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鳖观的师徒四人一刻不停飞了半日,这才赶在天黑之前来到了襄阳城外。
第二次入襄阳城,莫愁感触良多,这座城给他留下了太多不愿再想起,但又无法磨灭的回忆。曾经的食不果腹,曾经的世态炎凉,一一浮上心头。忘不掉的,还有那望春楼里的颦儿姐姐,也不知她如今过得怎样。
“师弟!别愣着了,快点进城吧。”
“师姐等我。”
莫愁跟随纳兰的脚步,径直往襄阳城阳春门走去。
师徒四人刚到城门口,就见一位穿着员外服的中年文士,领着一干锦衣华服的下人,列队在陈门口静候。守门的士兵各个持枪而立,驱散想要由此过往的行人。
时值酉时刚到,襄阳城里正是换血的时候,城外的人要进城,城内的人要出城,却被这一帮人占了城门不许进出,本就车水马龙的阳春门一时间怨声载道。
可守门的大兵也不含糊,遇到有人喧哗,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是一大巴掌,若还敢闹事,三五人上前就是一顿毒打。这时还在门口晃悠的,大多是些讨生计的贫民,他们见兵爷爷如此气势,自然就萎了下来,敢怒不敢言。有不愿离开的,只得静立一侧,盼着这伙人早点离去;有等不及的,便改道去南面的文昌门出城。
李昊隔着许远就看见了前来迎接他们的众人,忙快走几步,第一个赶到东门入口,然后佯装一脸惊诧的样子,对那中年文士弯腰拜道:“父亲,您怎么来了!?”
按理说,李昊该当行跪拜之礼,可他拜了元真子为师,自然不用再拜凡间君臣父子,大周国虽然内忧外患,但僧侣道士在国内地位极高,即便见了当今皇帝,也不用三跪九叩,只行下士之礼。
莫愁听闻李昊称那文士为‘父亲’,不禁朝他多打量了几眼,李太守的威名他可真是如雷贯耳。这倒不是说李太守执政多么出色,也非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之所以闻名遐迩,实属此人厚颜无耻之极。
话说当今大周后宫四位皇妃争宠,李太守在京为官那几年,不知怎地拜了熹贵妃之兄孙太尉为义父,成了皇帝的便宜侄子。这也没什么不可,关键是孙太尉年纪还要小上李太守许多,成了京城的笑谈。可李太守却毫不在意,一心巴结他那小义父,这才谋得襄阳太守的职位。
细看之下,李昊、李毅兄弟二人,与其父倒有七八分相像。只是李太守气质较之两个兄弟要沉稳许多。带人站在城门口,摆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见了谁都笑脸相迎。
可能是因先入为主的缘故,莫愁横看竖看,总是觉得此人没安好心。
李太守与李昊寒暄几句,便在他的陪同下来到元真子跟前,一脸恭维的躬身抱拳,“道长大驾光临襄阳城,老小儿在此恭候多时了,还请移驾鄙府,府中略备素斋,为道长接风洗尘。”
“李太守严重了,贫道虽是世外之人,但还在大周国治下,怎能劳您放下满城的公事于不顾,前来为贫道大费周章呢?”
元真子说话的语气半冷不热,李太守见他目不斜视,心知他对自己阻在城门迎接之事介怀在心。李昊亦看出其父的尴尬,只是师傅面前他又不敢多嘴,只得低头暗自为家父捏了一把冷汗。
可李太守毕竟在官场沉浮十数年,算得上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这种尴尬之事,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只瞧他脸色不变,嘴角带笑的朗声分辨说:“我这太守其实清闲的很,让道长见笑了。”随即,他把家将驱走,让出大路容行人进入,只留靠近左侧的一条小路,方便元真子等人进城。
莫愁见李太守带领一干人下人随从,如众星捧月般将元真子请入襄阳城。又瞧元真子一脸坦然,全然不把世俗权贵放在眼中,心生向往,暗道:“等我学成了本领,也要像师傅这般,将世上的权贵之人统统踩在脚下。就算大周朝的皇帝,见了我也得三跪九叩,那才是真真正正的过瘾之事。”
还在莫愁浮想联翩的时候,众人已到了太守府。李家的宅子距离阳春门不远,众人走到门前立定,莫愁朝门口一瞧,心里不禁暗呼:原来如此!
现如今,李府大门口格外的热闹,只因大冷的天,竟还有人赤着膀子,跪在石台上,引来无数路人朝此处观望。莫愁瞧那跪地之人背负荆条,两手用麻绳缚在身后,婉然一副负荆请罪的装扮。瞧了半天,见这人有些眼熟,分辨之下,才想起他不就是几年前,那个被元真子拔了灵根的李毅么?
莫愁心道:“七年不见,这厮倒生了副好皮囊,活像是再世潘安,险些认不出来了。”
眼看到了家门口,李太守与李昊父子二人,竟然一同跑到元真子跟前下跪。此时李太守两眼含着一行老泪,满是诚恳的分辨道:“道长!犬子李毅七年前犯了大过,实属不该。我与他娘往日里痛定思痛,每每念及当日之错,恨不能以死相抵。今日得问道长来到襄阳,特地带着一家老小,向您负荆请罪来的!”
元真子的眼神在李家三父子之间来回打转,半天没见回应。
这时李昊跪着朝前挪了几步,央求道:“师傅!兄长结交妖邪,实属死罪。但念及那时他年纪尚轻,不明事理,忘师傅从轻发落!”
元真子见李昊为他求情,叹了口气,然后朝李毅瞧了几眼,没好气的喝问道:“贫道问你,这几年,可有与那妖妇再来往过?”
李毅被元真子声色俱厉,加之被那如同刀光的眼神一扫,顿时面颊见汗,背心发凉,他心里念着当日元真子拔了他灵根的余威,便一面磕头如捣蒜,一面颤声道:“晚生纵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再与魔道妖人再有瓜葛。晚生这几年潜心苦读,只想考取功名,子承父业,从未见过外人,还请道长明察。”
“师傅明鉴,兄长他当真知错了。这两年我二人来往书信,信中大多都是忏悔之言,徒儿谅他绝无再犯之心。”李昊与李毅兄弟情深,见元真子语气不善,心里打鼓,于是又开口为李毅求情。
元真子听了李昊的诉求,又见李毅并无邪魅缠身之象,眉宇间的戾气缓和不少。他这时再瞧李毅,觉得此人也怪可怜的,便生了恻隐之心。又叹了口气,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一粒黄丸送到李昊手上。
“当年贫道拔了你兄长的灵根,今日见他已经悔过自新,便把这枚‘启灵丹’赐之,虽不能让灵根再生,但能助其开启慧根,对考取功名有所增益,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李昊闻言,忙把丹药送予李毅,并让下人端来一碗清水助他服下。李毅服了元真子的丹药,顿觉灵台清明,心思愈加缜密,当即就朝元真子再次拜倒,跪谢恩泽。
莫愁默不作声站在元真子身后,冷眼瞧着李家三人上演的这出‘苦肉计’,心中冷笑不止。见到师傅竟如此轻易的放过李毅,暗忖:“李毅阴险,李昊狡诈,李太守更是出了名的厚颜无耻。师傅怎地如此妇人之仁,换了是我,非得一掌拍死李毅,省得他日后祸害一方。”
正在莫愁不甚满意的时候,李毅已经谢过了,一块大石算是落地。此时元真子已经随李太守进了宅子,李毅见元真子身后,还跟着一男一女,便朝着李昊明知故问道:“好弟弟,这对金童玉女般的人儿,可是你那两个同袍?还不为愚兄引荐一下?”
李昊闻言告罪了一声,然后指着莫愁与纳兰挨个介绍。李毅挪步到纳兰跟前,毫不吝啬的将她夸耀一番。纳兰面皮薄,加上李毅肚子里真有些墨水,听完以后,羞得两靥通红,宛若百花盛开,平添了几分姿色。
与纳兰说完话后,他又拉着李昊来找莫愁。莫愁还以为李毅是来寻仇,怎料他迎着自己的面,开口便谢道:“这位小兄弟,当年若不是你出手阻拦,愚兄险些误入歧途,堕进万劫不复之地。还请受我一拜!”他把话说完后,当真给莫愁弯腰作揖。
莫愁愣了半晌,心中疑惑道:“难不成他真的悔悟了?”
拜完后,李毅接着说道:“在下本是李昊之兄,你又是他师弟,愚兄就厚颜一次,称你做贤弟如何?……道长与家父叙话,咱们小辈跟着也是无趣。不如别处走走?愚兄前几日遇上个西戎商人,见他卖的东西颇为新奇,就为家里添了好些玩意儿,你们三人久在山里修行,不理凡事,想来还未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走!愚兄做东,带三位弟妹去府里瞧瞧。”
莫愁听他‘贤弟’长,‘贤弟’短的叫得亲切,更是不知所措。慌乱之下,竟被他拿住左腕,只见李毅这时一手一个,拉着莫愁与李昊就往宅子里走去。
等莫愁进了李府,但见院里的亭台水榭一个不少,虽说李府不比灵鳖观处处玄奇,但也精致至极,颇得江南水乡的两三分韵味在其中。走廊上,雕梁画壁没有一处重样;庭院里,假山假水错落有致;门房内,字画古玩各个真迹。宅子的整体布局乍一看也无出彩之处,可若再细瞧,当中不乏暗合九宫变数,想来是经过某位通宵风水的术士精心编排。
三人正走在回廊上,忽见迎面来了一队侍女,侍女们见了主子,各自驻足行礼问安。
莫愁本还不在意,好瞧不巧的看到当中一名女子略微眼熟,细瞧之下,见她披着狐皮大褂,一脸富贵相,回忆半晌,这才记起她正是当年的那位颦儿姑娘。颦儿比起当年,身子愈加丰满许多,就连眉宇间郁气也少了一些,无怪莫愁没有立即认出她来。
莫愁意外的瞧见了故人,不禁脱口道:“颦儿姐姐,你还认得我不?当年一饭之恩,没齿难忘!”
“怎么记得?婢子还当你一飞冲天,忘了我呢。”颦儿一脸笑意的回了他一句。
等到莫愁与颦儿相认,李毅这才故作失惊道:“颦儿,你如今已有了身孕,怎还出来受风?快些回屋子里去吧,免得着了凉。”
莫愁闻言一惊,眼神在她与李毅二人之间游离不定。
李毅见他疑惑,分辨道:“那****听颦儿弹琴,记挂在心,后来日思夜想,于是求父亲托了刑部的关系,为她赎身。三个月前,大夫说她怀了身孕,如今不方便与贤弟叙旧,还请见谅……颦儿,你与莫贤弟问过安,就回房去吧。”
颦儿面色平常,莲步走到莫愁跟前,微微弯腰,面朝莫愁欠身行礼,口中恭敬道:“莫少爷能有今日,婢子心中甚慰。只是身体不便,就不与公子叙旧了”说完话,颦儿又朝莫愁行了个礼,这时她背朝着李家两兄弟,迎面只有莫愁一人,这才放心的把手掌微张,正对于他。
莫愁见她掌心有字,略一瞧,当中四个绣字写道:‘公子当心’
莫愁看过颦儿在手心,心思电转,暗想:“她要我当心,又不能在李昊、李毅面前言明,多半是听了什么风声。难怪李毅变了个人似的,态度如此恭维于我,就连平日同我水火不容的李昊,如今也默不作声,怕是别有所图。这厮七年里沉稳不少,比起李昊那莽夫,简直强了太多。日后我住在李宅,务必处处留心才好,免得多生事端。”
莫愁一边心里盘算着李家老小的诡计,一边面色如常朝颦儿点头,随口道:“颦儿姐姐身体重要,还请早些回去吧,我有两位兄长陪着就好。”
目送颦儿远去以后,莫愁满脑子都在盘算未来如何自处,不知不觉已被带到了‘藏宝斋’。
李毅从架子上拿来几件西戎的玩意儿鼓弄,莫愁一一看过,虽觉新奇,但他心里正无暇顾及其他,所以也未在意。只是再临走前,忽的想起自己曾读过的一本杂记。据书中所说,异国番邦也有能人异士,能够点石成金,炼废为宝,又精通工巧之术,善于改良工具。
又念及元真子昔日教诲,心想:“若是被师傅看到这些,还不笑话西戎人意淫奇巧,不通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