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0900000008

第8章 魏玛的爵爷歌德

原先,住在城内,有时爱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坐坐。后来,搬到城外,就不那么方便了,挤车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遂去得少了;再后来,人渐渐地老,也就渐渐地懒得动,只是每年的书市,偶尔兴起,会去凑凑热闹,买两本打折的书,除此,轻易不特意弯到那里去了。

早些时候好去太庙,纯系一种说不上名目的个人嗜好,只是愿意坐在那里静静地看树,尤其愿意看颇有一把千年纪的树。树老了和人老了也差不多,有它的个性,有它的不同于一般的独特神态,有它那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岁月沧桑感。

我管这种坐在树下的休憩行为,叫做“读树”。树木如人,人是一本可读的书,树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

年轮,便是时光在树木中的凝固物,可是,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密藏不露。

不为人知,也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人,却不这样,除了遁世者,男女老少都惟恐别人漠视自己的存在,尤其有点名气的文人,大大小小成器或不成器的男的女的作家,最害怕的事情,奠过于不把他当回事,将他忽略或者忘却。这就是树与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我愿意多亲近古树,而宁肯疏远老年名流的缘故。

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听那窸窸窣窣的响动,你能感觉到树木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大概也是很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的。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太庙古树,至少见识过北京人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往事: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

谁拔份儿一时,谁窝脖儿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

谁说胖就喘,谁盛极而衰……虽然古树无法指名道姓地一一说出,但它继续存在的这个事实,便可让后来人明白,不管是显赫的,卑微的,了不起的,马马虎虎的,脚一跺地乱颤的,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辈的人物,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逃不脱伸腿瞪眼,狗屁着凉,退出舞台的那一刻。而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

所以,“读树”之乐,就在于能够参悟出这些简单的人生道理。

坐在那里,看阳光下的树影,慢慢移动的轨迹,心也就自然地平静了下来。树影渐渐拖长,渐渐淡化,渐渐消失,这时候,物我两忘,相坐无语,只有树与人的心灵交流。那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然而,人与人,却很难达到这样境界。

不久前,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他倒是写出了这样令人神往的一个场面,并使我想到了许多。

我又回想起他坐在书斋的书桌旁,在烛光下看到他穿着白色法兰域外衣,过了一天好日子,心情显得和蔼。我们谈着一些伟大的和美好的事物。他向我展示出他性格中最高贵的品质,他的精神点燃了我的精神。两人心心相印,他伸手到桌子这边给我握。我就举起放在身旁的满满一杯酒向他祝福,默默无语,只是我的眼光透过酒杯盯住他的眼睛。

虔诚的爱克曼如此心仪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那无言的交融,颇类似干我在太庙里。读树时“相看两不厌”的境地。毫无疑义,歌德是值得后生心向往之的文学大师。与这样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老树,对面而坐,哪怕只是“高山仰止”地瞻望,也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但是,反复地读了这部书以后,恕我直言,这位好心的爱克曼先生,从1823年初次在魏玛会见歌德起,一直到1832年歌德去世为止的九年里,与这位大师保持了过多的密切接触,了解得太真、太实,太多,太细,把他害了。因为,他觉得有义务,应该逐年逐月逐日,记下这位大师的只言片语,公诸干世。

这就不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了。

我以为,若是想与大师名家,保持最佳的和融状态,应该去寻找他所写过的,隔着烛光的,那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觉。

对于老人,老夫子,老先生是大师或还不够大师的老作家,自称的或他称的文坛前辈或泰斗之流,宜尊敬,宜礼貌,宜恭谨,宜谦逊,切切不宜靠近,尤不宜亲昵,更不宜登堂入室,深入其内心世界。最好,保持一点点距离,远远地欣赏,可以观察到笼罩在老人头上的真的或不那么真的五彩光环,可以感觉到他整体的真实的美或看上去的美,这就对了。

距离太近,便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便难免毁誉;其实,对于作家最好的了解,还是要靠读者自己对其作品的破读。

知道一,便是一,知道二,便是二,我只能领会出一和二,因我的天资币够,囡我的悟性太低,可以待之来日再深入。

别人说破嘴,不是我自己的体会,等于白搭。而现在,爱克曼想在书中告诉我他知道的三,那就麻烦了。因为他这个三,有可能影响了我已经认知的那一和二。

太贴近,看到伟大,也就有可能看到难免要败兴的渺小;

太细致,看到光辉,自然也会看到生出堵心之感的灰暗。虽然,瑕不掩瑜,但是,瑕疵摆在那里,总不能掉头不顾。因之,像植物学家,站在树干前,用显微镜看那皴裂斑驳的树皮细缝里的真菌、木蛆、寄生虫,具体入微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出现颠覆感和破灭感,也会感到恶心。

所以,对于名人大家,我习惯干敬而远之,对于具有侵略性的名人大家,我采取惹不起但可以躲得起的逃遁态度。

如果没来由地一定要我鞠躬,我就会骂街,去你妈的。

但对于歌德这棵文学常青树,我倒是真的走进了他的故居,近距离地了解过一点。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点为魏玛。正好是那个叫做民主德国的政权,即将终结其历史的日子。大批东德人离境的结果,使得秋天的这座小城,空空荡荡,显得格外的寂寥和萧条。然而,歌德还在,朝拜者还有,这或许就是文学永远斗不过政治,但生命力却永远比政治坚强的例证。政治,总是一过性的;而文学,却拥有永恒的魅力。

在施泊林咖啡馆拐个弯,路过一座喷泉,在白天鹅饭店旁边,所谓肥皂弄的那座黄色的大房子,就是我们魏玛之行的目的地。然而踏进门槛,我真的很失望,作为魏玛公国枢密顾问的歌德,我感觉到了,而作为伟大作家的歌德,却怎么也感觉不出来。

我心目中的歌德,还是早年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留下来的,那个穿着绿色短呢外套,充满激情的年青人。自然,寻觅那位“多情自古空余恨”的夏洛蒂的余譬芳踪,是大多数访问者关注的事情。可殷勤的主人,却坚持向我们的耳朵灌输歌德、席勒、李斯特、巴赫与这座小城相关的响亮名字。那个多情女子,在这位已成圣人的歌德光环下,则是一个作为点缀用的可有可无的符号。然而,没有她,会有歌德吗?会有歌德的那部不朽的成名作吗?

在血气方刚的年纪,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曾迸发出激情之火,因为歌德在燃烧,读歌德书的我,自然也随之燃烧。可等到我读这部《歌德谈话录》,歌德成了圣人,读这部讲歌德的书的我,却是凡人,凡圣之隔,就很难产生共鸣。等我这次来到魏玛,我希望看到耶个作家的歌德,却处处可见必须脱帽致敬的爵爷歌德和圣人歌德,对不起,使我欣欣然来到魏玛的游兴,顿时减掉许多。

我不大喜欢朝拜谁,不论他是哪位菩萨。

于是,便随着主人在小城踱步,等一位什么人物与我们共进午餐。我前面讲过了,我的个人“读树”兴趣,便把注意力放在魏玛小城里那种中国少见外国常有的橡树。这种硕大的阔叶树,与北京太庙里的松、柏、桧等针叶树,似乎也存在着洋人的奔放与国人的内向那种性格上的差别。太庙这里,只有薄薄一层掉落的松针,而在魏玛,满街的橡树落叶,厚到甚至绊脚的程度。

由此,我迂想过,针叶树的拘谨,阔叶树的放纵,也是东西方文学发展道路不同的象征。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学,未能产生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很大程度上因为与歌德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几乎来不及地向大清国皇帝磕头膜拜,一口一声“臣罪当诛兮”地诚惶诚恐。在如此卑微的精神状态下讨生活,文章也就难得浪漫起来。

歌德故居,三层楼,几十个房间,豪华得令人羡慕。天井中的小花园,泉水淙淙,花草萋萋,精致得令人咋舌。可见歌德不仅写东西传世不朽,谈恋爱千古绝唱,享受生活也是臻于极致境界。然而,在他的寓所里,看到作为诗人的东西并不多,而看到作为枢密顾问,作为老爷那些养尊处优的东西,好像更多一些。

所以,楼上楼下,走来看去,惟有扫兴。

大概,这也是一种必然,作家一旦成名,所有写他的书,也包括他写自己的书,都含有一点拟圣化的倾向。前者,如同树缝里的术蛆那样,靠树吃树,写作家者,也就靠作家吃作家。要想靠得牢,自然要拔高,拔得越高,这个饭碗也更有的捧。后者,作家写自己,也是因为别人不拔高,或拔得不够他想像的那高度,才亲自下厨操刀的。所有这类生前自己盖庙,死后别人为他盖庙的作家,基本信不得,你信了他,你不但是二百五,而且你原先的认知,也就要动摇了。

这就是树和人的不同,树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树拔高一寸,会死,人拔得天高,也是不会死的,哪怕花钱雇了一桌吹鼓手,围坐在那里天花乱坠,赞不绝口,被谀颂的那一位,只能生出晕晕乎乎的醉活感,绝无生命危险。这也是文坛各式各样的唱诗班,至今弦歌不绝于耳的原因。

古树与老人,相同之处,都有一份难得的沧桑感;不同之处,古树无言,老人要份儿;古树不往乎别人怎么看,苦口无多的老人,却总爱跟世界较劲,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有的人,初老尚好,犹知收敛,更老以后,灵性消失,感觉迟钝,精力不逮,思想麻木,便要做出令人小敢恭维的尴尬事。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爱克曼最善良的心愿,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只知道老了以后的歌德,并不是完全的或真正的歌德。正如瞎子摸象,他仅仅摸着了他能摸着的那一部分。

何况,所有到了这年纪的大师,都是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的老小孩。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笔下的歌德的另一面。

1823年,七十四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一年,这位大师说:“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变得多么孱弱呀!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

1824,七十五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二年,1月份,这位大师开始向他抱怨:“人们对我根本不满意,老是要我把者天爷生我时给我的这副面目换成另一个样子。人们对我的创作也很少满意。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用全副精神创作一部新作品来献给世人,而人们却认为他们如果还能忍受这部作品,我为此就应向他们表示感谢。如果有人赞赏我,我也不应庆贺自己,把这种赞赏看作是理所应得的,人们还期待我说几句谦虚的话,表示我这个人和这部作品都毫无价值。”

到了4月份,这位大师告诉他,面临着“人数很多”的文学对手,井对他分析了敌情。第一类反对他的:“由于愚昧,他们不了解我,根本没有懂得我就进行指责。这批为数可观的人,在我生平中经常是惹人厌烦的。”第二类反对他的:

“由于妒忌,我通过才能所获得的幸运和尊荣地位引起他们吃醋。他们破坏我的声誉,想把我搞垮。”第三类反对他的:

“很多人自己写作不成功,就变成了我的对头。这批人本来是些很有才能的人,因为被我压住,就不能宽容我。”第四类反对他的:“我既然是个人,也就有人的毛病和弱点,这在我的作品里,不免要流露出来。不过我认真促进自己的修养,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在前进,有些毛病我早已改正了,可是他们还在指责。”

1930年,八十一岁的歌德,爱克曼结识他的第八年,他索性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他的憎恨:“我知道得很清楚,我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他们很想把我拔掉,他们无法剥夺我的才能,于是就想把我的人格抹黑,时而说我骄傲,时而说我自私,时而说我妒忌有才能的青年作家……”

这位老人没完没丁的埋怨,一直持续到1832年的3月22日逝世。

死前不久,他对爱克曼还爆发了一次:“你知道我从来不大关心旁人写了什么关于我的话,不过有些话毕竟传到我耳里来,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我辛辛苦苦工作7一生,某些人还是把我的全部劳动成果看得一文不值,就因为我不屑和政党纠缠在一起。如果我要讨好这批人,我就得参加一个雅各宾俱乐部,宣传屠杀和流血。且不谈这个讨厌的题目吧,免得在对无理性的东西作斗争中我自己也变成无理性的。”

这部书的中文译者朱光潜先屯,对歌德的这段夫子自道加以注释:“歌德因政治上的保守而为当时进步人士冷落甚至抨击,他到临死前还耿耿于怀,这也体现了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这两重性格的矛盾。”

这还不仅仪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了,而是人老了以后,老一旦成为精神上的负担,比纯生理的老,更麻烦。

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弄小好,都会成为灾难。所以,人之老,不如树之老,树虽老,可贵在不失态,不糊涂,币张狂,更不老而作孽。文人之老,作家之老,好像又不如一般人之老。而文学大师之老,包括真正的大师和不那么够格的自以为的大师,因为像蜗牛背负丁太重的包袱,老起来以后,更令人为他捏把汗。

于是,我想起前不久,在《文艺报》上发表出来,一位写历史小说的老作家生前对人口授的,但却要求在他逝世后才能公开发表的一段遗言,倒是发生在我们这块文学土地上,那种拘谨惯了的树,生前不敢大放肆,死后倒敢大发作的一件趣闻。

如果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莫斯科印象》那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记录他访苏的真实日记,封存起来,要求留待半个世纪以后才公诸于世,表示出这位大智慧音的远见。

那么,我们中国这位自以为是的老作家,其实不过是宣泄他未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积蓄已久的那种牢骚、不满、愤懑、失落罢了。其实,他骂东骂西,批这批那,即使生前,直言无讳地用大喇叭喊将出来,又其奈他何?充其量无非是目空一切的自负、自大、自恋罢了,和目中无人的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罢了,用得着学罗曼罗兰的办法,要通过时间的验证,说明自己的正确吗?

而且,规定的期限如此短促,眼睛一闭,即可公布,又何必多此一举?除了说不好的什么心理上的怯懦,想不出理由要留下这盘死后才供发表的录音带。

歌德与这位中国历史小说家的不同之处,虽然同属夫子自道,愤愤然的理由也许不同,但愤愤然的感情是差不多的,但从爱克曼记录下歌德的谈话里,他对于前辈,同辈和后辈的肯定,不像我们这里的那位老作家,在遗言里把上下古今的同行,都扫入垃圾堆。也许正是这种对别人成就的坦然和对他人充满妒忌的不同胸怀,可以分辨出谁是真正的大师,谁是自以为是的“大师”。

歌德说过:

“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

“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

“莱辛之所以伟大,奎凭他的人格和坚定性,那样聪明博学的人到处都是,但是哪里找得出那样的人格呢!”

“雨果确实有才能。”

“弗勒明是一个颇有优秀才能的人。”

“席勒特有的创作才能方面,可以说,在德国或外国文学界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曼佐尼什么都不差,差的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个很优秀的诗人。”

“我对拜伦的作品读得愈多,也就愈惊赞他的伟大才能。除掉拜伦以外,我不知道任何其他人可以代表现代诗。”

“梅里美确实是个人物。”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就从略了。

歌德,这位文学巨人,既不自我封王,也不粪土同行,尽管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听众对于席勒和我谁最伟大这个问题,争论了二十年。其实有这么两个家伙让他们争论,他们倒应该感到庆幸。”但就冲这一句话,可以看到歌德从未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横空出世的惟一,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惟一,是文学史上就他绝户老哥独自的惟一。

凡大师(真的,而不是假的),应该像太庙里那些古老的树,在属于自己的方圆世界里,巍然挺立,不倚不傍,但并不反对别人的存在,也不在意别人活得比自己更好。天地如此之大,阳光如此之足,空气如此之新,水分如此之多,让每个人拥有他自己成长发展的份额,岂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相得益彰?若是能够共襄盛举,乐助其成,相互联结成一片绿阴,岂不“环球同此凉热”进入更美妙的文学世界?

人之老,若能如树之老那样,共沐阳光,同受雨露,那该是多平和,多自如,多惬意,多自在的晚景啊!

同类推荐
  •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深处,是一种真爱。爱的表达方式不一,爱非经冬不知甜。心灵深处有最爱,不能晓悟人间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失却这些情谊的人是世间可怜的孤独者,没有这些真情的社会只能是一片繁华的荒漠。
  • 许地山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许地山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5·12大地震在陇南

    5·12大地震在陇南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灾难悄然而至!黄土塬的颤抖,呻吟的草原,震波中飘零的“枫叶”,陇原告急。,那些亲历灾难的人们,他们并不孤独。我们开始进入,灾情就是命令,牵一发动全身,目标109,紧急出发,扑向灾区在这艰难的日子里,一种力量让死神让步。他们在等待救援,力辟生命通道,发掘生命的奇迹,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决战109,“天路”送真情,爱心,在这里传递。他们需要重建家园,凤凰涅檗,启开重建大幕,一切为了明天,日子一定会比以前更加美好。
  •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讲述了综观中国古典诗词,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来创作的现象就颇为普遍,《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阴性书写》大量援引唐宋词来说明这一现象。若就美学的观点言之,很多唐宋小词确乎体现了一种“双性人格”的特质。当然,古之作者未必有意追求这种特质。这些男性的作者,竟然在剪红刻翠、无边风月的游戏之作中,无意间展示了一种深隐于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化情思。与其他言志载道的诗文大为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更加细微幽约,更显阴性势态。
热门推荐
  • 邪王独宠:废柴小姐要逆天

    邪王独宠:废柴小姐要逆天

    一片水晶,一朝穿越,两世的恩怨,千年的羁绊,21世纪的金牌杀手穿越到以武为尊的异界,筋脉堵塞,不能习武,天生废柴?且看她如何笑傲风云,素手搅天下...
  • 兰盆献供仪

    兰盆献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冷娇妻受不了总裁姿势好撩人

    清冷娇妻受不了总裁姿势好撩人

    “你是顾情我的深情”“你是唐深我的情深”
  • 寒暖相逢君

    寒暖相逢君

    我们之间是你说的结束,不,应该是未曾开始,那就让我们之间成为永久的陌路,在不同的枝头成为相离的叶片,毕竟我们已相遇太久,早已放弃牵手,你是寒风,我是暖阳......
  • 一身孤注掷温柔

    一身孤注掷温柔

    夷桐国宣华年间,皇帝崩,宫廷大乱,国家一分为二,皇室后裔三皇子北宫瑛据守南方建扶摇国,前朝将军南荣韶环占领北方建楠康国,两国交战,天下混乱,盗匪四起,疾病蔓延,在那动荡的年间,一位名为郑梓柔的奇女子飘荡于乱世,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芳名流于乱世。她是一夕之间亡国的蛮横公主,改头换面决意走上复国之路,却遇上了不喜王位的敌国之王,两人赏美景,共游玩,逛青楼,戏美男,不知谁是真情谁是假意,她惦记着他的王位,他顾虑着她的梦想…流落公主,逃跑君王,将门之女,书香之弟,权倾朝野的温润丞相,痴傻俏丽的落难王子,各种机遇,不同的相遇,交织着悲欢离合。各自心思玲珑,却难诉衷肠,到底是众人皆醉唯己独醒,还是身在棋局旁观者清?不虐不腻,互相扶持!各自成长,喜怒哀乐,平淡中生出迷茫,愁绪中诞生治愈。
  • 读史感悟做人心计

    读史感悟做人心计

    本书从历史掌故中选取那些对现代人有指导作用的史例并进行点评。发掘历史背后的文化价值,解析历史上风云人物的沉浮成败之谜。
  • 封灵师传奇:校园怪谈之惊魂考场(完结)

    封灵师传奇:校园怪谈之惊魂考场(完结)

    再看张书成做的记录,璎珞着实吓了一跳,赫然看着刘娜失踪的日期——4月23日。2003年4月23日刘娜失踪,2004年的同一天璎珞遇上了红衣女鬼,她们之间难道有什么关系么?她连忙又朝下看,后面的内容就没有其他可疑的地方了,大多都是围绕着刘娜的生活习惯和刘娜的家人做调查。作者QQ:1197983156【加时请注明身份哟!】读者群:46324530此文外传:《宿舍有鬼2:恶灵游戏》第一部《校园怪谈之宿舍有鬼》地址:http://***.***/origin/workintro/577/work_204353.shtml读者群:4409392422599750314670884368373946324530(限一人加一群)
  • 我们,离婚吧

    我们,离婚吧

    “我们离婚吧!”隐婚,身世丑闻把她这个小明星推到了风口浪尖,她的老公却和初恋情人在办公室恩恩爱爱。三年的婚姻也最终以这五个字收场,官锦戚身败名裂。一个月后,异国他乡的她被告知宫外孕,摘除了一侧的输卵管。五年之后,她再度回国,命运的绳索还是将她和阎既白拉扯在了一起。一个喊着“妈妈”的小男孩儿时不时的跑来探班,还顺带着孩子的父亲,她的前夫!这个男人更是折断了她无数的桃花,忍无可忍的她吼道,“阎既白,你到底想干什么?”“我想……我们复婚吧,老婆!”“呵,你的老婆我可不敢当,前夫大人!”“老婆,你怎么忍心我这辈子光棍到底?”阎既白将官锦戚拢在怀里,柔声道,“
  • 国雅品

    国雅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吴亦凡之简单爱

    吴亦凡之简单爱

    她是鹿晗的妹妹鹿妍,也是国际超模Winnie。他是鹿晗的哥们吴亦凡,也是小鲜肉Kris。他爱她,但他从未向任何人表露过自己的心声,因为他不想到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她爱他,但她一直以为他宠她是把她当做妹妹。阴差阳错的两人又能否走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