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匆匆流逝,转眼间司马迁已经19岁了。年轻的司马迁血气方刚,他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期望自己能纵身一跃,从读书人一下变成朝野瞩目的高官,去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他要把握住机会,被朝廷重用,这样才能施展抱负和才能。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举国振奋的大事:大将军卫青所率的大军,打了一场空前的大胜仗,赶走了匈奴,收复了失去近八十年的河南(今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一带)。
汉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受匈奴侵略,而朝廷也一再委曲求全。卫青这场胜仗,终于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局面,也使京城长安长久以来所受的威胁得到了解除。
汉武帝很高兴,封卫青为长平侯,赐给他3800户的食邑(即封地)。卫青的副将苏建也被封为平陵侯,得到11OO户的食邑。
这件事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激励,对司马迁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他更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个忠实记录的小史官,那不能让他那澎湃的活力得到释放。他感到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他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一年后,也就是司马迁20岁的这一年,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13年前,也就是司马迁6岁时,奉命到西域联络大月氏合力攻打匈奴的使者张骞,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都城长安。
父亲司马谈从京城里回家后,语重心长地赞叹道:“张骞真是个智勇双全的探险家!他虽然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却带回来更珍贵的地理民情。唉!真是天外有天哪!天下不是只有我们大汉,还有那么多国家在我们周围。他们也是文明的国度,不见得全是蛮夷野人呢!”父亲带回来的这个消息,对司马迁而言,真是太新鲜了。
司马迁从小就对奇人奇事非常钦慕向往,他对探险家张骞立刻充满了好奇。父亲谈了张骞的探险经历以后,还说张骞是个人才,注意从对国家有用的方面搜集资料。
张骞对西域每一个国家的人口、民族、风俗习惯、物产、地理位置和武力强弱,都做了具体的报告。他发现,西方的许多国家可以和中国结盟,不是非大月氏不可。西方那些国家有很多珍贵稀有的物产,都是汉朝人不曾见过的,因此值得和他们建立经济联系。
司马谈认为,张骞出使的路线,是通往西方的最佳途径。他的见闻和经历,将拓宽汉朝人的视野,改变人们那种唯我独尊的观念。
司马迁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他想见见这位了不起的探险家。
过了不久,在父亲积极的安排下,张骞答应司马迁的请求,同意和他见面谈一谈。
他俩行了见面礼之后,张骞发现司马迁对西域问题十分感兴趣,是一位好学而求知欲强烈的青年。他乐于把自己所知道的倾心相告。张骞便把13年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儿地说给司马迁听。
司马迁顿时陷入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之中,因为西域的一切,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不但听得入神,而且还认真地做了笔记。
告辞的时候,司马迁彬彬有礼地说:“张大人这样忙碌,还花那么多时间给我讲述西域的见闻,真是太感谢了。”
张骞高兴地说:“你年纪轻轻,这么重视西域的问题,我高兴都来不及。说实在的,自从我回到长安以后,有一种很深的感触和不安,我一直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和你长谈之后,我才找到心中不安的原因。”
司马迁被弄糊涂了,因为张骞说得多,自己说得少,怎么反倒是自己解开了他心里的问题?真奇怪。
张骞解释说:“我从西域带回很多考察所得的资料,可是皇上和文武大臣只重视军事和商业方面的利益问题,根本没有人用研究学问的态度来对待。你肯用研究学问的态度跟我讨论西域问题,我实在太高兴了。对西域的了解和研究,对国家是很有用的!”
司马迁听到这里,明白了张骞原来是在称赞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头。
“你还很年轻,在学问上多下功夫吧。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好自为之。”
司马迁恭恭敬敬地感谢张骞的指教:“大人的教诲,我一定谨记在心。”
这次见面,司马迁深受教益。自己只是个一无所成的年轻人,作为太中大夫的张骞,竟亲自接见他;他对张骞爱惜后进的风范,深为钦佩。同时,他从张骞的亲自讲述中,听到更具体的内容,得到了宝贵的资料。
多年以后,司马迁根据与张骞的谈话资料,写成一篇《大宛列传》,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西域。此后2000年里,任何人对西域的探讨都没有能超出《大宛列传》的范围。
司马迁记录下来的关于西域各方面的资料,对后代的朝廷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对后世的学者研究学问和开阔眼界,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