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因为一番话,48岁的司马迁就被关到了监狱里。在狱里,那些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揣测武帝的用心,不断严加审问,把司马迁折磨得喘不过气来。
过了一段时间,判决没有下来。司马迁在狱中听说,武帝派了人去安抚李陵的旧部,他的心里萌生了一丝希望。
原来,武帝经过一番考虑,觉得李陵事件确实处理得过于草率。他想到自己在李陵要求派兵的时候,昧着良心说无兵可派,这也是李陵失败的原因,如果自己当初多派些骑兵给李陵,他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而且想到当初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旁边是有很多大臣的,他们心中都明白“无兵可派”是假,不想派兵是真,虽然当面不敢说什么,但背后他们会不会说自己坏话呢?于是武帝派一些使者,去安慰那些侥幸从匈奴包围中逃脱出来的李陵的部下。
可武帝对司马迁的态度却是另一回事了。他早就看司马迁不顺眼,想起读到他写的几篇记载本朝历史的文章,心中就生气。比如《景帝本纪》那篇,开头就是“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窭太后。孝文在位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这段话,尽管你说得没错,可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段家史你就是不改也完全可以略而隐之嘛!照你这个说法,要是窦太后不得宠,三个异母兄弟不死去,孝景就当不了皇太子吗?
听密探汇报,司马迁还把武帝自己问仙求神的事都做了记录,要写进史书,这真让他如芒刺在背。只是,司马迁并不知道,这次被送入狱中,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旱已经得罪武帝了。武帝觉得他不自量力,不但在文章里乱写,还在朝堂上乱说,得让他尝尝乱写乱说的滋味!武帝根本不想把司马迁放出来。
过了几个月,武帝想派人救李陵回来,以弥补自己对李陵的愧疚。这样一来,天下人也会认定自己是爱惜李陵的,也不会说他故意不派兵了。武帝思考了一番,下令由公孙敖带领一支人马,出发前往北方边境,想办法救李陵回来。
公孙敖在匈奴那个地方转了几个月,始终没有得到李陵的准确消息。后来听信一个传言,说李陵正在某处帮助匈奴训练军队,于是,就回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武帝。
武帝听完报告,勃然大怒,骂道:“叛徒,你被俘虏,丢尽大汉的脸不说,你现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打我们!来人啊,马上把李陵的家给我抄了!把李陵给我诛灭九族!”
就这样,李陵父族、母族、妻族全部的亲戚都被抓了起来。武帝命人先在他们脸上刺字,割掉他们的鼻子,再切掉两脚的趾头。在一片呼天抢地的惨叫声中,李陵的亲人被执刑的人用棍子活活打死。这还不够,又把他们的头一个个砍下来,挂在旗杆上,把尸体剁成肉酱丢到集市。这一连串的举措,实在太残酷了。
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后,又想到司马迁还在牢里,马上把法官找来,命令法官立刻判司马迁死刑。皇帝说的话,法官当然照办。消息很快就传到塞外。
这时,由于单于很欣赏李陵的勇猛,所以给了李陵到处走动的自由,没有把他关起来,只派人监视他。李陵听说全家惨死,司马迁又因他受牵连,就找到汉朝派到匈奴的使节,问明原因。才知道是匈奴里一个叫李绪的小兵给捏造的不可饶恕的误会!
李陵一气之下就把李绪杀死了。杀死李绪以后,他心中熊熊的怒火还是无法平息。他下决心说:“哼!刘彻,我苦苦等待机会想再为你立功,没想到你杀了我全家。杀便杀,还用那种惨无人道的方法来折磨他们,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从此,李陵就换上匈奴的衣服,说匈奴的语言,并且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永远不再承认自己是汉人。
汉朝的使者得知李陵被误会的真相后,把这个消息送回了朝廷。武帝知道自己错了,心里十分后悔,却没表示什么。
48岁的司马迁被关进监狱,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他意识到自己为说几句公道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已经置身于一个前途未卜的境况里。他对自己为李陵说话,或许将激怒武帝,确实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武帝对自己的处罚如此严酷,却没料到。监狱里四壁萧萧,饮食糟糕,司马迁不仅饱尝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还经受着饥饿的折磨。
但他时刻告诉自己,他一定要坚持下来,完成父亲的遗愿,把《史记》写完。
司马迁琢磨武帝的喜怒无常,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面对着黑暗的前途和寂寞的环境,他的心思牵挂着正在写作中的《太史公书》。
这部书才写了不到一半,就遭到这样的厄运,哪一天才能走出牢狱,重新接着写下去呢?要是这部书就这样半途而废,自己真是对不起父亲,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想到还没写完的《太史公书》,司马迁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没完成,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里,都不应该把这件头等大事搁下。他在脑子里回忆自己整理过的历史资料,构思成为一篇篇作品,甚至尝试在脑子里“写”出一篇篇作品来,默记在心中。
历代的各色人物,各种历史事件,浮现在脑海之中,司马迁不再感到在狱中度日如年了,觉得充实起来。他想到周文王曾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而写出《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在路上受到陈蔡两个国君的围困,差点饿死,后来却写就《春秋》;屈原遭受到放逐的厄运,创作《离骚》以明心志;左丘明一生坎坷,留下了历史著作《国语》;孙膑遭受了剜去膝盖的酷刑,完成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担任过秦国宰相,后来被放逐到四川,他和门客写了《吕氏春秋》一书;写过《说难》、《孤愤》的韩非子,也曾经历过很不得意的时候;《诗经》中的三百篇作品,大都是些失意之人的发愤之作。想到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在艰难的处境里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司马迁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他希望自己学习前人先贤的发愤精神,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咀嚼历史,构思文章,司马迁的精神好起来,思维开阔起来。尽管狱卒不时前来骚扰,耀武扬威,但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所不能侵扰的。他没命地挥刀,拼命地刻写,手上磨了泡,流了血,结了茧……简册也变得血迹斑斑。
司马迁相信历史是公正的,是无私的。想象秦始皇当年是何等威风,却被江湖侠客荆轲设计接近,“图穷而匕首见”,追杀在朝堂之上。尽管荆轲的刺杀行动最后没有成功,但在追杀过程中,刺客荆轲是何等英勇,秦始皇是何等狼狈。司马迁决定写一篇《刺客列传》,把荆轲这类普通的下层人写进历史。当然也要把郭解写进去,那位其貌不扬却很有号召力的侠客的最后下场,标志着侠客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让侠客这样的下层人物进入堂堂的历史书。前人可是没有先例的。司马迁悟出了写作文章的一个真谛:那些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不正是写作的好素材吗?何况,这些人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历史只写帝王将相,那些作者的视野太局限、太狭窄。司马迁觉得自己作的这部书在形式上属自创体例,在内容上也应该开阔视野,写进新的人物和内容。他为自己新的感悟和构想激动起来。
狱中的司马迁面壁而坐,有时半天一动也不动,狱卒以为他被关傻了,成木头人了。他们受上级的指使,还是不断地提审司马迁,让他写认罪书。司马迁不按他们的要求写,他们就拳打脚踢,施以酷刑。
司马迁经受种种折磨,心中却冒出了一个新的题材,他也要为历史上的酷吏写上一笔,就叫《酷吏列传》吧。正是这些酷吏,上下其手,狼狈为奸,辱没功臣,陷害忠良,制造了多少骇人听闻的冤狱!历史的视线也应该投到这黑暗的监牢之中,这里也是一个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