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武成》:《尚书》中的篇名。②策:古代在竹片上写字,一块竹片名为简,编联若干竹简名为策。大事记在策上,小事记在简上。③杵(chǔ):舂米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全部都相信《书》,就还不如没有《书》的好。我对于《武成》这篇《书》文,只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上的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最讲仁道的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道的商纣,义军所到之处备受百姓欢迎,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给漂走的事呢?”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②。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①陈:同“阵”。②厥角:顿首,即磕响头。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领兵作战’,这是很大的罪过。国君喜好仁道,国家就会天下无敌。向南出征,北方的夷人会抱怨,向东出征,西面的夷人会报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武王讨伐殷纣,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说:‘不要害怕!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来与百姓为敌的!’殷的百姓像山崩似的磕响头。征即正,各人都想要端正自身,哪用得着作战呢?”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所以,得到民众拥护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的做大夫。诸侯要是危害国家,就废掉他改立别的人。祭祀用的牲口长肥已经合乎标准,祭器中的祭物已经弄得清洁,祭祀又是按时举行,但百姓还是不免遭受旱灾和水灾,那就得另立土神、谷神了。”
§§§第五章
【原文】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①,介然用之而成路②,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③。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山径之蹊间:朱熹《集注》云:“径,小路也。蹊,人行处也。”②介然:专一。③为间:短时间,一段时间。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上的小路很窄,一直使用它,就慢慢变宽,一些日子不用就会被茅草阻塞。现在是茅草阻塞了你的心。”
§§§第六章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发棠:开启棠地的粮仓。
【译文】
齐国遇到饥荒,陈臻说:“国民都认为夫子将再去请求齐王开启棠地的粮仓赈济,您可能不会再去吧。”
孟子说:“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一个叫冯妇的,善于制服老虎,后来成为一个善搏虎有勇名的人。一次,山野中很多人都在追逐老虎,老虎背依山险,没有人敢逼近上前。碰巧看见冯妇,众人都来迎接。冯妇卷袖伸臂地下了车,众人都很高兴,可他却被士人讥笑。”
§§§第七章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是善人,是信人。”
“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信呢?”孟子说:“己之所欲,乃使人欲之叫善,拥有了善叫信,使它充实叫美,充实又能发扬光大,大而且能融会贯通叫圣,圣达到神妙莫测就叫神。乐正子处在前两项之中,后四项之下。”
§§§第八章
【原文】
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人名。曾欲学于孟子,中道离去,后仕于齐。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出仕,孟子说:“盆成括死定了。”
盆成括被杀,门徒问道:“先生怎么知道他会丢掉性命呢?”
孟子说:“盆成括为人小有才干,可尚未知晓君子立身行事的大道,这就足以使他丢掉性命了。”
§§§第九章
【原文】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①。有业屦于牖上②,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③?”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释】
①上宫:集循释为“上等的馆舍”。②业屦:未织完的草鞋。③廋:隐匿。
【译文】
孟子到滕国,住宿在上宫。有双没织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馆人找不到了。有人问孟子:“是不是您的随从偷藏了?”孟子说:“您认为我们是为了偷鞋子来的吗?”那人回答说:“不是吧。”孟子说:“我设置课目教学,不追赶离开的,不拒绝前来的。如果抱着学习的目的而来,我就接纳他们。”
§§§第十章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①,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②,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铦之③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铦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注释】
①穿逾:犹言穿穴逾墙。②尔汝:本是长对幼、上对下的通称,这里作为轻贱的称呼。③铦(tiǎn):同“舔”,探取。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推及于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把它推及于所愿意做的事上,就是义。人若能扩充他不想害人的心,那么他的仁就用之不尽了。人若能扩充不挖洞翻墙的心,那么他的义就用之不尽了;人若能扩充不受人轻贱的行为,则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不行义。士人若不可以言谈却与之言谈,这是以言辞诱惑他以便自己谋取私利;可以言谈的却不与之言谈,这是以沉默诱惑他以便自己谋取私利,这些都与挖洞翻墙的行为无异。”
§§§第十一章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①指:同“旨”。②不下带: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译文】
孟子说:“言辞浅近而意旨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要而施惠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谈内容常见却含着大道;君子所操持的,修养自身而能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是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耕耘他人的田地,要求他人承担很苛重的,自己却只承担轻的。”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②,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③,驰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榱题:赵歧释为:“榱之抵檐处为榱题,覆以瓦,雨水自此下溜。”②食前方丈:比喻饮食丰富。朱熹《集注》云:“馔食列于前得方一丈也。”③般东饮酒:赵歧注云:“般,大也。大作乐而饮酒。”
【译文】
孟子说:“游说显贵时需藐视他们,不要以其高高在上的模样为意。殿阶高达数丈,屋檐宽达数尺,我得志后也不屑这样做;面前的食物摆满一丈见方,侍奉的姬妾数百之多,我得志后也不屑这样做;饮酒作乐,驰骋射猎,车辆千乘随其后,我得志后也不屑这样做。他所有的都是我不屑为之的,我所有的都符合古时的法度,我有什么好怕他的呢?”
§§§第十三章
【原文】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谓同也,名所独也。”
【译文】
曾皙爱吃羊枣,曾子因而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道:“鱼肉与羊枣哪样更好吃?”
孟子说:“鱼肉吧。”公孙丑问:“那为什么曾子吃鱼肉而不吃羊枣呢?”
孟子说:“喜欢鱼肉是大家共同的,喜吃羊枣则是个人独有的嗜好。避讳时讳名而不讳姓,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而名是个人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