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9200000019

第19章 剪裁一例

文家的添注涂改的原稿可以见出写作的苦心,指示学习写作的途径,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过这种原稿总是随手散失,流传的极少。流传的往往只是关于这种原稿的故事,如欧阳修《画锦堂记》开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初稿没有两个“而”字;《醉翁亭记》开端“环滁皆山也”,初稿是二十多字,后来删剩了五个字,等等。这些故事或逸话也有启发的效用,但究竟是零星、片段的,不如成篇的原稿好。

古人的原稿固然难得,近代人的也还是不容易。不过我们已有几部名人手写的日记,如《翁同和日记》、《越缦堂日记》、《湘绮楼日记》可以观摩。关于白话诗的,我们也有一部《初期白话诗稿》;可是所存录的只有寥寥的几首。

友人浦江清先生前几年给清华大学编选大学一年级国文选,找出欧阳修的两篇《吉州学记》,其中一篇大概是初稿。将这两篇比着看,是很有意思的。原稿既不可见,这种初稿也是很可宝贵的。现在先抄定本,次抄初稿。定本见于《居士集》三十九卷(《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两篇都据此本抄录),《居士集》是欧阳修手定的。初稿见于外集十三卷后,有校语云,“与石本异”;《居士集》三十九卷末也有校语,说外集所收的一篇“疑是初稿先已传布”。本文想探求欧阳修删改的用意,作为一例,供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参考。我并不鼓励学生作古文,却觉得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是应该培养的。

《吉州学记》(定本)

(一)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二)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政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三)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伟壮闳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四)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而得时从先生耆老席于众宾之后,听乡乐之歌,饮献酬之酒,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又(初稿)

(一)庆历三年,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赐之坐,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书于纸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措,俯伏顿首言:“此事大,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幸诏臣等!”于是退而具述为条列。

明年正月,始诏州郡吏,以赏罚劝桑农。三月,又诏天下皆立学。

(二)惟三代仁政之本,始于井田而成于学校。

《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其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凡学,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至于风俗成而颂声兴。盖其功法,施之各有次第;其教于人者勤,而入于人者渐。勤则不倦,渐则持久而深。夫以不倦之意待迟久而成功者,三王之用心也。故其为法,必久而后至太平,而为国皆至六七百年而未已。此其效也。

(三)三代学制甚详,而后世罕克以举。举或不知而本末不备。又欲于速,不待其成而怠。故学之道常废而仅存。惟天子明圣,深原三代致治之本,要在富而教之,故先之农桑,而继以学校,将以衣食饥寒之民而皆知孝慈礼让。是以诏书再下,吏民感悦,奔走执事者以后为羞。

(四)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即先夫子庙为学舍于城西而未备。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事方上请而诏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闳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五)予世家于吉,滥食于朝廷。进不能赞明天子之盛美,退不能与诸生揖让乎其中。惟幸吉之学,教者知学本于勤渐,迟久而不倦以治,毋废慢天子之诏!使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可为公卿;过其市而贾者不鬻其淫,适其野而耕者不争垅亩,入其里闾而长幼和,孝慈于其家,行其道途而少者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路。然后乐学之道成,而得从乡先生席于众宾之后,听乡乐之歌,饮射壶之酒,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以立诸其庑。

这种“记”用意并不在记叙而在颂美。这两篇里只各有一段记吉州学兴建的情形(定本三,初稿四),却还是颂美李宽的口气。其余各段不外颂美天子兴学和祝望吉州学的成功两层意思。两篇里都有议论学制的兴废(定二,初二三)和教学之法(定本四,初稿二)的话。论学制的兴废是颂美的根据,论教学之法是祝望的根据,都不是为议论而议论。欧阳修提倡古文,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他不能轻易下笔,他的文多是有为而作,文中常要阐明一些大道理。这篇记里的大道理便是:“学校,王政之本也”(定二)或“惟三代仁政之本,始于井田而成于学校”(初二)。惟其如此,天子兴学才值得颂美,李宽建学也才值得颂美。惟其如此,才需注重教学之法,才祝望吉州学之道之成。这篇记显然是欧阳修应了李宽和州人士的请求而作的。题目虽小,他却能从大处下笔;虽然从大处下笔,却还是本乡人的口气。

初稿繁,定本简,是一望而知的。细加比较,定本似乎更得体些,也更扼要些。论教学之法的话,初稿里和论学制兴废的话混在一起(二),意在表明“以不倦之意待迟久而成功者,三王之用心也”(二)。一方面跟下文“惟幸吉之学,教者知学本于勤渐,迟久而不倦以治”(五)一层意思相照应。定本却将这番话挪到后面,作为祝望吉州学之道之成的引子(四),只是泛论,不提到“三王之用心”一层。这篇记原该以当时的吉州学为主,定本的安排见出这番话虽是泛论,却专为当时的吉州学而说,这番话的分量便显得重些。从组织上看,脉络也分明些。

初稿论学制的兴废甚详(二、三)。定本只落落几句(二);就中“古者政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二语,概括了初稿里“惟三代仁政之本,……成于学校”,“而为国皆至六七百年而未已。此其效也”(二),“三代学制甚详”(三)诸语的意思。不但节省文字,并且不至于将“三代”说得过多,使人有轻重失宜之感。初稿“三代”三见(二、三),“三王”一见。定本“三代”只一见(二);“古者”其实也是三代,但变文泛指,语气便见得轻了。初稿“三代学制甚详”下接“而后世罕克以举,举或不知而本末不备。又欲于速,不待其成而怠。故学之道常废而仅存。

惟天子明圣,深原三代致治之本,要在富而教之,故先之农桑,而继以学校,将以衣食饥寒之民而皆知孝慈礼让。”这一节里“又欲于速”二语以及末一语,和上下文(二、五)是照应着的。

但定稿只说:“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二)对照起来,初稿便显得拖泥带水了。再说初稿虽是颂美仁宗的明圣,而宋代在前诸帝为什么不曾兴学,却没有提及。这固然不算语病。可是像定稿那样用不定的语气解释一下,就圆到得多,而且也更得立言之体似的。而所谓“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也是照应着下文“须迟久之功”(四)那一语的。

天子的诏也是这篇记的主要节目。这是颂美天子的节目,两稿中都各见了三次(初一、三、五,定一、二、四),成为全篇组织的纲领。只在第三次见时,两稿都作“毋废慢天子之诏”,别的便都不大相同;而第一段里异同更多。第二次见时,初稿作“是以诏书再下,吏民感悦,奔走执事者以后为羞”

(三),定本作“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二)。前者“再下”,针对上文正月三月两回诏书(一)说,是纪实。后者“诏下”,针对上文“诏书屡下”说,却专指立学的诏而言。“吏民”改为“臣民”,为的更得体些。加“而”字,为的是声调柔和些,姿态宛转些。下诏的经过初稿里是这样:“明年正月,始诏州郡吏,以赏罚劝桑农。三月,又诏天下皆立学。”

(一)这也是纪实,却将两回诏书不分轻重。下文也是将劝农桑和立学校相提并论(三)。定本里是:“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

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一)这儿便侧重到立学一边来了。第一回的诏书说是“屡下”,可见不止一遍,又用排语分列三目,都比初稿清楚。接着道,“其明年三月,遂诏——”,这是大书特书;初稿只作“三月,又诏”(一),语气便轻缓得多。

定本“诏天下皆立学”下加“置学官之员”一语。“置学官之员”原是立学所必有的程序,可以不说出;说出只是加重分量,吸引读者注意。接着又添上“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三语。这三语其实只是天下皆有学的意思。既已“诏天下皆立学”,自然会天下皆有学的;是信其必然,不是叙其已然。天下皆立学,不会那么快——吉州学不是到十月才成吗?“然后”是说将来;“莫不”是加强语气,表示信心。这几句话不但见出欧阳修的意旨侧重在立学一边,并也增加颂美的力量,“呜呼!盛矣”一结可见。

可是,初稿确说庆历四年“正月,始诏州郡吏,以赏罚劝桑农”,定本只说“于是诏书屡下”,“于是”是很含混的,可暂可久。接着说“其明年三月,遂诏——”,“其明年”原只是“那第二年”的意思,这里虽不一定涵蕴那“诏书屡下”的事是在庆历三年,可是就文论文,读者大概会这样解释的。这就不免为文字的强调牺牲了事实的清楚,不免是语病。

两稿开端都有“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一节话。这表示郑重其事,也是颂美的意思。初稿说:“八人者皆震恐失措,俯伏顿首言:‘此事大,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幸诏臣等!’于是退而具述为条列。”颂美之中,还以纪实为主。定本改作:“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将功德全归到皇帝一人身上,颂美更到家,也就更得臣子立言之体了。这里却并不牺牲事实。皇帝决不至于自己起草条例,那还是八个人的份儿;这是常理,原不消说得的。“此非愚臣所能及”,省去初稿里“事大”二字,将两语缩为一语,还是一样明白。“失措”换成“失位”,是根据上文来的。初稿上文作“赐之坐”,“使书于纸以对”,定本并为“使坐而书以对”,自然简洁得多。因为“使书于纸”,所以说“失措”;因为“使坐而书”,所以说“失位”。

这篇记意在颂美仁宗兴天下学,李宽兴吉州学。定本第三段初稿第四段记吉州学兴建的经过,是以颂美李宽为主。两稿末段里说到“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将天子之功和“李侯之遗爱”并提,正是全篇主旨所在。篇中叙吉州学,说李宽原有立学之意,“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定三,初四略同);不谋而合,相得益彰。这表示他能见其大。但初稿说:“州即先夫子庙为学舍于城西而未备。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

(四)定本却说:“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三)“迁而大之”就是“变而大之”。照初稿,吉州人本已将夫子庙改为学舍,李宽来,才“与州人迁而大之”。照定本,就夫子庙建立学舍完全出于他的意思。在定本里,李宽的功绩自然更大。但初稿所叙的好像是事实。大约欧阳修因为要颂美李宽,便将事实稍稍歪曲了一下。好在这一层关系本不大;而欧阳修是本州人,不提本州人这一层微小的功绩而将它全归到李宽身上,也许还算是得体的。

篇中可并没有忽略州人士的合作。只看叙李宽作学,第一件便是“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定三,初四)。

以下三层排语,连说“而人不以为劳”,“而人不以为多”,“而人不以为侈”,这“人”自然是吉州人。这些话主在颂美李宽,而州人士的助成其事,也就附见。篇中叙李宽,只就他作学说。可是他的一般治绩也并没有阙而不书;这就是“敏而有方”(定三,初四),四个字是尽够的了。若不插这一句,读者也许会疑心到李宽只是作学一事可取;那样,在作者方面,就算不得体了。

欧阳修世家于吉而官于朝(定四,初五)。在他的立场,颂扬天子称美李宽是立言之体的当然。从现代的我们看,也许觉得无聊,但在当时他却只有这样作才合式。他又是以道自任的古文家,对于兴学怀抱着一番大道理。天下兴学,固然可以实现他怀抱着的那一番大道理;吉州兴学,也可以实现他怀抱着的那一番大道理。他便借记吉州学的机缘将那一番大道理倾吐出来,作为他对本州的学的关切和希望。这就是篇末的一段儿(定四,初五)。他盼望能够“乐学之道成”。所谓“学之道成”就是“谒于学门”以下几层意思。这些只是表示理想,不是表示信心;可是只要“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定四,初五略同),那些理想也未尝不可以实现。那些理想大概本于《孟子·梁惠王》篇里的话。

这一段里主要的是勉励的口气。定本篇末一语作“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以俟”二字初稿里没有。

加上这两个字,更见作者对于州学的迫切的关怀和希望。

描写“学之道成”一节,两稿都用排语;排语紧凑些,复沓的组织使力量集中。初稿里排语从“谒于学门”到“行其道途”共五层。定本删去“过其市”、“适其野”两层,插入“问于其俗”一层。细看“过其市”一层不免琐屑,不如插入的一层浑括而大方,“适其野”一层,似乎已涵蕴在后二层里。

在句式上,定本的四层是“谒于学门”、“问于其俗”、“入于其里”、“行于其郊”,也比初稿更整齐,更合于排语的组织些。

定本末段里还有“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一节。那时州县之吏是三年一任,所以才有这几句话,这一节话是很重要的;不说出来下文的“李侯之遗爱”便有点突兀了。这也是定本胜于初稿的地方。

同类推荐
  • 美国8大冤案

    美国8大冤案

    继《美国8大名案》和《美国8大奇案》后的又一精彩之作,所不同的是,本书既有离奇曲折的案情,同时也揭示出美国的社会矛盾和司法的内幕。
  • 游痕留墨:郑振铎作品精选

    游痕留墨:郑振铎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小说艺术技巧

    小说艺术技巧

    这是一本探索小说艺术规律的专著。本书对取材、立意、语言运用、形像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绘、典型细节选择以及小说创作和阅读中必然碰到的主要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剖析。对小说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规律,中西小说的异同等,也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 花开的山谷

    花开的山谷

    草馨儿的这本《花开的山谷》,既有云朵的飘逸又有礁石的沉重;既有山溪的宁静也有瀑布的跌宕;既有水晶的清淳也有流水的透彻;既有子规啼血的深情也有蝶栖花蕊的温馨草馨儿的诗,既紧贴了时代火热的生活,又艺术地挥洒着诗意的想象与意境的深远与辽阔。她让平常变得不平常,她让宁静的水流产生诗的波浪……
  •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热门推荐
  • 英雄养成记

    英雄养成记

    屌丝注定是屌丝,即使真金在手,可是心态难修。看生死间如何看淡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品人世间雷锋精神照万年.生活诚可贵,人性价更高,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记牢。我们曾来不是谁的大英雄,既非高手也非富帅,但是举手之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看一个当代社会的屌丝如何在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下不忘初心不舍初衷,最终成为敢做敢为的英雄,真性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后青春虐恋

    后青春虐恋

    萧刹是一个来自小县城的男孩,在高中认识了雨希这个女孩,从此开启了单边受虐的爱情,这部小说是本人的亲生经历,这段孽缘本人希望能忘记,但是忘不了
  • 龙血武帝

    龙血武帝

    黄泉肆虐,大地沉沦,人族即将碎灭。少年洪战身负龙血,得龙晶,斩九幽,灭黄泉,执掌龙族,终成一代天帝。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砥柱山

    砥柱山

    神不念慈悲,魔不生仁爱,神魔两界扰乱人间。以游侠身份浪迹江湖的叶瑾笙以己心分善恶,任意东西,畅游山水,却无意中卷入了这场神魔大战,为保人间安宁,最终走上一条艰难的驱魔诛神之路。这一路有斩妖除魔,这一路有阴谋诡计,这一路有奇人异术……一个华丽而诡异的全新世界如同一卷上古奇书正一点点在叶瑾笙的面前展开,带给他的不仅是新奇和惊喜,还有一片腐尸白骨,暗黑和死寂。
  • 喂,上帝

    喂,上帝

    那日午后,风铃声带来了男孩,也带来了今后的命运,那金色的阳光,暖暖的,却是今后奢望不到的温存,冰冷将成为女孩今后的代名词,上帝啊,如果可以听到。。。。。。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1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盘古开天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西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这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
  • 凤起与苍

    凤起与苍

    穿越?!她?废物、傻子?!她?她堂堂第一杀手穿越怎么这么惨?老天不公。不行,我要翻天!