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0800000003

第3章 “文章得失不由天”

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句。

诗题为《别诸弟三首(庚子三月)》,此句出最后一首。

“从此一别又一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写这首诗的这年,也就是俗称“庚子之乱”的前清光绪二十六年,20世纪开头的1900年。那时的北京城,是最不走运的时刻。城内是义和神拳,乌烟瘴气;城外是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幸好江浙一带,尚可偏安一隅,20岁的鲁迅还能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求学。这是那年寒假后返校时所作的诗,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算作他进入20世纪的一份文学宣言。虽然他那时还不是作家,也未必想当作家,但文章得失在于个人而不在天意的这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的做人做文的准则。

现在,这本厚厚的世纪历书,终于一页一页地掀到所剩不多的最后了,再过几天,就是21世纪了。没想到,快一百年光阴,重读鲁迅的这句“文章得失不由天”,琢磨一番,仍旧不失为一句很有现实意义的箴言。

一个作家写下的什么,百年以后还可读可品,或许,也就可称之为不朽了。

所以,若要文章不朽,我想最起码的条件,恐怕就是要经得起一定年头的折腾。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短时期的成功,是不作数的。20世纪最后20年,也就是所谓的新时期文艺,虽然一些作家曾经像焰火那样闪亮,一些作品曾经像二踢脚那样,忽然间闹出过很大动静,但不知为什么,很不幸的,最后都应了老百姓的歇后语,一个个“秋后蚂蚱,没几天蹦头”,“兔子尾巴,长不了”,好景不常,风光不再,以想象不到的消失速度,偃旗息鼓、吹灯拔蜡地拉倒了。

这种走马灯的局面,很令人感到沮丧和泄气。人们喜欢形容过去的事物,曰“明日黄花”,但那好歹还有一朵枯萎干蔫的枯花在。可许多人的作品(我的也在其中的),就像站在河边打水漂一样,石子撇出去,也许溅出,也许并未溅出什么水花,就永远地沉没了。你能一口气地数出5名以上,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些获奖作家和他们获奖作品的篇名吗?你能不费力地数出5个以上,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叶,那些名家作品中主人公的尊姓大名吗?

显然,这种或长官意志、或众人抬轿、或自我作秀、或厚颜无耻而炒作起来的声名,以及围绕这份虚假而出现的轰动和热闹,很大程度上像小孩吹的肥皂泡一样,在太阳底下,无论怎样地五光十色,虹彩亮丽,总是会烟飞灰灭,化为乌有的。才二十年啊!因此,不能不承认,时光是最无情的终审法官,任何人,任何事,都得受到它的最后判决。文学更逃不脱时间老人手中那面筛子,凡经不起折腾的作家和作品,早早晚晚都得从筛眼里跌落下去。

那些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间起落沉浮,曾经令人刮目相看过的麻雷子或二踢脚式的人物,也许不赞同这样的评断。因为他们的书还在书架上摆着,名片上还印着一级作家的头衔,时不时地要在媒体出场亮相,说三道四,指点众生,万人仰望。但这一切又能说明什么呢?具称雄之心,乏接续之力。最终,能够逃脱或悄悄沉寂,或向隅而泣,或困兽犹斗,或苦苦挣扎,成为过眼烟云的命运者,又有几人?

当然,由于印刷术的发达,音像科技的进展,估计以上衮衮诸公(诸裙钗)的那一套套洋洋大观的文集,留存到下个世纪,是绝对可以办到的。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图书馆总得不停扩建的悲剧所在。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货真价实的不朽,即使留存下来,藏之名山,束之高阁,传之万世又如何?还不是图书馆的累赘和负担。

德国人叔本华,爱说一些令别人扫兴的话。这位哲学家就说过:“如同地层依次保存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当时也许洛阳纸贵,传诵一时,而现已犹如化石,了无生气,只有那些‘文学的’考古学家在鉴赏而已。”

此公还以一种感伤的心情向我们描述:“据希罗多德(Herodotus希腊史家)说,薛西斯(Xerxes波斯国王)眼看着自己的百万雄师,想到百年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黄土一抔的死运,感慨之余,不禁泫然欲泣。我们再联想起书局出版社那么厚的图书目录中,如果也预想到十年以后,这许多书籍将没有一本还为人所阅读时,岂不也要令人兴起泫然欲泣的感觉?”

叔本华这一席话,认为作品在十年以后便无人问津,听来有点煞风景,也太戳作家的肺管子。细细思量,当今这些名流、亚名流、半名流、自以为的名流,也包括我这等没出息的末流,恐怕到不了十年,印出来的书就得送去造纸厂化浆了。说来不怕丢脸,每年秋天,北京城里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都要办一次特价书市。所谓特价,就是打折。看到自己的书堆放在那里,打到三折、两折,几乎等于白送,还卖不出去的窘状,除了把鸭舌帽拉得更低,如鲁迅诗所描写的“破帽遮颜过闹市”那样,假装看不见地快步离开,还有他法么?

由此想开去,这几年里,常常挂在文学界一些大师、准大师嘴边的,走向世界呀,与世界接轨呀,如何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呀等等时髦话题,恐怕也难免这种名实两违的悲哀。谈得起劲的先生女士们,也许是看不到,或者假装看不到,他们那些译成外文的书,在外国书店的冷僻角落里,同样存在着打折也无人问津的尴尬。可听他们的口风,在中国,至少应该有两位数的同行,好像是有希望得此项大奖的角逐者,不但把领奖时穿的西服和演说词准备停当,并且,如何消费掉那近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也不知为之伤过多少脑筋。但是,10月份,《铁皮鼓》的作者德国人君特·格拉斯胜出后,20世纪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美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呜呼!这样一来,我不禁杞人忧天起来。那位总是口惠而实不至的马悦然教授,还好意思老来叨扰中国吗?其实,这也怪不得惟一懂汉语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家若有一点自省精神的话,这就用得着鲁迅的诗了,“文章得失不由天”。货,跟不上,马教授再抬举,也是白搭。

希望不朽,努力不朽,是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永恒情结。曹丕早说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从他那时开始,这番极具蛊惑力的话,一直被数千年来中国作家正式地、非正式地,公开地、非公开地奉为圭臬。

但能否不朽,常常不以自己的意志而定。当然,认为已经不朽,或将要不朽,私底下骗骗自己,取得一点心灵慰藉,自我陶醉,当无不可;小圈子朋友之间,互相吹捧,彼此封王,也无可厚非。但拜托千万别过分当真,别假戏真做,那样,就有点痴人说梦了。所以,回到正题上来,不能不由衷地敬服鲁迅这位真正大师的预见,一百年前写的这句诗,一百年后,琢磨起来,还挺有味道,挺有针对性。就是它道出一条真理:文学的不朽,在于其文学内在的生命力。“文章得失不由天”,文学以外的因素,可能起一时的作用,却决不会起永远的作用。

而生命力,大概就体现这位作家,这部作品,是不是经得起折腾上。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只要有人在折腾,说明这位作家,这部作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生命力。时间相隔愈久,仍被折腾不止的话,就说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譬如最近,有几位勇敢的年轻人,声言非要将鲁迅这块老石头踢开,正说明鲁迅先生不但作品活着,好像他这个人还未死去,仍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景云里的那幢楼房里,是他害得这些可爱的小伙子们难以出人头地,所以,才恶声恶气要他挪挪地方。

因此,无妨如此说,鲁迅不死。当然,不死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长久地经得起后人折腾,是文章不朽的试金石。

不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多愁善感呢,还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世纪末综合征,去年,加上前年,好多德高望重,以及德并不高、望也不重的名流组合,开始热衷于总结20世纪的中国文学,纷纷进行一种《封神榜》的封神运动和《水浒传》聚义厅里排座次的游戏,真是好不热闹。

据说,喜欢回过头去看的人,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在接近衰老的表现。凡衰老,先糊涂;而糊涂,必颠倒;一颠倒,便语无伦次,搞七念三。但我很惊讶地发现,在所有此类性质的排排坐吃果果的牌桌上,这些拥有投票权的先生,还不到王熙凤所说的“糊涂油蒙了心”的程度,总是能清醒地把鲁迅先生放在首席位置。就冲这一点点的明白,实在令人对他们的智商刮目相看。

20世纪,从白话文出现起,至今能够时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作家,首推鲁迅先生,即使往死里反对他的人,也不能(或不敢)持异议的。哪怕撇开他的小说、他的杂文、他的译作、他的学术研究这一切不计,仅就他笔下的这位阿Q的人物形象而言,哪怕到21世纪、22世纪,乃至更远的世纪,恐怕也不会轻易退出中国人的话语体系。

我们知道,《阿Q正传》是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连载,次年2月2日载毕的。1923年8月,将其编入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除1925年5月26日,为俄文译本写了一篇短序外,直到1926年12月3日,也就是距这篇作品发表以后的整整五年,鲁迅才发表文章谈《〈阿Q正传〉的成因》。以今日之眼光看,鲁迅对于他自己作品的宣传工作,实在做得太差了。此后,隔了13年,直到1934年11月14日和18日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应剧本改编者的公开要求,才不得不在报纸上提及这篇小说。

看来,他拙于炒作,默守古风,埋头写作,不事推销,是可以肯定的了。也许,他还保持着中国文人的那一点最可贵的清高品质;也许,他还相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无须张扬的做人准则;也许,他对商品经济的运作过程相当陌生,没有强烈的拜金主义;也许,他只想当文学家,而不想当文学活动家,懒得去张罗那些外务。

所以,他未能如近来一些作家,拿到版税,马上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由此可见,今人也许写不过前人,但适应生活、获得更大利益的本领,要比前辈们聪明得多,也狡猾得多。因此,有些为先生抱屈。假如,他是另一个比较随俗的鲁迅,对于声名、对于利益也比较在意的鲁迅,按照20世纪90年代出书的一般规格,我想他至少应该做到:

小说问世的第一个月,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设茶点,供小酌,并发纪念品,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诸如《晨报》、《商报》、《京报》、《国闻周报》的主编、发行人,还有上海《申报》的驻京特派员,以及《朝日新闻》、《字林西报》等外报记者,发给他们新闻稿,在报刊上形成第一波的舆论攻势。

第二个月的某个星期天,在台基厂的六国饭店,召开一次作品讨论会。请柬印上“会后有工作餐”字样,当然,不能一只饭盒马虎了事,总得有中西合璧的正餐供应才是。“老虎总长”章士钊,自是不会请的;“我的朋友”胡适之,请了也未必出席;但傅斯年、钱玄同、孙伏园、刘半农、齐寿山、沈尹默,以及京城文化界其他重量级人物,怎能不光临呢?自然是鱼贯入场,踊跃发言,鼓吹誉扬,不遗其力。这样,就在文坛造出第二波权威人物攻势。

第三个月,在沙滩的北大红楼门前,组织一次盛大的签名售书活动。可惜那时中国还没有电视,不过,鼓号队敲敲打打,镁光灯啪啪作亮,还是可以做到的。于是,购书者慷慨解囊,过路人驻足观看。到了下午,晚报就有了“读者太多,挤破了门;签名太多,手脱了臼”之类的报道。如此,对广大市民层发出第三波群众攻势。

不要相隔得太久,第四个月,作者,或出版商,就得出来发表声明:书被盗版(下面带三个惊叹号)。反正放心好了,不会有一个盗版者跳出来反驳,本人绝无盗你版的念头。但是,捉准了这个弱点,无妨作出“贼咬一口,入骨三分”的痛苦状。你越说自己被盗版的无奈无诉无可奈何,也就等于向世人宣示,我的作品是如何地受欢迎。这第四波借道灭虢的宣传攻势,应该说是最厉害的杀手锏。

趁热打铁,第五个月,设法与翻译家联系,尽量套磁,拜托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外国。当然不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颇受作家欢迎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了,20年代他们仍在求学阶段,一时间指不上。但耆宿如辜鸿铭,新秀如罗家伦,洋派如林语堂,通才如梁实秋,都是呱呱叫的精通数国外语的天才,何不磨破嘴皮,踏穿门槛,登堂入室,亲热无比呢!至于用完了人家以后,再不理会也不迟的。

严格地说,上述的种种包装手段,是最起码的、最小儿科的,简直不足挂齿的炒作行径。这些年来,一些很一般的作品,不照样弄到地动山摇的程度。如果今人当真写出来一部类似《阿Q正传》的划时代作品,落人一位炒家手里,要不闹出七级地震那样大动静,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坚信“文章得失不由天”的鲁迅先生,看来,亏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他也真的这样热衷于炒作的话,怕也不是能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经得起折腾的大师了。所以,他若健在,我想他也许要修改1936年9月20日一篇题名《死》文章中所立下的遗嘱,说不定会对“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的第五条,补充一点,“尤其不可去做炒作起来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因为,事实也证明着,凡炒作自己到了不可开交的当代文人,最后,除了落一个“万人嫌”的骂名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21世纪到了,如果能够把上世纪文学界的优秀传统、良好风气、革新精神、求实态度,带到2000年开始的新世纪去,而把那些一说起来就皱眉头的不雅、不洁、不妥、不像话的一切,都留在即将过去的旧世纪,让其成为历史,倒是个挺不错的主意。

但是,有这个可能吗?谁知道。

不过,说真的,“文章得失不由天”,读鲁迅这句箴言,至少能多一点清醒。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流过我们身边的花瓣

    流过我们身边的花瓣

    我一直都在渴望一种另类爱情,以想像为空间,以绵延不绝的思念为填充物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某种程度上要比俗世的爱情来得更真实,因而也就更有魅力。
  •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本书精选40余部外国文学名著,以作家简介、作品节选和作品赏析相结合的方式加以介绍。在重温古典的基础上,更偏重20世纪的作品。注重名家精译及经典篇章,以助于学生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了解西方文化精神和东方文化神韵,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感情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进而重塑一种强健的精神人格。作品赏析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师、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执笔。赏析的宗旨在于,在抓住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思路,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有所启示。
  • 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

    本书作为一套经典读者散文选本,共收入200余位作者500余篇优秀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热恋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等多维多味的爱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的爱心,给人以爱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 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启世记

    启世记

    神秘星空,无穷宇宙,难道沧海一粟就是我们的宿命?不,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跟我一起旅行,带你感受绝对不一样的玄幻世界。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谁决定了你的薪水

    谁决定了你的薪水

    在职场中打拼的上班族一般都将“薪水”视为自我价值的体现,怎么才能拿到高薪,是很多人的目标。和老板搞好关系?四处跳槽?不,你弄错了努力的方向!好老板绝不会亏待真正卓越超凡的人才。如果你满腹委屈,感慨怀才不遇,请你认真思考:你身上缺少哪些公司需要的能力、精神?你的职业定位是否准确?曾经的失败给你带来了什么?你的工作激情是否已经退却?本书要告诉你的,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的方法!知道了这些,你的薪水将由你自己决定!高薪不再是梦想!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记忆彼岸

    记忆彼岸

    年少时的记忆,希望你可以从我或者我们故事中找到属于你的路。
  • 千金美人的S级保镖

    千金美人的S级保镖

    张嘉杨本是一名无业屌丝,偶然被美女强吻,居然就获得了异能!进去学校当保安,原来保安生活有滋有味,身边美女如云,各种二代都争着当小弟!当他在被人看不起的时候,发奋凭借异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美女,金钱,权势都蜂拥而至……最后所有人发现他是一条真正的潜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折纸成鸢

    折纸成鸢

    不世出的预言魔女遇见——身份诡异的天才导师。“小鬼,我看你像张白纸似的。”她受人算计,能力被封,他一人封锁对家,篡改律令,还她公正。他身陷囹圄,性命垂危,她极尽所能,只求换他一命。他被降级成为学生,站在她身边,看着她一步一步登顶巅峰。折纸成鸢,鸢飞戾天。学院背后的手再次伸出,谁才是那个深入暗流的人?“导师,再见啦。”她叫陆煜欢。鱼跌于渊。“叫我,扑克小姐。”
  • 律杂抄

    律杂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格林王国

    格林王国

    神秘的大陆上危机重重,野兽横生,大陆的霸主一格林王国,流传百年的传说。王国之下,邪恶的生命体,邪龙将再次冲破封印。当年的它曾经扬言要屠杀参与封印过它的所有人及其后代,皇族首当其冲。一个科学家意外穿越成为了格林三王子,看他如何成为新的救世主。
  • 霜寒十九洲

    霜寒十九洲

    纨绔弟子冷霜寒先天经脉阻塞无法修炼,受辱后一蹶不振。其父为其能修炼煞费苦心,最后成功。冷霜寒一朝的洗身上的耻辱,从此龙脱浅滩任遨游。
  • 纳赛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纳赛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1918年1月15日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静的中下层平民居住区。他的父亲是一个邮局职员 母亲则属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方人。据说.纳赛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赛义迪血统的天性.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性情高傲 还易于激动。由于父亲的职业原因 纳赛尔一家经常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