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吏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与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建安文坛的“三曹”。他的诗歌受汉乐府的影响,继承了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曹操的诗歌作品多慷慨悲凉,把当时动乱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形象深刻地反映出来,因而被称为“汉末实录”和“诗史”。
曹操特别善于用乐府旧调旧题写出新内容。现存的曹操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脱胎换骨、自辟新蹊。
如汉乐府中《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写给死者的、送葬时所唱的歌),曹操却以此形式旧题对战乱时期作真切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带给百姓灾难的伤时悯世之情,写得苍凉悲楚。其中《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以五言重写,改写得非常成功。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痩,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汉乐府的《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沮之作,曹操却以此形式旧题描写北征归来所见壮景,抒发统一天下的抱负。
《苦寒行》(描写山路行军的艰苦)和《劫东西门行》(抒发征夫怀乡之情)反映汉末军旅征戍(shu)生活的痛苦,是战争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切感人。《短歌行》表现了他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开头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的诗开创了建安文学一代诗风,他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于是有了后来唐代的杜甫“新题乐府诗”和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逐渐衰落,直到八百多年后的曹操用四言写出颇具影响的作品,从而挽救我国四言诗于消亡,并带动四言诗的创作,后世的嵇康、陆机、陆云和陶渊明都有四言诗名篇问世。
曹操诗文形成一种既内容充实,又有强烈情感,质朴而清新、明朗而刚劲的艺术风格,史称“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