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上身微微前倾一副好学宝宝的样子“是的,林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林云沉吟了下说“因为你们的教义与大清社会的传统伦理发生了冲突,比如你们宣扬的天主创世,人的原罪之说等等都与我们的自古传承下来的观念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才是天之子,教皇还想给皇帝加冕。这在大清皇帝这边就行不通的。而士大夫更多的只是欣赏西洋的舶来品附庸风雅,对于清规戒律大都近而远之,过于严苛的教条对于士大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抿了一口咖啡继续说“大清和以往的朝代一样,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的国度,你们的教义得不到最上层的高层认同,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大的发展。”
“说的也是,林我也发现大清的官员读书人都有着无比骄傲的心态,对于我说的那些科学常识都不屑一顾,至于传教士更是少有人愿意与我交流更别说信奉。林那我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的融入大清社会,才能让大清子民朝廷再次接纳我们呢?”
“你知道我们大清中本土什么宗教是发展最好的”没有直接回答布朗的问题,林云反问一句。
“道教”
“是的,他们也有较为明确的清规戒律,有自己的道场,甚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是国教统领了数百年的风骚,为帝王所推崇。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在汉朝的时候也催生了文景之治的盛世。除却帝王术外后来衍生出来的自然长生之道。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所以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虽然几度沉浮,道教始终在帝王和士大夫族群中享受着很高的待遇。”
“既然如此,为何当今天下佛教盛行,道教式微呢?”
“布朗你应该知道中国传统有三教九流之说,这三教就是指贯穿中国历史的三大宗教,帝王术的道教,官场士大夫立身的儒教,民间推崇的佛教。三大教各有千秋,素有“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之说。其实,三教成为一种互补关系——儒家是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道教主要功能是“治身”,佛教主要是“治心”,消除精神烦恼。所以三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但是即便式微都不能彻底的衰落。”说道这,林云忽然觉得后世社会道德沦丧文化断层是否也应该与宗教被世俗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导致了国人缺少信仰,不知何去何从,心中缺少敬畏之心,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底线可以坚守了,这都是什么理论思想所不能替代的。
“林,按照你这样的说法,大清的宗教空间已经填满,这片天地已经难以享受上帝的福音了?”听了林云的述说,布朗不免有些沮丧。
好吧,不欺负老实人,看着貌似虔诚的布朗,林云心中说了声,那你可知道这三教中谁是外来者?
“佛教”
“是的,是佛教,佛教也同样属于外来宗教,从传入中土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几近波折,而今在大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明百姓都有大量的信徒。你可知他们也经历过诸多的打压,最终能传承下来除了没有一个共同的教皇之外你知道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苦修么?”布朗想了想,自言自语起来,“也不对,仅仅苦修的教义是不足的。难道是因为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是的,皇帝需要佛教来宣扬太平,保佑帝国传承千秋万代。王公大臣需要佛祖保佑自己官运亨通,商人需要财源广进,士子们希望能金榜题名,封侯拜相,普通大众需要自己身体健康。任何人都有十足的理由来信奉佛教,以达到自己的心愿。佛家似乎无所不能,而又不限定的要求信众的奉献,不像你们的教义,禁止这禁止那,规定这规定那。有严格的规则,佛家讲究信者即可普渡。大乘教主张在家也可以修行,少了很多清规戒律,扩大了信众的范围。而你们的教义在大清甚至还想禁止信众参加祭祀入孔庙,不许在祠堂行礼在清明时节上坟家中白事也俱不许行礼。这怎么行?要知道大清以仁孝治天下,如此教义岂不是将中国的传统推倒重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的到。”
“可是这原本就是我天主教的教义所在,我主耶稣为天主圣父的圣子、全人类的救世主,降生成人,救赎万民,免其受苦。信奉我主自当遵守清规戒律,这样才能得到我主的祝福。”说着布朗的表情显得很虔诚,还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情况。就像你们天主教也有不少分支,就连你们英格兰也属于新教,更别说俄国的东正教,不都是有诸多不同的教义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派别分支?除了权力之争之外,是不是也因为当地信众和文化也有所不同。要想在大清能获得子民的信赖接纳,不修改那些与天朝传统现状有抵触的教义如何让他们接纳。或许等时间长久了,时代变了,再添加或者增减那些你们认为必要的教义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教之道。就像当年佛教的教义后来因为融入了中土最朴素最深入人性的孝道,才最终成就大清第一宗教的头衔。”林云忽然觉得自己也像个神棍,甚至比布朗更适合当一个宗教分子,其实这不过是前世的朋友中有诸多宗教信仰者与之交流与之辩论留下的些许精华或者是经验之谈,靠在沙发上感觉比那些正统的明清家具,自己还是喜欢这样靠近现代生活的家装用品。
“是这样的么?”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但是发展兴盛却不在古印度,而是在印度之外,在南亚在中国在朝鲜日本。这是不是说明印度本土并不适合佛教的传承呢?更别说佛教有诸多的派别,如果你顺应时代的要求修改一些不合时宜的教义,自成派系也未尝不可?据说当年佛教的传入中土也是先有商人,随着古丝绸之路和海路传入中土,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实现了佛教本土化的大发展,有传承也有删节更新与改变,更加的贴近这片土地的子民。否则的话,很难想象一个外来的宗教最终能与本土诞生的其他两教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越坐稳第一宗教的结果。我想如果你想达成传教的目标,改变你的策略改变教义改变传教方式是必须的。”
“可是就算我愿意修改教义也无济于事。你们的皇帝你们的官府现在是禁止我等传教,我又向谁去了解那些教义是不能被接纳的哪些是可以被保留的。该死的教皇也不会愿意退让的,更何况我如果擅自修改教义是要被关进审判所的,是要被缚在十字架上接受火刑的。噢,上帝啊。”布朗有些懊恼又有些惊恐的说道。
“或许你应该去学习学习你们的意大利同行,他做过的你也可以做。将西方的文化科学带进宁波带进大清,以学术的名义慢慢的培养。中华民族是个锐利进取的民族,是不拒绝学习新知识的。你也可以开设医院,救治病人;建立西式学堂,教授新科学,这也是你们教义所推崇的不是么?对于一个满怀怜悯的善意,和传达新知识新设备新商品,容易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引起士大夫们的好奇之心。你也知道,人一旦有了好奇之心,那么距离他深入了解就不远了。”这才是林云真正的目的,西方的书籍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文化需要更多的被借鉴被对照才能找到适合这个时代的大清的道路,潜移默化的效果虽然不甚明显但是也是星星之火,太祖爷不是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林,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不管是翻译书籍还是开设医馆,甚至建立西方的学堂都需要时间精力很多很多的银子,还需要传教的场地人手。这些我都能力有限,我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收获的日子。”布朗有些苦笑的摊了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