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树造林,建设美好家园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国保护环境和资源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采取有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过程,增加森林资源,尽快扭转林业落后的局面,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北极的永久冻土和海洋冰缓慢减少,海平面升高。云杉林的生长区从美国中部转移到了加拿大南部,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的河床干涸。这些和其他的环境变化影响了全球人类社会。最近的全球气温上升5℃用了数千年的时间,相反,由人类活动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未来气候变暖,预计将在100年内发生,换言之,可能比过去快5~10倍。
全新纪综合勘测计划的研究结果也指出,中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似乎与地球轨道的微小改变有关。由于夏天辐射增强,地表变热,导致海洋和陆地温差增大。这些使1.2万~6000年前的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出现强季风,北美和中亚地区内陆干旱。因此,当美洲沙漠盆地干涸时,现在北非被流沙所覆盖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却是湖水泛滥。这些湖泊在沙漠的低洼地形成。在北非和中东的一些地区,气候变得更适于农业,这些变化仍在继续。
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是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主要途径。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把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基本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在植被配置上,坚持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造林方式上,实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在林种布局上,凡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要营造各种防护林,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气候、雨水条件适宜、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可合理发展一些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树种选择上,以适生、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尤其是干旱地区,应主要选择耐旱树种或草种并积极引进适宜的优良品种。
在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加大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责任制,并加强监督检查。绿色通道工程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绿化要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建设水平。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下面是我们该知道的林业六大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的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自治区的711个县和87个国家森林工业局。保护的层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东北、内蒙古等大林区,主要是减产分流,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6.5万人,并对48.3万离退休人员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现森林工业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二是对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实行禁伐;三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有选择地进行保护。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了中西部所有省及部分东部省区。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1467万公顷。工程建成后,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将增加5%,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67万公顷,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亿公顷。
(三)“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三北”、沿海、珠江、淮河、太行山、平原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防护林建设。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工程。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这是从北京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及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出发而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的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5省、市、自治区的75个县,总面积为4600万公顷。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等。
(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主要解决中国国内木材供应问题,同时也减轻木材需求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为其他五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工程布局于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的18个省。
二、生物灾害滋扰森林该怎么办
昆虫、鼠类等动物,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和非目标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的一部分是另一些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森林中生长的多种真菌蘑菇,是人类的美味食品和药材,而且有传粉、传播种子、分解土壤中的枯落物和固氮等作用,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更新。也有一部分害虫、病原物和兽类侵袭树木,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形成了生物链,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其生态平衡。所以,昆虫、病原物和动物取食或侵袭树木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在稳定的生态条件下,它们不会对森林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会成为灾害,也不需要加以人为控制。然而,当森林长期遭受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严重干扰时,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衰弱,为害虫、病原物和鼠类的过度繁衍创造了条件,当害虫、病原物和鼠类的危害达到一定经济阈值,对森林造成严重的危害时,即成为森林生物灾害。
森林生物灾害在我国发生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火灾、水灾一样,给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巨大损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天然林乱砍滥伐的加剧和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及其危害程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森林病虫鼠类8000余种,其中害虫5020种,病害2918种,害鼠20余种。在全国成灾的森林病虫鼠类有100余种。据统计,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森林病虫鼠害年发生面积呈每十年成倍增长的势态。50年代平均每年森林生物灾害发生面积为85.77公顷,60年代为144.26万公顷,70年代为365.26万公顷,80年代为84.729万公顷。其后,全国每年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均在800万公顷左右浮动。
在我国的森林生物灾害中,目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松材线虫病。虫害有松毛虫、日本松干蚧、松叶蜂,以光肩星天牛为主的杨树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松突圆蚧、美国白蛾,以及以椿尺蠖、杨扇周蛾、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森林害鼠有棕背、红背、中华鼢鼠和大沙鼠等。
烂皮病在以杨树为主的三北防护林发生十分严重,造成杨树和柳树生长衰弱,树木大量死亡。1999年春季,烂皮病在我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20多个大中城市的行道树上相继严重发生,主要受害树种是柳树、杨树、榆树和糖槭。
松毛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延续时间最长、发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对林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森林害虫。该虫害北起东北的兴安岭,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阿尔泰,东至沿海地区,全国25个省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和美化。在全国不同地区都有该虫造成的灾害,所以对林业生产的影响量很大。
杨树蛀干害虫是我国杨树人工林的主要害虫,种类很多,其中以光肩星天牛、青杨天牛危害最严重。天牛的幼虫蛀蚀树干和枝梢,造成树木折枝断头,甚至死亡。严重受害的树百孔千疮,材之无用,薪之无焰。光肩星天牛分布于全国杨树种植的20多个省,其中以三北防护林受害最为严重,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营造的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因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树木几乎全部伐除,更换树种。在宁夏黄灌区,因蛀干害虫的危害,已被迫伐除杨树8000万株,损失惊人,杨树蛀干害虫已成为防护林发展的重大隐患。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微生物23种。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仅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47亿元。在林业生物灾害中,外来有害生物占了相当比重。特别是严重发生的几种危险性森林生物灾害中,外来有害生物占了相当比重。先后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和红脂大小蠹等多种检疫性病虫,以及有害植物传入我国。一般来讲,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用于控制其危害的代价极大,费用极高。境外有害生物随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侵入我国,并迅速扩散,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生态灾难的例证很多。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危害最严重的检疫性病害,原产于北美。松材线虫侵入树体后,松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下降,针叶退绿,而后变红,整株枯死。松材线虫可侵染不同树龄的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的松树40天即可死亡。从1982年在南京发现松材线虫病至今,虽然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检疫和防治措施,但病害还在不断蔓延。松材线虫病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发生,发生面积达8.23万公顷,累计致死松树3500万株。因松材线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50亿元。松材线虫病正直接威胁全国0.33亿多公顷松林和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区及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安全。
日本松干蚧于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该虫危害赤松、油松和马尾松;其次危害黄松和黑松等,不同树龄松树均可受害。被害松树树皮增厚、卷曲翘裂,树势衰弱,重者下部枝条下垂,针叶枯黄,导致树木受害虫侵袭而枯死。目前,日本松干蚧已扩散到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吉林等省、市,受害面积约20万公顷。
美国白蛾是一种杂食性的食叶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等阔叶树以及农作物。该虫也可将树叶吃光,造成树势衰弱、早期落果,幼树连续受害可致死亡,给城乡绿化、城镇园林和防护林造成了很大破坏。松突圆蚧主要危害马尾松、光松、加勒比松等10多种松树,主要在鞘内;其次在针叶上危害,使针叶枯死,造成松树大面积枯死。
湿地松粉蚧原产于美国东南部。1988年随引进湿地松优良无性系穗条传入我国广东省台山,而后便以惊人的速度向广东北部扩散,2000年已扩散到广西境内,全国发生面积达23.4万公顷。该虫的幼虫大量聚集在松树梢部,吸食松树汁液,对松树生长造成极大的损害。受害严重的松树,新梢缩短或丛生、弯曲变形,针叶早落,树木生长量下降,松脂减产。
红脂大小蠹于1998年首次在我国山西省发现,主要危害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油松,其成虫、幼虫均蛀蚀树干,造成大量树木死亡,具有繁殖量大、受害树木死亡率高、损失严重的特点。该虫现已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省的油松集中分布区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52.58万公顷,造成600多万株油松枯死。
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林业上成灾的主要入侵植物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等。这些植物传入我国后,很快繁殖、蔓延,成为很难控制的有害植物杂草。原产于中美洲的飞机草和紫茎泽兰,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的很多地区,并快速向北推移。这些植物入侵后,在发生区迅速繁殖,扩大蔓延,以漫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势植物群落出现,大肆排挤本地植物,侵占宜林荒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更新,影响栽培植物的生长,阻塞水渠,妨碍交通,对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外来植物灾害发生面积已达1065万公顷。
森林害鼠属于啮齿类动物,其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分布广。林鼠主要危害中、幼龄林,在苗圃、造林地和种子园造成严重危害。林鼠齐地面环剥啃食树干、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取食树木的种子,影响林分的天然更新。由于林鼠个体小、食性杂、繁殖力高、适应性强,在条件适合时可以迅速繁殖,暴发成灾后可以毁坏大量树木,对森林构成极大危害。由于森林害鼠的猖獗危害,树林正面临毁灭的危险,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迅速的恶化。以森林害鼠为主的啮齿类动物在西北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危害十分严重,成为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之一。
下面是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战略措施:
第一,建立和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
其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性病虫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损失,实现森林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第二,要十分重视科技在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其科技含量。积极推行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及工程治理工作,使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得以尽快控制,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要建立健全生产、科研、推广和技术监督体系,实行科研、生产、管理上的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