界里,巍然挺立,不倚不傍,但并不反对别人的存在,也不在意别人活得比自己更好。天地如此之大,阳光如此之足,空气如此之新,水分如此之多,让每个人拥有他自己成长发展的份额,岂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相得益彰?若是能够共襄盛举,乐助其成,相互联结成一片绿阴,岂不“环球同此凉热”进入更美妙的文学世界?

人之老,若能如树之老那样,共沐阳光,同受雨露,那该是多平和,多自如,多惬意,多自在的晚景啊!

同类推荐
  • 读者超人气作家精华文萃:爱情鱼的智慧瓶

    读者超人气作家精华文萃:爱情鱼的智慧瓶

    本书从“净重三克的爱情”、“绽放如花的谎言”、“借一扇窗发现爱”等几个片段收录了《读者》的多位作家的精品散文。
  • 天使有泪

    天使有泪

    如果说写诗歌,是小桥流水式的低吟浅唱;写散文,是晓风残月式的情景描绘;写小说,是大干世界的舞台彩排;那么,写报告文学,则是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写实。因此,写报告文学,不仅需要同样优美的文笔,而且更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对时事政策的准确把握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部作品还留有生活的体温。它来自于正在行进中的生活,它的疼痛是那么真切、深挚,它的思考令人信服、值人深思。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本套书含选主小传、导读(概述)、正卷(哲学;人生卷与艺术;文学卷)三部分。在时间上限各选主49年前的论文。编选思想上着重突出他们的人生美学特色。力求雅俗共赏、学术与市场兼顾。
  • 没有方向的河流

    没有方向的河流

    本书呈现的是个人情感世界的横切面。细腻而真实。海飞有着编剧、小说家、文学期刊主编等多重身份,他以忧伤和自语式的笔记,完成了一种对局部生命的零星追忆;波澜不惊的文字里,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文学角度而言,倾向于小说化的语言特点,不急不缓的叙述风格,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是《没有方向的河流》的最大亮色。
热门推荐
  • 刺秦记

    刺秦记

    一个由荆轲开始的传说,并没有因他的失利而结束……侠客,寄情于山水,寄志于天地,寄心于万物;以侠养志,以志明心,以心鉴行。侠之者,为民之护佑,为国之督策;一己之力,欲力挽动荡之狂澜,清除时代之恶气!而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虽死不惧!——侠者
  • 危情婚爱,总裁宠妻如命

    危情婚爱,总裁宠妻如命

    潼市人人都说,聂相思是商界传奇战廷深最不可冒犯的禁区,碰之,死。五岁,一场车祸,聂相思失去了双亲。“要不要跟我走?”警察局,男人身形秀颀,背光而立,声线玄寒。聂相思没有犹豫,握住男人微凉的手指。十八岁生日,聂相思鼓起勇气将心仪的男生带到战廷深面前,羞涩的介绍,“三叔,他是陆兆年,我男朋友。”战廷深对聂相思笑,那笑却不达眼底。当晚,聂相思被抽身剥茧,吃干抹净!事后,聂相思白着脸道,“战廷深,我要告你!”战廷深将两本结婚证扔到聂相思面前,眯眼冷哼,“我跟我自己的妻子在自家床上做爱做的事,谁敢有异议?”聂相思瞪大眼看着床上那两只红本本,彻底懵了!“还不快叫老公?”
  • 过耳青春不言语

    过耳青春不言语

    绝对的纯爱和青春,带着忧伤和惋惜的青春,她叫安凡汐,意外遭遇车祸后失去听力,迷样的身世之谜,青春的意外爱恋,薄荷里你说的情话,可惜听不到.........霸道表哥的温柔一面,暖心学长的付出所有,校草同桌的关怀备至,青春的奇妙冒险,爱和泪水的交织错杂..........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惊世言

    惊世言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大争的世界里百舸争流,神魔乱舞。言语有幸穿越重生在这个黄金大世,且看他如何激流勇进,山登绝顶!
  • 青春多事之秋

    青春多事之秋

    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米拉依然会在某时某刻想起一段生命中最初的爱带着蓝色梦幻绵长的爱情可惜,秋天太短,而人生太长人的一生中,真正想要的其实不多爱情却总是让人无法割舍那是许久之后才明白的事了很久很久以后,一切都淡然了
  • 修真十书锺吕传道集

    修真十书锺吕传道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之魔族血之恋

    EXO之魔族血之恋

    (本书第一部结局BE,下一部《月色神圣》结局HE)魔族魔主净澜血月为了逃避一场婚约,逃到人界,却因为强行撞碎结界的关系,倒退回了五岁时期。被一个叫做金钟大的男孩家里收养。金钟大的父母在他们12岁那一年出空难,离开人世。金钟大为了养活血月,和另外十一个男孩做了不同寻常的事,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烦恼也愈加增多,曾经的天真消失殆尽。一次偶然,血月发现他们竟然是狼族!甚至,他们的父母、族人都是被魔族所害,当真情受到身份阻挠,性命又被他们所累时,血月究竟该如何抉择?曾经的繁华,还有机会再现吗?
  • 教科书般的拯救世界

    教科书般的拯救世界

    【世界可以恢弘,也可以渺小。】拯救世界,这是个需要中二的使命。入行这么久,岑涵涵怎么说也从菜鸡变成了大师。没有什么事不是一个救世主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太好了。“早不想干了,凭什么只有我一个员工?”-------------------算是变身,大体轻松,也会有跌宕和感概。本书群:563640668,欢迎各位想要拯救世界的骚年骚女加入。新书群里可以知道~
  • 末世霸权

    末世霸权

    神降天罚,演变末世,执卡者,丧尸,异兽,本为宅男的高禹要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召唤出的随从,在这熟悉而陌生的地球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