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一些爱尔兰流亡者在美国成立了一个秘密的革命组织——“爱尔兰革命同志会”,又称“芬尼亚党”。它的宗旨是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英国的殖民压迫,解放爱尔兰。1858年3月,芬尼亚党开始在爱尔兰国内发展起来,人数很快发展到20万人,参加组织的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但是,芬尼亚党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深受布朗基主义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狭隘的策略,计划在小范围组织成员内部秘密进行军事训练,到适当时机再发出信号,举行武装起义。
19世纪60年代,芬尼亚党发动了几次武装起义,均遭到失败。芬尼亚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唤起了全世界劳动人民对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切关注。
统一德意志
19世纪中期,关于德意志的统一有两种主张:由奥地利领导统一的“大德意志道路”和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道路”。由于普鲁士的实力在奥地利之上,奥地利也无意完成德意志统一,所以只能走“小德意志道路”。当时的德国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因此采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最具可行性和现实性。
1848年革命后普鲁士的变化
1848年德意志革命后,普鲁士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废除了多项封建义务,使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标志着普鲁士开始从封建君主制向地主——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在“普鲁士道路”的推动下,德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了长足进步。普鲁士农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普鲁士具备了统一德意志的实力和条件。
民族同盟的建立
1859年7月,图林根的民主派和普鲁士的自由派在集会上要求用一个以普鲁士为首的强大的中央政府代替邦联议会。1859年8月,德意志一些邦的自由派领袖在爱森纳赫集会,号召成立一个政党,为统一德意志而努力。同年9月,德意志民族同盟成立,其宗旨是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民族同盟是第一个全德性的政治组织,联合了德意志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在大多数邦都建立了组织。北部、中部的著名政客和许多名流、学者都参加了同盟。民族同盟不仅得到了学术文化界人士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金融家及工业资本家的赞助。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1862年9月,代表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议会上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只有通过“铁和血”,即王朝战争,才能完成德意志统一这就是“铁血政策”。为实施铁血政策,俾斯麦不经议会同意,擅自运用大量款项进行军事改革。之后又打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旗号,于1864年对丹麦发动了战争。他还故意制造普奥之间的领土纠纷,并以此作为对奥战争的口实。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铺平了道路。
王朝战争和德意志的统一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先后发动了三次战争。第一次是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普鲁士拉拢奥地利,打败丹麦,夺取了丹麦与易北河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第二次是对奥地利的战争。
普鲁士打败奥地利,统一了北部德意志。第三次是对法国的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夺取了原受法国控制的南德四邦,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统一意大利
1848年意大利革命后,意大利仍四分五裂。大多数国家又恢复了君主专制制度,废除了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只有撒丁王国保留了1848年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此时,外国势力对意大利的奴役也变本加厉,竭力阻挠意大利统一。因此,摆在当时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通过驱逐外国势力和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
“两条道路”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实穿红衫的加里波第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基本成熟,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来统一意大利;以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则主张由撒丁王国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
“两条道路”的斗争贯穿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始终,最后以“自上而下”
道路的胜利而结束,但两者在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问题上立场一致,并曾经采取联合行动。
反奥战争
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为了统一意大利,一直积极准备反奥战争。
1858年7月,加富尔组织了“意大利民族协会”,并请加里波第出任副主席。
1858年,撒丁王国同法国组成反奥同盟。1859年4月,意大利和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反奥战争开始。5至6月,意法联军收复了伦巴第。同时,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也重创奥军。意法联军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但法国担心统一的意大利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单方面与奥地利媾和。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些政权在加富尔的劝说下与撒丁王国合并,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基本统一。
加里波第远征
1860年,两西西里王国首府巴勒摩爆发人民起义。加里波第闻讯后,组织红衫军从北方赶往西西里岛支援起义。7月初,西西里岛全部解放,加里波第实施了一些改革,如取消不合理赋税、允许参加起义的农民从公共土地中领取小块土地。8月下旬,加里波第又率军进攻那不勒斯,10月初解放了那不勒斯,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而使整个南意大利基本上获得解放。
意大利完成统一
1860年10月末,经公民投票,南意大利正式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国王成为意大利国王。但是统一事业并没有最后完成:包括罗马在内的教皇国仍处于意大利王国之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区还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下。1866年7月,意大利借支持普鲁士之机,从奥地利手中收回威尼斯。1870年,意大利又借普法战争之机,进入罗马,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迫使教皇迁至梵蒂冈。至此,意大利基本上完成了统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经历了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在经济上,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这一时期的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共和派与政府的斗争也不断升级。第二帝国后期,一系列的错误决策使法国陷入困境。由于普法战争的失利,第二帝国最终覆亡。
帝国初期的专制统治
第二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制统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形同虚设,普选权也操纵在独裁政府手中,人民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对学校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三世在政治上剥夺了资产阶级的权利,但是在经济上却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大力保护、鼓励工商业,还参加对外战争,为资产阶级开辟国外市场。这一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帝国统治危机
19世纪60年代末,法兰西第二帝国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法国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法国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工人的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一直受到帝国专制政府的压迫,处于无权地位,后来又在大资产阶级的排挤下纷纷破产,对帝国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860年法国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新商约》以及拿破仑三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造成的庞大财政赤字,严重损害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大资产阶级也开始反对第二帝国。
普法战争
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拿破仑三世决定对普鲁士宣战;而普鲁士为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也在寻找机会同法国开战。1870年7月,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点燃了法、普两国的战火。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由于法军行动迟缓,普军迅速侵入法国境内,法军屡战屡败。9月1日,法、普双方在色当决战,法军一败涂地。
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部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法兰克福条约》
1871年5月10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与德国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条约规定:法国将巴黎城外的炮台移交给德军,法军全面解除武装;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这些地区的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法国赔偿德国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款付清前普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该条约导致法、德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立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在欧洲占据强势地位。
俄国1861年改革
1853年,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惨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及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英、法两国。另外,战争期间俄国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到俄国的后方,从而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克里木战争从客观上推动了俄国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
农奴制危机
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深,剥削农奴已经无利可图。因此,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地主开始采用雇佣劳动代替农奴劳动。
农民阶级的分化也日益显著,少数富农成为农奴关系掩盖下的农村资产阶级。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缓慢发展起来。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俄国已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因此,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
农奴制改革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和宅旁园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大量赎金;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了管理改革后的农民,亚历山大二世还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联保制度。农奴制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改革后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1861年以后的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法令只适用于俄国欧洲地区的地主和农民,而非欧洲地区的农奴制改革进程缓慢。因此,1863年和1866年,俄国政府又两次颁布法令,解放了采邑农奴和国有农奴。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还在政治、军事、教育、财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例如:1864年成立了州县自治局,1870年设立了由资产阶级组成的城市议会杜马,1874年以义务兵役制取代了募兵制等。
南北战争与美国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的南方与北方进行了一场内战,即“南北战争”。当时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想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而北方资产阶级希望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南方。最终,北方获得战争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南北战争消灭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两种制度的矛盾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北部主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工商业发达。到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四位;而美国南部盛行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不同的制度导致南北双方在诸多问题上矛盾不断,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领土分配问题、对外贸易政策等。1854年堪萨斯流血冲突表明两种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只有付诸战争才能够解决问题。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为了扭转战争初期联邦政府军的不利局面,1862年9月24日,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获得永久自由。这一法令旨在使美国南部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民。宣言明确了内战的性质,公开提出消灭奴隶制的目标,促使大批黑人奴隶加入联邦军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联邦政府成立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根据宣言,有400万黑奴获得自由。被解放的黑奴成为联邦军队得力的同盟军,从而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并保证联邦政府夺取最后胜利。
南方的重建
经过葛底斯堡等一系列战役,北方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1865至1877年,脱离了联邦的南方各州重新回到联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最终在南方确立。1866至1867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给予黑人公民权和选举权为主要内容的法案,却遭到了南方奴隶主残余势力和保守的约翰逊总统的百般阻挠。在这种情况下,1867至1877年,联邦政府对南方各州实行军事占领,以武力强行建立有黑人参与的民主政权。1870年,国会又通过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全体男子不分宗族、肤色都享有选举权,为南方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这场斗争虽然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但它最终在南方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下,19世纪中叶的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境地。但是,日本在实行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明治维新之后,不但避免了被西方殖民的命运,而且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在维新后不久就加紧向邻国——中国和朝鲜发动侵略,以壮大国力。可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西学东渐”
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东方向西方学习成功的典范。
天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